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心公众号专访刘陆伟(释魂乐队):金属乐一直是我的基石


Q:感谢释魂乐队主创接受这次的访问,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A:很荣幸接受采访,我叫刘陆伟,简单来讲就是个做音乐的,不过做的工种比较多就是了哈哈。作曲、作词、编曲、演奏、演唱、录音、混音、母带等等都做。原创作品是以“释魂乐队”的名字发表,在各大音乐平台都可以听到。
Q:是什么原因让你接触到金
属乐并成为一名音乐人,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A:一开始金属乐吸引我的,可能首先是电吉他失真音色吧。很多人觉得它很吵,但我天生就对这个音色上瘾, Palm mute演奏出来的那种结实有力的声音,再配上架子鼓的鼓点节奏,和贝斯的厚重低频,一听到就会感觉很带劲,我印象里最早对电吉他失真音色有感觉就是小学的时候听Michael Jackson,对那几首有失真吉他的、摇滚元素的歌,像black or white啊、Beat it啊之类的,就特别有感觉。后来也是个完全偶然的机会,买了盘轮回乐队的《创造》,就入坑了,开始专门找摇滚乐队的磁带来听了,各种风格的都听,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各类金属。国内的听得差不多了找国外的听,那会儿网络还非常不发达,资讯特别匮乏,只能通过杂志来得知一些乐队的名字,后来又接触到了打口带,一开始好多都不认识,就让老板一盘一盘播放试听,听到哪一盘里面有失真电吉他,就觉得应该是好东西,然后省吃俭用攒钱买,后来才知道里面居然还有一些大牌金属,比如Anthrax什么的。
金属乐吸引我的除了那种力量感,再就是它比较注重演奏演唱技术,乐器部分占比重很大。我从小学小提琴,可能对乐器比较敏感,接触西方古典乐给我种下了一个概念,音乐不是非得有人唱、有歌词的,甚至连有语境意义的曲名都可以没有,比如G大调奏鸣曲之类的,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其实也是纯音乐。小时候练的小提琴曲子,几个乐章下来时间都很长,所以后来当我听到Metallica、Iron Maiden这些,一首歌动辄八九分钟,有很多的段落起承转合,有大段乐器演奏,甚至有无人声的纯器乐演奏曲,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身边很多人就会觉得“你听那些外国歌,你都听不懂歌词你听个啥?”“听了半天都没开唱,这有啥可听的?”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才是中国大众对于音乐的概念,在他们的思维里,音乐就等于三分钟左右的通俗歌曲,他们听歌也只是听听人声唱的部分,然后看看歌词,对乐器部分没啥感知。
Q:我看你把释魂的风格定义为“中金属、金属壳、活着金属”,能不能给大伙儿解释一下?
A:这些属于半开玩笑半当真的,主要是因为现有的那些风格名称没有哪个能完全概括我想做的风格,我的作品很多元化。“中金属”意思是不光只有重的那一面,还有轻的一面。这个“中”也有中式的意思,像《千年堂》这类的歌,里面也有民乐的元素,探讨的也是中华历史的问题。我首先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在这种国情之下我们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和发达国家的肯定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也是我认为国摇即使在很多方面都还没有发达国家摇滚乐那么发达,但也有自己的价值之所在,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可以表达,所以我所谓的“中金属”里的“中”,指的更多是这种精神内核,而不一定是非得在音乐里加二胡古筝,或者打扮上穿古装之类的才算。
