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潘毅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五行学说 六 与精气学说 一 笔记整理

2022-06-17 22:43 作者:橙子魔法世界  | 我要投稿

现在讲到金水相生。还是复习五行的内容,金代表肺,水代表肾。金水相生他更往你跟阴阳结合,这里是肺肾滋阴相互滋生,所谓金水相生就是滋养肺肾,用在肺盛阴虚,肺盛阴虚没讲到,但是上次我们讲肝肾阴虚的时候,那个感觉概括出来,无非是阴虚加肺肾的定位症状。先知道那么多就行了,再具体的放到脏象再说。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法,复习一下,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相克关系出来的病态就相乘跟相侮,肯定是一强一弱。这里看这里的抑木扶土,不用讲肯定是肝强脾弱,脾弱就是脾虚。这肝强体现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了,肝气郁结,这里没法展开,因为一展开牵涉到太多的背景知识,所以这里放一下,脏象。


培土治水。这里略有变形,这个土指的是脾,没有错,但这个水假如按本意应该指的是肾,但这里有点点转了,这个水直接指的就是水,就是水液代谢脏外形成的水湿痰饮一类的病,但是作为操作呢,他好像隐隐约约又含有肾的意思。他可以这样,我通过补脾补肾来治疗各种补病,另外一种呢,跟肾没关,用补脾来制约这种水液泛滥的病。因为你下来学到脾的功能,也跟水液代谢有关,所以这个变形他从存在着一些跟这个五行配五脏的理解有点不一样的解法。


佐金平木,这个好办一点。金代表肺,木代表肝,那么被犯的那个是肺,犯人家那个是肝,这是乘了,那这是侮。接下去学到脏象,又出来一个名称,叫做肝火犯肺。肝火犯肺实际上的本质是什么呢,肝火就是肝的阳气过旺,肝的实热证,肝的实热证再影响到肺系统,所以用佐金平木,过强的抑制下去,被克的辅助一下。


最后一个泻南补北,泻南补北倒是本意上没有变形,只是在字眼上做了一些些转弯了,这个南代表心,代表火。太极图里面的东西,或是五行表的东西,北代表水代表肾,所以泻南补北九水泻心火补肾水。那你反推就是肾水不足心火旺,当你肾水不足心火旺是什么表现,是脏象心肾之间的关系在展开,这个又叫做心肾不交,倒是现在是,现在展开是讲不清楚,那么干脆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下来,指导针灸取穴,那就是你们的专业了。那首先,前面讲过,五脏六腑会配五行,多了一个腑怎么办,这个到时讲到脏象再说。那么你们以后学经络,我们人体有十二正经,十二正经都跟脏腑挂钩,比如说一脏配一条经,一腑配一条经,那么换句话,假如脏腑有五行,经络也有五行。比如说心经,肯定属火,脾经属土,肾经属水。但你注意啊,这里除了,还有个取穴问题,每条经上的穴位有部分是有五行归属的,一般这种有五行归属的穴位,在上肢是在肘关节以下,在下肢是在膝关节以下,这种叫做五输穴,五输穴你们以后学到了经络,或是学到针灸的时候会详细学。


那换句话来讲,一条经上面就有木火土金水的穴位,这是五行互藏的概念,那你看经有五行,五行中的穴还有五行,五行中还有五行,那么你们以后可以是,我可以取火经的火穴,火经的木穴,火经的水穴,这种是五行取穴,但是是针灸在学了。


跟着指导情志病的治疗。这个在古代用的不算少,但是现在用的不算多。我们看看他的内容。

五行那个表里面,他是这样搭配的。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或是悲,肾在志为恐。他们的展开也是在脏象,详细的解说到了病因学的??。其实你说这个到底什么意思呢,注意啊,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并不是说怒从肝发出来,思从脾发出来,因为中医讲了心主神志,所以所有的情绪活动都从心发出来。但你说为什么这样归呢,是因为他们对相应的内脏影响比较大。比如怒从心发出来对肝系统影响大,肝在志为怒。思从心发出来对脾系统影响比较大。脾在志为思,那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这个思,你看你平时想东西想的多,后来就是茶不思饭不想,你不是影响消化系统吗,是啊你说思考的多,可能还好一点哦,还有一种思的所伤是所思不睡,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那不更加憔悴吗。

