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米人物志】“长子”查理:分身乏术的家族维系者

公元243年里平常的一天,78岁的“长子”查理躺在位于洛林的宫殿床上。他微微抬起眼皮,与候在床前的幼弟“病人”洛泰尔交换着眼神。
洛泰尔来到床边,从床头取出一封从未拆开的文件,在查理的注视下,轻声读了出来:
“我的子嗣中,应以年长之人为王。”
在洛泰尔的朗读声中,“长子”查理满意地合上了眼睛。
数月后,“病人”洛泰尔于斯洛里期主持了莒英古家族会议,查理最年长的儿子——“觉”托里继承王位,称洛林国王。
查理前半生简述:马克大帝最喜爱的儿子(166-221)
公元165年,帕里斯国王“矮子”马尔康的长子马克与帕里斯贵族雷恩拉瓦家族族长的长女艾琳结婚——一位家族长子与一位家族长女的结合。
一年后,艾琳诞下一名男婴。作为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儿子,他被取名为查理。
公元169年,查理3岁。查理的母亲艾琳又生下一对双胞胎,一个取名托里,一个取名柯克。从这时起,随着两个弟弟的出生,查理的身份从“独子”转化为了“长子”,那个在日后需要为家族扛起责任的身份。
查理的童年是孤独的,父亲马克常年在外领兵,母亲也在他9岁时难产去世。或许是长子的身份让他有了更多责任感,他一边照顾弟弟一边学习,还常与马克书信往来,而马克也愿意向他传授带兵经验。
逐渐地,查理成为了马克的骄傲。马克总是不厌其烦地拉着查理向他人介绍,这是我长子。于是,查理得到了那个伴随他一生的绰号——“长子”。
公元179年,查理13岁,瘟疫从南希到博戈蒂之间的大片土地之上爆发开来。包括宗室子弟在内,大量的人因病丧生,这其中就包括了帕里斯国王、马克的父亲、查理的祖父“矮子”马尔康。
马尔康死后,马克接管了马尔康的担子。而查理则是即将去接管马克的人,他的身影逐渐向着童年回忆中那个在外征战的背影靠拢。
青年时期的查理逐渐学会如何执政,也有了第一次带兵的机会。公元184年,查理组织军队自洛林南下进攻山外伊诺人。186年,马克出征,查理坐镇洛林处理内务。
再长些年岁,查理身临北境,以南希城为中心,逐步向北推进战线,驱赶库奈奥提斯人和山内伊诺人,并修建了马尔科城巩固防线。在他的努力下,王国的北部边境终于抵达了摩泽尔河——拉克德拉河一线。(从查理修筑的马尔科城附近渡过拉克德拉河和摩泽尔河就是日后著名的朔普地区和因普莱斯地区。)
之后的日子里,查理一边为父亲马克解忧,一边教育着自己的两个幼弟——特马丹和洛泰尔,他们的年纪和查理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大。两个弟弟也成长起来后,兄弟五人在马克的带领下平定叛乱、灭芙兰国、吞莱特林、向北驱逐库奈奥提斯人,夺取朔普和因普莱斯,帕里斯的疆域到达极盛,直到公元221年……
评价查理:分身乏术的家族维系者(221-244)
公元221年,“伟大者”马克去世,在传统的均分继承法下,再也不能追随马克脚步的查理成为了中帕里斯国王,与其余四位国王共同管理马克大帝的遗产。
国王有五个,可最权威的声音只能有一个。
为了增强自身的威信,公元222年,查理发动起宗族的力量,从继承了西帕里斯王国的幼弟“病人”洛泰尔手中夺取了斯洛里期地区。接着是226年洛林会议上,被“暂时代管”的瑞泽薇欣地区。
初期的这两件事让查理显得野心勃勃衷于权力。似乎,查理还在追随马克大帝的身影,他也想将分裂的帝国黏合到一块,即使是掠夺兄弟的领土也要再次完成统一。
但事实并非如此。
查理急于树立权威不假,但他并不打算以侵吞兄弟领土的方式达到统一,甚至所谓的米洛统一不抱希望了。
即位后几年,在查理与他人交流的书信中,以及发布的公文里,“中帕里斯”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查理的直辖领地“洛林-博戈蒂”。
在他看来,帕里斯已经不太可能合成为一个了。
而他所做的一切,皆为了宗族。
如果要给查理的形象定上一系列标签,或许最为重要的那一个便来自于他对宗族的态度。他是一个宗族主义者更甚于一个国族主义者,对于他而言,莒英古宗族族长的位子比中帕里斯国王的头衔更加重要。
公元234年,查理在佛瑞金之战中战胜“白衣”路易,却依旧承认了其对瑞泽薇欣的主权。公元236年,查理将斯洛里期归还给“病人”洛泰尔。
洛泰尔虽是查理的幼弟,却和查理的次子“觉”托里同一年出生。洛泰尔和查理的关系一直不错,甚至带兵打仗的本事就有不少是查理传授的。
故而公元222年的侵吞斯洛里期事件很可能是查理和洛泰尔共同参演的一出戏,为的便是在马克大帝死后,迅速树立起宗族内的权威。
即便是跟查理最不对付,后来甚至要联合“白衣”路易反抗查理的“火焰王”特马丹,当他被将军斯皮克绑架时,查理却以莒英古家族的复仇为威胁,警告斯皮克,令其放了特马丹。
由此可见查理并不打算攻伐兄弟以恢复昔日的帕里斯王国。而归还瑞泽薇欣时对路易的惩罚,正能彰显他的家族主义本色。
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均分的继承制度会导致分裂。但站在家族来看,却能使兄弟各个都能统治一方。
而查理对这一制度的看法,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
查理执政时,较大的继承事件一共有五次。