“金属壳”当然是对“核”的调侃,意思是有坚硬的外壳,内心还是有柔软敏感细腻的地方。“活着金属”当然是对死亡金属的调侃。我是觉得一个人如果经历了现实的残酷,看清了人性,看清了世界运行的冷硬真相之后,还能够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和做人准则那样活下去,还能和命运的无常、世俗的侵蚀相对抗,这是比死亡还要难的事情。
Q:释魂在音乐平台上能听到的这十几首,风格还是比较多样化的。
A:具体点从音乐上来说,我想做的风格,还是以广义上的金属和比较新式的硬摇滚为底子,吉他贝斯鼓三大件肯定是核心,但不止局限于此,我挺喜欢合成器能带来的音色上很多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像管弦乐啊、民乐啊等等元素,只要这首歌曲的表达需要,都可以使用。人声方面,得是以唱旋律为主的,虽然作为金属党听了无数嘶吼的东西,但我还是觉得,旋律能够表现的东西更多,就比如即使是表达愤怒、痛苦,虽然用吼更直接,但我也想用旋律唱法来表现。编曲上呢,我喜欢律动感强的riff,旋律既要流畅又不能流俗,有比较讲究的和声色彩,比较丰富的声部织体,我不太喜欢那种一味追求燥、双踩快、拨弦密的,音乐还是要有起伏和呼吸。
Q:会考虑写一些比较欧洲或美洲风格的作品吗?毕竟国内的乐迷大多都是从这里启蒙的。
A:其实我现在的作品里就有很多欧美音乐的元素啊,只不过不是特别表面化、符号化。比如《战定不退》的吉他solo后半段里就有“支点音符”的应用——这是欧洲古典音乐里的一种手法,不过我都是把各种元素融合在整体的自音乐性里面,还是为自我表达的这个主体来服务的。其实只要做金属乐就不可能没有欧美的元素,毕竟整个近现代音乐大体上都是基于欧美音乐的,只是我觉得应该对外来的文化有一个比较广泛深入的消化吸收之后,再融合进自己本民族的血液来表达自己,这样会比较好。当然,这个“中”“洋”的融合比例问题是大家一直都在争论的话题。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某些国内音乐人,音乐完全是模仿欧美甚至歌词都用英文,如果做到最极致的状态就是不告诉你的话你都听不出是中国人做的,但就有一个问题,要这样的话我为什么不直接去听欧美的呢?当然,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内音乐其实是极少极少的,而很多还是停留在模仿表面,优秀的欧美音乐里那种音乐深度——对和声、旋律、节奏型、律动的不落俗套的运用,还有编曲录音混音的专业程度等等,国内能达到跟人家一个水平的还是凤毛麟角,如果真能做到“不告诉你你就听不出是中国人做的”倒还好了,至少说明在模仿这条路上做到位了,但实际上国内很多纯西化的、全英文的音乐,一听就能听出来不是欧美的。
说到国外音乐的元素,除了欧美的,其实我还对其他地区更具“异域风情”的音乐感兴趣,比如《湮灭之舞》那首。
Q:聊聊《湮灭之舞》这首歌,国内有这种异域风情的金属乐不太多见。
A:我从小就对西亚、中东风格的音乐挺感兴趣,可能跟小时候经常去新疆有那么一点点联系吧哈哈。他们的音乐律动上有很强的舞蹈性,像湮灭之舞第二遍副歌之后、吉他solo那段,伴奏部分的节奏型就是非常典型的那边的传统音乐里的一个节奏型。他们所用的音阶调式和我们传统的汉族五声音阶的味道也大不一样,我是特别喜欢的。像湮灭之舞的前奏那段,在创作的时候,那段音符一出来,我眼前浮现的就是烈日下戈壁沙漠的那种感觉。其实吉他部分的一些动机,很早以前就有了,我之前编过很多这类感觉的riff,不过一直因为招人换人等等,只能先优先反复完善那些早期作品,我手里还有很多更有意思的、更接近我想做的状态的动机没来得及发展。
Q:这首歌开头我听到还加了一些枪炮声的音效。
A:对。结尾我也专门加了一些音效,是孩子们嬉戏玩闹的录音,伴随着逐渐分崩离析的音效,最终灰飞烟灭。这些构思,包括封面为什么是一个成为废墟的游乐场,都是和我想表达的内容相关的。不过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就不方便在这多说了,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去搜搜我有专门写过歌曲创作背景介绍。
Q:释魂乐队这些歌都是你一个人创作完成的,所以释魂会一直是一支单人计划吗?