好,你说怎么指导治疗,我们再看看他。这种写法没发现什么规律,相克关系。怒胜思是木克土,(思胜恐)是土克水,(恐胜喜)水克火,(喜胜忧)火克金,(忧,悲胜怒)金克木,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假如一个人忧思郁结,时间久了引起疾病,比较简单的方法,引他发怒,发泄出来。还有,比如说恐胜喜,最著名的例子,反而是小说人物,范进中举。是啊平生最怕他岳父,一巴掌,好了,恐胜喜。你说这小说人物到底在医学实践中有没有,其实有,在古代的《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这一类专门记载类案的书,里面并不少见这种用情志来制约形志的医案,情志病用情志来治,在古代比较多见,他沿用。包括你们学的医古文以后也有一些案例的,大概就是用这个原理。但你说为什么现在用的比较少呢,因为现在心理学还是比较发达,而治疗这里心类性的疾病呢,方法比较多。其实用这类的方法其实还是有点冒险,你啊你说某一种情志太过导致的疾病,我用另外一种情志来制约你,那你怎么把握这个度啊,是啊你把握不好这个度这部分又太过了。所以这里,现在你说有没有用呢,可能有,但是你把握可能会要比较大你才能用,否则的话你可能用其他的方法会更好一点。那么关于这些内容,可能讲到情志的时候,下一个老师会讲的更详细,因为我这里具体他们的机制我还没讲到,你说为什么会思伤脾怒伤肝,其实我现在机制还没讲,你大概知道中医有这么回事。现在我觉得临床意义有,但是在减弱。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比较具体,比较抽象的是精气学说。所以先讲完具体的再讲抽象的,比较好讲,讲完之后,总体上可能来一点小小的评价。

精气学说 一

好,精气学说,他研究什么呢,他研究精气。应该是这样讲,我前面讲过,哲学,他是古人叫做道,他的最基本功能两个,一个是研究天地自然的规律,另外一个是研究本源。你应该说,阴阳之道跟五行之道比较偏于规律性的常识,而这个气之道,比较偏于本源的解释。所以它是通过精气学说来解释宇宙的本源跟生成过程,但是我觉得作为教科书那种编法,从文字角度是没有错,但是你这样光是看文字,会给你一个感觉这东西太朴素了吧,是啊,现代人的观念要接受起来,你说什么东西都是由气组成的,好像不太容易,所以我可能试图用另外一种方法,跟西方的一个相近的学说作比较,你在比较中你发现,这个精气学说,跟西方的相关学说的一些不同项,通过不同项来慢慢理解,深挖他里面的内涵。要不你光是口讲,现代人认同度并不太高。




我们先讲他基本内容吧。


精气学说其实分开精学说和气学说,但是你看教科书的文字表达,其实差不多。那我们看看,先看看概念。


精气学说


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无形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精气一般泛指气。那么就这一句话来讲就等于说精跟气有时可以互换概念,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细到什么程度呢,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换成现代语言表达大概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单位,大概是这个意思,而这个物质单位是特征是运动性很强,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专治气中的精粹。等于说你一讲到精气你就要看语境啦,有时指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有的指的是这种物质之中的精华部分。


再看看气。表达差不多,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但是你说这两者区别在哪里呢,其实在哲学上的区别不是特别大,他反而到了具体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你比如说精气在哲学背景之中差不多,但是到了医学精是液态的,有型的,气是气态的,无形的,这里就有区别了。因为精有形而气无形,所以到了两汉的时候,你说要找一个本源的东西,应该是越小越好,所以精学说实际上是被气学说统合了,成为了元气论,或者是气一元论。你看元气,这个元跟这个原是相通的,本源的意思,那么换句话来讲,整个宇宙都是由器构成,气构成之于,我们再回头看看他们的发生的来源。


金学说源于水地说,什么意思呢,因为古人还蛮天才的,他感觉是万物化生在五行来讲是两个元素最重要,一个是水,一个是陆地。水上生物,地上生物,那么这两个来源,一放到中医那热闹了,肾属水为先天之本,脾属土为后天之本,万物源于水,万物源于土,而且水的那个感觉会更深。我觉得这个好像进化论的东西吗,万物从水中生,古人蛮天才这么早就知道了,《管子》里面就已经有这种认识。而气的学说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无形的,正因为他无形,所以他的解释度更大,所以最后精气学说一统,变成了气学说。


