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毛泽东篇(三):觉醒的青年
由于居住的会馆不太平,家里又以不给供养威胁着他赶紧入学,主席又开始找学校了。同时,他也在考虑以后的前途,并且差不多已经得出结论,他最适合教书。这并非又是青年的一时兴起或是误判,而是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毕业后他曾在一所小学担任了两年多的教员。建国后有人提出了四个伟大来歌颂主席,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他用英语念出四个伟大,说了一个词“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其他的一概辞去。”我们都知道主席最后没有当成他的教员,而是参加了革命,可以说他的教员梦没有实现,但也可以说实现了,因为他教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要站起来,要独立自主,要用马克思主义反抗一切压迫。今天网络上的年轻人,出于对主席的尊敬与亲切,也越来越多的学习他的思想,以“教员”代替“主席”、“伟人”等称号,这就是对他”教员“身份的认可。
最终主席把目光锁定在湖南师范学校的一则广告,上面写着: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完美符合他的需求。同时有两个朋友鼓励并和他一起投考,所谓广交好友就是这样吧,之前报考法官学校和商业学校也是受了朋友的劝告,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他也是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多的让别人变成我们的朋友。在报考时主席的文采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两个朋友委托他帮忙写入学考试的作文,他欣然答应。“我替那两位朋友写了作文,为自己也写了一篇。三个人都录取了——因此,我实际上是考取了三次。”我读到了一丝小小的得意。不过他马上自我批评说这是不道德的,但当时他只以为是朋友间的义气。他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书,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最后成功得到了毕业文凭。
在入学湖南师范学校之前,我尚能在主席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入学后他越发显露出自己的风采,已然是个进步青年了,而我还在原地踏步,普通人与他的差距就此拉开。在校期间,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型,团结了一批意志坚定、愿意舍生报国的有志青年。一次他在报纸上发了一则征友启事,文章写道:”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说来有趣,因为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竟被隔壁女子师范学院的一位保守校长误认为是征婚之作,气的他找上门去,好一番解释才弄清误会。虽然闹了个乌龙,但也不能说没有收获,主席的文章吸引了三个半人。为什么说半个人呢?因为那个人没有明白表露意见就走了,他就是李立三,党早期著名的立三路线的发起者。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戏剧性,几个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竟然在正式步入政坛前就互相认识。但是这巧合中隐藏着必然,正是因为他们在步入政坛前就心怀天下,才会互相吸引,殊途同归。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客观的环境促使一批有着相似特点的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些人在环境的推动下反哺环境,环境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进化,最终借他们之手创造出新的历史。2021年有一部历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爆红网络,里面的主角之一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广受当时的进步青年喜爱。主席作为进步青年也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此外他还响应《新青年》的号召,主动投稿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有关体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和研究。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寒假当中,他和一群好友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高声叫嚷,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他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他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后来他靠着强健的体格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这都归功于年轻时的刻苦锻炼。不论刮风下雨,主席总能找到锻炼的方法和理由,并给出一个风雅的名头,这正是贯彻他一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主席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当代青年缺失的朝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肆意张扬,何等的坚定自信。在访问苏联时主席曾对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始终认为青年人是充满希望的,是的,青年人不是孔乙己,他们只是失了志向。有人说现实生活的压力压垮了青年,让他们无法思考,这句话对,但也不对。现实的引力很大,但是再大也大不过主席那个黑暗的时代,思绪飘扬的浮力还是有的。每个青年或许都会有一段没头苍蝇的时光,或是碰的头破血流裹足不前,或是不断重复打水漂,或是找到了方向却不敢前进,最终都只能落得碌碌无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主席之所以能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走向革命,就是因为他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读书学习,不断地思考,在得出结论后果断执行方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志向。这是一个标准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