A:这个话题就比较扎心了哈哈。从第一天起,我就想做乐队而不是单人计划,可能说没人比我更希望能找到理想的队员:大家志同道合,音乐水平差不多,脾气性格合得来,都把乐队当成自己的事业积极主动地去做事,比如找演出、找发展机会什么的,作品也都是集体创作,每个人都能编好演奏好演唱好自己的部分,那么我只需要当个吉他手,把自己吉他弹好、编好就行了,这样当然再好不过。
十几年来为了找人组队,我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尝试了所有能找到的渠道,耗费了无数的时间精力。结果是,在某个时间点或许能找到在某些方面还比较合得来的某个职位,但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段里找齐各方面都合适的所有职位,往往是“有贝斯手的时候没鼓手,等找到鼓手,贝斯手又放弃不玩了”这种情况。
可以说找人组原创摇滚乐队这件事,运气还是占了很大比重。这些年我见过无数人尝试组队但是一直凑不齐人而放弃,或者阵容不稳定而解散,其实这才是占所有组队故事里的大部分情况,但都在大众视线之外。大众能看到的那些好多年阵容一直比较稳定的队,抛开其他的先不谈,首先是因为运气好,正好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碰到合适的人。更何况,如果他们也没有被公司签约,也没有用条款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利义务,也没有被纳入造星体系进行宣传推广,也没有出大名赚大钱的话,每个成员是不是还能坚持那么久?这可就难说了。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运气没有这么好的人——那些命运没有把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安排给他们的人,就活该不能做摇滚乐金属乐了吗?我这些年来的经历,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和这种命运唱反调吧。
Q:先自己做一些作品出来,再找队友,是不是能好找点?
A: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如果真要等合适的人找齐了再集体创作,那得等到猴年马月了……我来北京上大学那时候也是赶上电脑音乐制作在国内萌芽的时候,很多声部可以用软件做了,我就把歌做出来,拿着demo来找人,但发现还是很难找到能把这些作品演奏、演唱好的人。
身边朋友劝我“你可以先找真心想玩的,哪怕他水平还不行,只要他肯练,你可以慢慢培养他嘛”。所以我就降低要求,看是不是有“真心”,但是日久才能见人心,很多人一开始嘴上都说得挺好,但坚持不了。还有的人虽然他不说退队,但是呆在乐队里也不作为,创作上提供不了什么,演奏上的问题也没啥改进,你不说他吧,乐队整体水平提不上去,说他吧,他不乐意听。当然说的方式要很讲究,这些年来我已经被磨练得很小心翼翼了,尽可能照顾到大家的情绪,但有时候最终会发现还是没办法,有些人的能力确实有限,好几年了也没什么进步,还越来越懈怠,你的好几年人生也就这么陪着耗上了。
没有公司和经纪人,肯定得靠成员自己去做一切周边的事情,比如找演出、找发展机会等等,但是很多成员没有积极性,或者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给他安排具体的任务也做不好。问题是我这人又比较重感情,在一起时间越久越不忍心换人,但我做这乐队又不只是随便玩玩而已,是想做好做专业的,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就很痛苦很纠结,而且每次换人又得耗费大量本该放在创作和排练演出上的时间精力,不到万不得已是真的不想换人。
人跟人合作本来就是很难的。其实后来一想,很多人哪怕在单位上班的那种情况下,有工资,有社保,还是消极懈怠混日子。而做原创摇滚乐队,尤其是在我朝的朝情下,尤其是做这种风格,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而且很多年都见不到什么回报,能坚持的必然只能是极少数人了。
Q:那有没有想过签个唱片公司或者厂牌,这样对于乐队作品的推广和宣发应该会更好一些?
