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强抢民女引公愤,恶贯满盈晚年不得善终
天才和魔鬼完全可以融为一体,当它们共存于一体的时候,便在这个社会当中成为一种危害人物的存在。
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叫董其昌的人,在他的身上出现两种极端评价,有的人称他为极雅的书画家,也有人谩骂他的淫秽。
此外,评价他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狂热追求他的书法作品,另一部分人认为他就是恶贯满盈的乡间恶霸。
虽然评价出现两极分化,但这些声音确实都反映董其昌身上出现的问题。

这个在我们看来犹如人格分裂患者的书画大师,身上有的故事?
一、极雅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书画十分有名,他与书法能够结缘,主要因为一篇八股文。
在他17岁的时候,他前往曾江府参加会考,而当时的他写下了一篇自认为十分不错的八股文,这篇古文在他看来,可以使他一举夺魁,但是发榜之时,他却屈居于董元正之下。
这让他十分愤怒,特别想找判官一探究竟,原来文章的文采十分不错,可是问题出现在了董其昌的书法上。

好文章没有好字,让这幅答卷在判官的心中被扣除了分数,这件事情也是董其昌开始练书法的契机。
知道原因以后的董其昌发奋学习书法,他用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为楷模进行练习,后来又融入了魏晋时期的风格。
在十多年以后,其书法已经可以自成一家,彼时,因为长期的练习,他在山水画上也有所长进。
当他的山水画已经成为了众多名人之间的收藏品时,其作品的画风已经可以称为当时书法界独树一帜的代表,而在他的作品当中,不仅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山水树石,更是能够从中体会到文人独有的文化底蕴。

在书法和绘画上,董其昌表现出十分惊人的毅力,他从来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贬低而放弃对兴趣的追求。反而抨击的言语会在他这里变成激化下一个灵感的动力,在董其昌十几年的追求当中,数十年的浮沉通过他的作品向人们传达其中的精粹。
二、金玉在外败絮其内
董其昌在当时的地位不言而喻,可就是这样的一位书画大家,私下生活作风十分不良。可以说,使他遗臭万年的原因就在于他私下生活以及人品的问题。
董其昌成名以后,十分沉迷于男女之事,甚至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童男童女。

他具有强迫性的做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在自己已经是花甲年的时候,他还命令自己的儿子抢下人家的女儿给自己当小妾。
可是百姓对于这些做法敢怒不敢言,就算上报于官府,也起不起作用。
百姓虽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往往也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宣泄:多的是民间歌谣用来记录董其昌的罪行。
基于此点,百姓对董其昌的评价越发趋向于消极黑暗的方向。
这种消极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董希昌的书画作品,大家纷纷认为,人品极差的董其昌就算拥有再完美的画技,也不能否认他肮脏的本身。

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可以表达百姓的态度: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
后来,董其昌已不满足欺男霸女的行为,他四处敛田,强制性征收百姓手中的田地,而这也成为了董其昌自食恶果的导火索。
万历44年3月初春,董府附近数县的百姓一起来到松江西门之外的白龙畔。
浩浩荡荡的一群人只为了讨伐董其昌这个欺男霸女的乡间恶霸,他们先是纵火焚烧了董其昌的府邸和抱珠楼。当时已经60多岁的董其昌仓皇之间逃往无锡,后来又辗转各地,一直到这场风波平息下来,才得以回家。

三、董府被烧
据说火烧那日,老百姓也是“先礼后兵”,他们先是到董府门口大声细数董其昌犯下的罪行,然后退居人群当中,两个身手敏捷的少年动身登上屋顶。
哪怕主人已经仓皇逃去,董府家中的家丁也十分嚣张,他们不停地叫嚣着与门外的百姓相对抗,一直到两名少年将手中的两卷油纸扔向董府当中,才着急忙慌地逃跑。
也许上天也早已看不习惯董其昌的做法,那天晚上刮起的西北风助长着越发明亮,最终,董其昌专门用来收藏藏品的抱珠楼以及自己的府邸都毁于一旦。

看到董其昌的老窝被烧掉,老百姓的心中终于得到一丝抚慰,一群人将董府的牌匾摘下扔到水中,大家纷纷拍手叫好,声称这是董其昌沉入水底。
尽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是为君之道,但是这种认识也是一种普遍的思想所存在。
董希昌作为一个文人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可是他依然被利欲熏心,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冲昏了头脑不说,最终也取得了咎由自取的结果,再大的权势在群众的基础面前,必然会被推翻,一时之间未能自食恶果,不过是循环积累的过程。
当问题最终暴露出来的时候,除了自身涉恶,别无其它。
董其昌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才华成为千古传芳的名家,从他欺男霸女到日后,仗着自己的权势强占土地,种种行为都在挑战着大家的底线,最后也落得个不得善终。

当底线终于不能再一退而退的时候,那么等待着他的就只能是被覆灭的可能。
倘若董其昌真的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必然会在做出恶行的时候保持最后一丝理智,可是纵观他的行为,他早已在欲望的漩涡当中一去不复返。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