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学与人性

2023-07-26 03:19 作者:30岁开始学数学  | 我要投稿

时常觉得,人性是个十分宏大、而又深奥的话题。 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即便是在写作被认为纯粹理性的数学时,也不时会流露出自己的情感。高斯会在自己的手稿里写“在此刻,对我来说,死亡要远比活着来得亲切”;在刊印的著作中,波利亚有写“现在我已经老了,再不能有些什么创见,只能依靠过往的经验,不时让学生们感到惊讶,以此来告慰过去。”同样是在刊印的作品里,陶哲轩也曾写过“我觉得,在普林斯顿读本科、研究生时做数学研究,已经度过我研究生涯的一半。”不论是在进行如何理性的思考,总有些稀碎的感怀穿插在逻辑中,这本没必要出现的人性,却与逻辑交错相织。 欧拉曾考虑过,“现下流行的观点认为,数学是一门纯理性的学科。但如果真要觉得数学是纯粹理性的话,我们将很难想象,假想实验要如何进行。”在展开数学演绎思考的过程中,在那些我们没那么容易察觉的地方,或许会出现思维共轭替代的感性部分。 波利亚也曾调侃,“数学是逻辑演绎的,但数学的发展史却是实验的、归纳的。”那些逻辑演绎的成就,却是人通过感性认知不断填充出来的,经过一次次数学危机才得以完善。在看似纯粹客观的科学里头,人性的真和美,一以贯之。 回望科学探索的历史长河。泰勒斯仰望星空,用星辰的线条铺绘出数学的蓝图;阿基米德挣脱宗教对无穷的畏惧,首创了定积分;希帕蒂娅继承帕普斯的智慧,让鲜血滴在理性之上,用生命拉上古希腊数学的帷幕;笛卡尔持握科学武器,在宗教迷信下捍卫理性;而伽利略寄托在《对话》的意志插上理性的翅膀,传世万古。 高尔斯说,“我们的确惊羡于前人的智慧,但最后,我们总会回到数学的美上来。”蒙受前人恩惠,求真路上已美景纷呈。在有思想包袱时,理性让我们解下负重,轻装上阵。那些我们认为理性的东西,应该是人性的回还吧,它只像一盏不夜明灯,照亮思觉的昏暗。 感于人文关怀,养就科学怀抱。 (这里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想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如果有人能从中获益,就算只是稍稍抚平内心的不安,也都心满意足了。)

科学与人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