A:还是因为想做的风格比较独特,不光是组队找人难找,也很难有合适的公司。听了释魂作品的人可能会说:“你这风格不是很极端很地下的那种啊?”,甚至说放在国外可能会是“主流摇滚”,商业上会非常成功的那一类的,但恰恰国内做类似风格的人反而是最少的,也没有做这种风格的公司。国内做原创音乐人运营的公司,要么是民谣朋克英伦小文艺小清新这类的,要么是极端金属黑死核的。
而且我正好赶上了中国音乐行业青黄不接的一个时期。回看中国摇滚的早期,那时大陆的唱片工业和制作水平还很落后,是港台的音乐商人带来了港台的音乐制作人、录音混音师,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到大陆,成就了一批经典的国摇专辑。九十年代中期他们撤走后,大陆摇滚从制作水准而言有所下跌,但那时还处于唱片业和传统媒体的时代,哪个乐队只要能通过正式渠道发行专辑,实体唱片就会摆在全国大小音像店,一摆在那儿就是好多年,只要去音像店的人都能看得到,要是再上个杂志发个专访啥的,但凡是圈里人或者关注摇滚的人就都能知道了,那种宣传的力度和持久性是现在的媒体环境难以比拟的,这些队只要能坚持下来没解散的,基本上都成了滚圈大腕。
而到了我开始找人组队的那时候,也就是二零零几年到二零一几年,网络免费下载摧毁了唱片业,传统媒体也日渐衰落,以前那种模式,就是“唱片公司签约新人,给他们发工资让他们创作排练,出资给他们找音乐制作人录音混音师完善作品、录制单曲专辑,出资给他们包装宣传推广,有专门的演艺经纪部门帮他们联系演出安排巡演”这种事情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就算有,也不会落到我这样的音乐风格身上。对于原创摇滚乐队来说,那是一段最没有希望的时代,一切都得靠自己,也看不到什么未来,和我同时期一起在网上发帖组乐队的那些人,或者一起演出过的队,绝大多数现在都见不到了。
那个时代是选秀节目的时代,而整个音乐行业仅剩的一点机会,也只是给歌手的,而不是乐队。节目只要翻唱改编,演出主办方只看名气,几乎没人在乎作品质量和创作者。了解释魂经历的朋友应该知道,中间我花了几年时间培养了一个主唱,给他铺好了路送他上了“中国好歌曲”节目,他小火了之后就单飞了,我前功尽弃,录制好的专辑还没发布就作废了,谈好的音乐节演出也作废了,当时的阵容也散了,我刚为了好好做乐队把kemper总代理的工作辞了,结果多年努力一切归零。
但我没放弃,又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一个唱功比较满意的、上过中国好声音的人来唱,结果后来他也背着我玩黑的,没办法只能停止合作,只能我自己当主唱,但这事谈何容易,我之所以十几年都难以找到满意主唱,就是因为我写的歌对嗓音和唱功要求太高了,国内能演绎好的歌手太罕见了,但是在那个节点上已经没办法了,只有自己唱这一条路了,那是2017年,之前我已经不得不做了除唱之外的所有工作,甚至包括单曲封面、演出海报什么的都得靠我做,从17年起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来练唱功。我陆续把所有老歌全重新录制了,再出的新歌当然也是我自己唱了,不过这也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不管老歌还是新歌里很多地方就算他们还在也唱不到让我满意的程度,自己来可能还更好把握些。
然后找乐手这块儿,我从没放弃过,一直在找,演出那肯定是以乐队的形式演最好,创作上我也没放弃找到合适的合作者的可能性。现在也有几位联系中的乐手,不过因为疫情,暂时还没见面排练。
Q:个人平时喜欢听一些什么乐队或者专辑呢?跟大家分享分享。
A:啊那太多太多了,喜欢的乐队随便一列就上百个了。我就看看最近播放列表里的挑几个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这几天循环最多的是Soilwork的新专辑《Overgivenheten》,越听越喜欢。接触这个队也是快二十年前了,上高中那会儿买的黄标CD,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都知道黄标CD,真的是精神食粮。当时买到他们一张《Figure Number Five》,超级喜欢,只能下晚自习了临睡前听一会儿随身听,听这张兴奋得整晚失眠哈哈,一度是我理想中最想做的风格,又律动又好听又现代。后来在北京有个叫Nower的队,一听他们就是也受这张专辑影响极深哈哈。
我后来补了Soilwork的其他专辑,同样推荐的是《Natural Born Chaos》,更早期的还不够成熟,就比较一般。但是《Five》之后的连着两张都没有达到我期望的高度,对这个队就关注少了,再后来的专辑也断断续续听过两三张,没听全,并不是说不好,里面都有一些非常牛逼的段落,但是整体的可听性和紧凑感没有达到《Five》那种程度。最新的这张一开始听我也觉得一般,但是越听越好听,很多地方编配真的是独具匠心,和声旋律也会有北欧金属独有的那种大气和现代感、未来感。我发现我喜欢的很多音乐都有这个特点:刚听觉得一般,越听越有味道,你得把他的每个音符、每个细节都吃透,才能体会到他的过人之处。可能正因为我最喜欢的音乐都有这特点,我自己的作品也是这样吧哈哈,很多听众也是这么跟我反映的。
这次补课发现我漏了一张《Verkligheten》也是特别好的一张,有点惭愧那时没给Soilwork更多的耐心哈哈,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就因为一度没达到你的预期,就“取关”了,错过了后面的好作品。这个事也让我很悲观,现在信息这么多,音乐这么多,还有多少孩子会有那么多耐心呢,可能第一耳朵没听懂就再也不会听了,不像我们当年买到一盘专辑要饿肚子,所以就算一时听不懂也会硬是反复听、反复听,感觉这样才能值回花的钱哈哈,很多更加高级的好音乐,在当时自己审美能力和认知范围之外的好音乐,都是这么慢慢听明白的,音乐解析力和鉴赏力也随之提高了。
就这一个乐队就聊了这么多,其他的留着以后有机会再聊吧,我的网易云等地方的号会经常分享我心中真正好的音乐,也欢迎大家关注和交流。
Q:很多人都说金属乐正在衰落,你怎么看?