第一次是221年马克大帝去世,五兄弟平分领土。第二次是224年帆汀-马斯特国王托里去世,其三位儿子平分帆马。这两次事件查理并未有异议,只是在之后通过开会等手段强调了自己族长的权威。
第三次是225年马斯特国王狩猎身亡,“白衣”路易继承王位,查理暂管瑞泽薇欣地区。从此时开始,查理对继承的插手愈来愈多。
第四次是229年东帕里斯国王“逃跑者”柯克病逝。这一次会开了很久,因为查理已经看到了均分导致的弊端——在去年的228年,帆汀国王梅德拉因此不满继承结果向其兄弟帕斯珀特国王卡尔出兵。这一举动拉开了莒英古家族内斗的序幕,也正式开启了帆马之乱。
最终,看到前车之鉴的查理在承认东帕里斯被柯克的三位儿子均分的同时,将自己和西帕里斯国王“病人”洛泰尔、莱特林国王“火焰王”特马丹这三位国王的幼子分封到东帕里斯作为公爵,以缓和局势,也可以作为日后出兵干涉的理由。
最后一次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查理自己的继承问题。在国王的位子上待了二十余年,看清了兄弟间的争斗以及均分继承弊端的查理最终选择让最为年长的次子“觉”托里继位(查理长子早逝),其余诸子皆封公爵,向托里称臣,不再分裂成几个王国。
并且,这一切都在查理去世前的一年妥善完成,就像他早就知道自己的死期一样。纵观莒英古诸王,查理在政权交接上可谓是最稳的。
如果要说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导致查理对权力的执着,那便是他长期的“长子”思维。
作为马克大帝最优秀,且是亲自传授的儿子,查理的能力无疑是出众的。再加上他长兄的身份,使得事事皆被他揽到自己身上。
而成为族长之后,这样的性格便塑造了一个执拗的老头:“和谐的大家庭团结于老大哥正确的指导下”。
不止是对家庭,过于相信自己个人能力的查理对部下也有相同的思维。纵观查理在军事上的作为,就能发现他总是亲征,而他不在的地方总是出乱子。
公元227年,库奈奥提斯人在马克大帝死后首次入侵,结果是边军被击败,莱蒙与俄普盘踞于朔普地区。次年,查理领军北上,考于英与门尼之战一胜一负,打跑了俄普。
公元229年,东帕里斯国王“逃跑者”柯克病逝,为了解决继承问题,意图牢牢掌控宗族话语权的查理自然选择了回洛林开会。
公元231年,莱蒙再次南下。因此,233年查理又再度北上。
查理留下的驻军将军罗格记载极少,之所以无法抵御莱蒙,或许也和查理离开时候撤走部队主力有关。
相同的故事在十年后依然上演着:公元242年,莱蒙入侵,查理安排的驻军被接连击败。
或许是识人不明,或许是担忧边军坐大,总是依赖自身,而没有为其分忧部下的查理就这样在宗族和边患之间往返,左支右绌,分身乏术。
马克大帝还活着的时候,查理背靠整个帕里斯王国,经营北境,做出了一番不小的事业。而当马克大帝逝去,查理再也没有可依靠的安定后方。
在马克曼死后复杂的形势面前,能够稳定住局面,可见查理拥有不俗的能力。查理处处学习马克,但在用人方面,却没有学到马克大帝的精髓。
而到了查理的后继者“觉”托里当政时,北方边防终于可以不需要君王亲自下场。(公元247年,莱蒙渡过摩泽尔河进攻古明西城,被将军巴格击败。)
当然,这也和两朝形势不同,策略不同有关。“觉”托里为了稳定内部,主动放弃朔普地区,沿摩泽尔河—沃克尔恩河建立防线。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为务实的做法。因为中帕里斯三面环山,唯独北方缺口,朔普地区易攻难守,不如沿河建立防线。
而查理之所以死咬着朔普地区,一方面是个人威望问题,马克曼在时,查理筑城北境,亲自打出来的疆土,自然难以拱手相让,即使是在后来遇到瑞泽薇欣叛乱的紧要关头,宁肯用金钱向莱蒙换取和平也不愿退出。而个人威望的动摇也会影响其对国内,以及兄弟诸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朔普地区可以作为与莱蒙之间的缓冲区,即使日后国内政局不稳,莱蒙南下想要彻底啃下朔普也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对于以劫掠为目的部落,即使头领愿意,也很难约束住手下的人跨过眼前的肉向南。而沿河构筑防线,虽然便于防守,但河流以南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一旦朝中有变,莱蒙渡河后便可长驱直入,不受牵制。
这也是查理为什么要在去世的前两年,明知自己大限将至也要带兵北上击退库奈奥提斯人,收复朔普的原因。
这一仗虽是带病出征,却取得大胜。
查理即位后有很多次在军事上丢脸的举动,譬如233年渡河时被小部队发现,便以为被埋伏,随后撤军、向莱蒙首领付款以换取和平、边境驻军总是被突破等等。
这一次却不太一样。
查理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好不了了。
但在此之前,他选择即使带病也要去完成这件事,为了让继承者有更安稳的局面。这是一个上位时恰逢局势动乱的君主的最后礼物。
因此,在最后的征伐中,他不再是那个被身后事务缠身而分身乏术的洛林-博戈蒂国王。
他再次成为了“长子”查理,那头往日的北境雄狮。
那一天,策马于朔普战场的查理横扫千军。当他回头,一粒尘埃的重量落在肩膀,他又听到了充满骄傲的声音:
“这是查理,我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