家长说:我们小时候也被骂被打,为什么没有抑郁,孩子却抑郁了?
孩子抑郁了,有的家长不重视,不理解,甚至很很疑惑: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那时候没有父母陪伴,而且还被骂被打,我们怎么就没有抑郁,而孩子却抑郁了,是生活条件太好,孩子太矫情了吗?
1.没发作,不代表没症状。
有一个父亲,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是,他父亲,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对他非常严厉,如果他调皮捣乱,会被打被骂,如果在学校里闯祸、被老师投诉,也会被打被骂。
记得小学有一次,有一个同学说他偷了同学的文具盒以及文具盒里的钱。父亲知道以后,把他打的半死。
尽管后来证明不是他偷的,但是父亲也没有道歉,还说着“就当长个记性”的风凉话。
但是他却没有觉得自己成长中和长大后有什么问题。
而他觉得,正是因为父亲的严厉,所以他一直都知道努力学习,成绩非常好,考上很好的大学,现在事业也有很不错的成就。
所以他就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抑郁呢?如果对比自己的成长经历的话,可能现在对孩子还算是很温柔的,比不上自己成长被粗暴的十分之一。
而且自己给孩子好吃好喝、好穿好用,要什么有什么,孩子还抑郁,他感觉很难理解。
虽然他没有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
他比较强势,对孩子,甚至对孩子妈妈的控制比较多。
他很优秀,但准确一点,他是很自恋,很自负。在孩子面前,他都是对的,孩子都是错的,永远都在挑孩子的问题,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
有时候,脾气来的时候很火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在孩子面前踢烂过门。
而强势、自负、火爆、挑孩子问题,就是他的症状。
强势控制,是因为没有安全感,通过控制来缓解自己的不安。
自负,是因为自卑。因为曾经有太多的被否定,自己不想要再被否定,于是非常努力,这是好的事情。
但同时发展出的防御是,我不允许任何人否定我,只有我是对的,我潜意识里先把所有人都否定了,就没有人可以否定我了,我就是有价值的了。
挑孩子问题,是自我攻击的外化表现。曾经不断被否定攻击,就会内化这样的否定,自我挑剔。
当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很容易把对自己的嫌弃,投射到孩子身上,总是看到孩子的问题。
脾气火爆,是因为曾经太多受挫,却不被温柔以待。当孩子不在自己预计范围内,或者孩子不听话,就会激发过去受挫时的糟糕体验,变得攻击暴躁。
这些,都是他的症状。
虽然他可以正常的生活,但是他的症状却给家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他却不自知。
2.他没发作,是无意识建立了防御。而孩子却没有这样的防御。
他没发作,就是因为有这些症状,这些症状是他的防御,可以保护自己,抵御伤害,从而让生活状态还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
但孩子没有建立健康的防御,只是在一味的承受。当积累的创伤超过自己承受的范围之时,也就是症状爆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