A: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了。就跟从六十年代就有人嚷嚷“摇滚已死”一样,这种论调也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我刚开始听摇滚那会儿,九十年代末期,国内就炒作过一个“朋克时代”,摇滚杂志上乐评人就说“金属乐过时了”这种论调。但我寻思朋克不也是早在六七十年代就有了吗?只不过在国内,早期玩金属的乐队比较多,后来玩其他风格的才多了起来,有些人可能仅仅是根据他自己个人接触到风格的先后顺序就认为哪个“新”哪个“老”吧。
金属乐在发达国家的受众还是很庞大的。比如像Ozzy Osbourne这样的老炮发新专辑依然能在多个国家的排行榜排第一。近些年的全球巡演票房收入排行榜,Metallica等依旧在榜单前列。欧洲的大型金属音乐节依然观者如云。当然,大家会说这些基本都是老牌乐队呀,金属乐后继乏力啊。这我就要先从音乐本身方面找原因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个人认为,金属乐这种以吉他贝斯鼓真人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它的所有可能性几乎已经被开发殆尽了,它也几乎和所有其他主要的音乐风格都融合过了,产生出的众多子风格也都经历了多个涨落周期,在世界上很多非金属乐起源地区,和当地音乐结合产生出了各种子风格,这些无穷无尽的子风格,几乎探知到了音乐可能性的尽头。所以最近二十年,金属乐的新人都是越钻越小众、越来越另类,很少有那种特别主流大众的、老少皆宜的、商业现象级的新乐队了,这是事实。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这些新乐队的风格如此另类,他们中的佼佼者依然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很好,粉丝也足够养活他们和他们背后的产业链,发达国家的金属乐的市场其实早已进入了去中心化的阶段,分众市场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
Q:相对来说国内金属乐还是非常小众的,甚至感觉比以前更小众了。
A:国内首先金属乐的文化背景就不一样,大众接受起来有难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愚民政策,思想管控,文化钳制,就不多说了。另一方面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忙着赚钱和物质享乐,也没那心思去思考和批判。所以当然是那些简单轻松快乐快餐的音乐占据主导了。
中国的大部分听众,还没经历过那个电脑手机互联网之前的“唱片产业黄金”时代,就跑步进入了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没有在旧时代培养起对于音乐的尊重、欣赏音乐的仪式感、对音乐品质的判断力、和相关的素养和审美等等,就已经面对现在疯狂信息碎片化,每天无数的信息在争抢人们的注意力,娱乐方式太多了,本就很分散的注意力,优先分给那些更加简单浅层快餐便捷的娱乐方式。认真听音乐,现在已经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金属乐总体来讲还是更多继承了西方古典音乐的血脉,当然里面也有布鲁斯等其他音乐的基因,金属乐相对还是比较重视技术和架构的。