我们再看看气学说的内容。其实这里已经开始有点比较了,等一下我又个比较表,讲比较表之前我要把气的基本内涵要讲清楚。首先一个气是无形的,这个无形指的是肉眼看不见,但是他有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他的本源状态是无形,但是气聚则成形。换句话来讲,所有有形物都是气聚而成。有点像西方讲的所有的物质,在古代都是原子构成,差不多。但是问题,他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他是有形的也是气,无形的也是气,有形无形之间可以交流填充,而原子论不太一样。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再往下展开,我们比较一下中国的元气论跟西方的原子论。实际上这是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带来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发展道路,甚至是中医学的根源,你在里面,可能比较能够感觉出来。


原子论大概是西方公元前四到五个世纪产生的,跟我们的那个精气学说产生年代差不多,所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好啦,作为世界的本源,元气论认为是元气,西方的哲学认为是原子,两个都是yuán,只不过一个用子来表达,一个用气来表达,我觉得气跟子无非都是表达一种物质最基本的基原的单位。但是问题我们现在人有个麻烦的地方,经常接触什么质子、中子啊、光子啊、电子啊、下意识觉得好像用子更科学,用气太土了。用子更科学,我们也有很多子啊,老子、庄、孟子、韩非子、孙子,其实不再用某个字眼本身,而是看他的内涵。


好,你说元气跟原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首先第一个不一样,在古代哲学之中,西方哲学之中,原子是最终不可分的物质,也就是说最终物质,在希腊词根里面最终就是不可分的东西。而元气论,似乎没有一个最终物质的概念,因为万事万物可以分阴阳,气也可以分阴阳,阴阳是无限可分的。


好,我们看看,现在物流学有没有认为有最终物质,那你首先一个原子论,早期的原子论跟后期的还真不一样,应该说元气论从一开始,就有哲学跟科学含义,为什么呢,作为道的层面,他是构成宇宙的本质,他一引进了医学或者各个领域, 他就变成什么气虚、气滞、气郁、气泻、气闭这种具体的东西,所以他是哲学跟医学的东西都有。但是原子论一开始应该是西方纯粹的哲学的东西,大概到了近代的化学的道尔顿吧,把原子论引进了化学,他才开始含有科学的意义在里面。然后他给元素,根源,原子的关系,有很多规定,但是到了道尔顿其实他还是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最终物质。但你现在发展到现在发现原子不是,但是在古代产生的那个这个世界是有最终物质的感觉还是存在,在西方科学界之中。这个后面我们再评论。


既然世界存在最终物质在西方,那么他的科学观就在致力于寻找这种最终物质,那么致力于寻找这种最终物质呢,他的研究是往哪个方向走呢,他走的是微观,纵深,往微观走,而东方既然认为可能不一定有最终物质,所以他着眼点不见得会往微观走,因为既然你都没有,我知道有很细微的物质但这种物质不见得是最终,所以他走的路,后面我们再评论。


另外一个,作为一种矛盾运动,气是运动性很强的,在原子里面,原子也是运动型很强的,但是元气学说他能讲得清楚那个运动的动力在哪里,气分阴阳,阴阳内部可以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他有内在动力,而原子有点麻烦了,在德谟克利特一开始创造这个原子论的时候,他认为原子是自己动的,但是问题他始终没解决一个问题,原子动的动力在哪里,没有动力,等于说他没有解释,你看我这里外力两个字其实不是他原来的解释。他原来的解释大概是哪里呢,他认为构成宇宙的本源其实是两个,一个是原子,一个是虚空。但是因为虚空是绝对没有东西,那么他干嘛的呢虚空,是为原子的活动提供空间。那么更本源的东西就是原子,但是虚空根原子之间不关联,那么所以我觉得在西方哲学之中,他认为既然这个原子在动,而内部又找不到他动的依据,所以他潜意识就容易往外部找原因。



潘毅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五行学说 六 与精气学说 一 笔记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