欣赏越是复杂的音乐,越是需要集中注意力,而且需要相关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积累,所以其实这是一项精神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比如前卫金属,欣赏门槛对于大众来说实在太高了。我们的公立音乐课基本上形同虚设,各种课外乐器培训考级又是急功近利、“实用”为王,很忽略乐理和音乐听力训练。比如,很多人还连最基本的四四拍的小节感还没培养起来,怎么可能有奇数拍、复合拍的小节感呢?没有小节感,就很难清楚感知到音乐的乐句感和内在律动,这个音乐在他脑海里可能就是一团浆糊,他就会感觉迷惑和不适。
Q:前卫金属能听懂的人确实不多。流金,激流这些的受众更多一些。
A: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缺少旋律性强的、内容不那么偏激的、所谓更主流点的金属乐,回想当年我们刚开始喜欢金属乐的原因也是首先接触并喜欢上这类乐队,后来才慢慢接受更重更燥更另类更极端的那些。但是国内恰恰极其缺少这类“主流”金属乐,而且相关的媒体和公司似乎也瞧不上这类音乐,不知道是觉得体现不出逼格还是什么。想做出旋律性、音乐性强的金属乐,不光是技术强就行,对创作者的音乐素养要求更高,能够做这类风格的人本来就更少,还更难得到哪怕是金属圈相关媒体和公司的扶持和曝光。所以很多人一提金属就直接等同于极端金属、黑死核这些,就直接没兴趣继续了解了。有很多次,别人听到我说我做的风格是金属后的第一反应都是“金属啊?我不听,没有旋律,都是嘶吼”,我只能一次次解释金属乐不全是极端金属。
绝大多数人入坑金属,不还是因为枪花、穷街、蝎子、铁娘子、metallica、megadeth、夜愿等等这类吗,都是旋律性音乐性非常好的、至少人声是旋律的金属乐,哪怕是极端点的金属,也是因为他至少有几首代表作是旋律唱法的、音乐性相对较强的。对于绝大多数听众,听音乐再怎么说还是要听人声的旋律,只有极少数会点儿乐器的,或者音乐听力比较强的——不管是天生原因还是因为后天学过乐器——他才会去关注乐器部分,才能从听乐器部分的内容获得快感。而那些不具备这种乐器基础和音乐听力的人,一上来就声称自己喜欢“人声纯吼、仅有的音乐性全靠吉他贝司鼓”的音乐,你觉得他能从里面真正感知到多少乐趣呢?而且我这么多年的观察,事实也是这种人往往就是最快放弃的那帮,刚进圈的时候可能表现的很狂热,但过段时间就会退圈。因为从本质上他就没有听懂过这类音乐,没有感知到音乐内容本身带来的快感。如果金属圈的风气是只有更重更燥更极端才是有逼格的,甚至相关的媒体公司也只推这类,那这个圈子必然萎缩,老的不断流失,新的也很少进来,沦为一小撮人的自嗨。因为说实话如果为了发泄、装逼的话,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有越来越多其他成本更低见效更快的方式,何必非得听极端金属呢。
而且我发现即使是摇滚乐范畴内的听众和媒体人,很多也对金属乐充满偏见。比如曾经的中国摇滚第一刊,在很长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什么关于金属乐的内容,里面嘻哈和舞曲的内容都远远多过于金属乐的内容。到了自媒体时代,还经常能看到一些摇滚公众号喜欢发揶揄金属乐的推文,这类文章通常会完美绕开金属乐里那些言之有物、严肃深刻的内容,也丝毫不提金属乐在音乐性技术性创新性的建树,以及超强的和其他风格融合和创新的能力等等,而是挑选一些易于加深偏见和歧视的个例、八卦小段和猎奇调侃小图,来哗众取宠。还有一些人还呼吁把金属乐从摇滚乐里分家出来,但是国内金属乐的规模和市场体量根本就没形成规模,更远远没法自成一个产业体系,这种做法只能是进一步加剧国内金属乐的孤立。
Q:这几年的一些乐队类的综艺节目上,大众对于金属乐好像有偏见,你怎么看?
A:说到这类综艺节目,这个可聊的就太多了,这次我就不展开说了。我想提一点,金属乐无论生产还是呈现,技术门槛都比较高。
比如录音混音这块,金属乐要求把声音处理得既十分夸张,Larger than life,又要能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很难做好的。我很早就对这些方面感兴趣了,初中刚开始听摇滚的时候看磁带CD封套里的制作人员名单,录音师混音师谁谁谁,就对这些职业挺好奇的,但是当时相关资讯极为匮乏,没有渠道了解。后来终于有条件接触到电吉他和效果器,对效果器的原理很感兴趣,但那些设备只有英文说明书,就查英汉词典硬琢磨,在杂志或者教材上看到相关的内容也都会保存下来。当时根本不知道中国有地方可以学录音混音,考上大学去了北京之后才知道居然有的正规大学里有录音专业,做了各种思想斗争,顶着家里的反对,从刚考上的大学退学,重新复读,学习艺考要考的内容,就是为了学点将来自己做音乐也能用得上的东西。最后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录音系。本科四年下来总成绩第一保送本专业研究生,读研又是三年,毕业一直留在北京做音乐,前几年做了录音棚,音乐工作室。这些年也有一些歌手、乐队、影视剧节目等找我做音乐、做录音混音。
当然我自己最喜欢钻研的还是摇滚、金属的混音。早期国摇的一些作品,音乐本身很优秀,我很喜欢,但是和国外大牌相比,总感觉差点啥,后来明白很大程度上是录音混音质量拖了后腿。所以我希望我自己的作品能在这方面能好一些。为了得到满意的效果,比如某种失真电吉他、军鼓或者底鼓的音色,我会搜索无数的资料,尝试无数的硬件和软件,耗费无数的时间,经常是一做起混音来就废寝忘食直到腰酸背痛头晕眼花耳懵得受不了了为止。自己的这些歌也反复录音混音过无数个版本,因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感觉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然后从听歌的角度来说,欣赏金属乐也对重放设备的音质要求比较高。最起码你得能够听得到比较完整的频段。吉他人声镲片这些中高频的自不用多说,底鼓和贝斯的低频下潜你必须得能听得到,这种音乐的魅力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比如电吉他的失真音色,在频谱分布上有点类似白噪声,在很宽的频段上都占有很强的能量,大家可能更多注意到的是它的高频,其实它的中低频部分也非常关键,如果听音设备放不出来的话就会显得非常单薄刺耳。
以前音乐爱好者用组合音响,BoomBox,或者哪怕是随身听的耳机,音质再差还多少有个样儿。后来设备越来越便携,它上面自带喇叭只能用很小的那种,也没法拉开距离产生立体声声场,音质是极其糟糕的。如果用手机喇叭之类玩意儿来听金属乐,只能听到整个频率中的一条窄缝,大部分的频段都根本听不到,也没有立体声声像展开,就是一条模糊、单薄、刺耳的噪声。拿手机喇叭听音乐,就好比拿一个分辨率极低、只能看到画面部分区域、黑白的、带雪花点的、比例还是扭曲的显示器来看阿凡达,怎么可能体会到这片子在视觉上的牛逼之处呢。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接触到一个新音乐的常见场景,就是手机一点,自带喇叭一放,图方便也不戴耳机,你说这种情况下他听金属乐能听出什么来呢?流行歌、民谣、嘻哈之类的,重点都在人声上,对很多人来讲,只要能听清歌词就可以了,但是你拿手机喇叭听金属乐真的是听不出什么好来。所以我在推荐别人听我的歌的时候,一定要嘱咐请带耳机听,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用音质比较好的音箱来听的条件,但是至少应该有耳机吧,耳机再差也有个最起码的样儿。
Q:2022年马上结束了,乐队会有什么新歌、专辑或者演出计划吗?
A:前不久刚发了一首新歌《爱你就意味着自毁》,我称之为一首难听的歌、怪异的歌,当然也是调侃,具体到底是什么样,大家去听了就知道了。评论区有一条给我很深的印象,说:“如果我要写一个讲变态杀手的案件,这首歌就是最佳OP”哈哈。
其实释魂早期那些作品还远远不能代表我在音乐上的追求,我手里还有大量更有个性、更有意思的段落动机,但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除了做音乐,做教学等等,我还一直在设计研发自主改良款式的电吉他,设计啊、作图啊、找工厂做样品啊,找合伙人等等,也耗费了我海量精力。当然创作是一有空就在做。我现在的成品歌大概有两张专辑的量,本来设想的第一张是以表达个人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为主,更个人化一些,第二张就更多是表达对外部世界的思考,比如对于历史、现实等等。主要是我对作品有完美主义强迫症吧,觉得还有几首歌需要完善,至于最后是一张一张发,还是以双专辑形式发,再看情况吧。
演出这块儿就是看什么时候能去和乐手见面排练,能把阵容确定。作品的数量当然早就够了,只要人到位了、歌排练好了就立马能演,之前那些年但凡人手能齐的时候也没少演出,当然现在还有个最大的变量就是疫情,这个就没法说了,但愿能早点好起来吧。
最后,感谢这次采访,希望金属饭公众号越办越好,也希望中国的金属乐越来越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