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2022-05-04 09:39 作者:小金呀呀yy呀  | 我要投稿

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当初的情绪,只剩下了外壳。当我们凶狠的对待这个世界,世界突然变的温文尔雅了。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一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笑过哭过,最后在旁人看来好像一个傻子,不知是哭还是笑。或许这就是余华一直想表达的人生:笑中带着苦难,苦难中带着无可奈何。

自己在整个阅读中,都笼罩在一种无可名状的淡淡的哀伤里,仿佛自己成了书里茫然无措的孩子们的综合体。在哪个背景年代里,似乎大人有着绝对的理由对孩子不负责任、辱骂、驱赶甚至伤害。根源,是对于贫穷的厌恶及惧怕,对于自身的绝对优先和对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作者,竞以小孩子天真、简单的思维来表现这种无情但无奈的现实。

孙光林,一个6岁的小孩,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最终的回归者,贯穿了整个故事线。他六岁的时候被送给养父养母,12岁由于养父出轨自杀又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可是6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切,改变原来该有的样子。讽刺的是,当孙光林回到家的第一天,家里着火了,似乎也预示着自己以后在家中的处境,孤独,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这种的‘格格不入’,才保留了他 的这颗赤子之心,没有被世俗所污染,所禁锢。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父亲是个反面形象,没有一般的慈爱与关怀,在欲望的驱使下,他与哥哥同时爬上了村里寡妇的床,在背叛与不忠下,又与母亲“长凳之交”生下了“我”(孙光林),他爱慕虚荣,虚假的背后希望政府的表彰……懦弱、贪财、好色,这样的形象让我不敢相信,他的原型是谁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类人群。在我看来,作者是为了突出那个时代人性的丑恶,在篇幅很小的情节中,万不得已才把“父亲”(孙广才)写成这样的。

在书中,“我”的中学时代显得尤为独特,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中学时期也伴随着低俗与不堪。好友苏宇的心理畸形导致自己的锒铛入狱,师生恋……虽然情节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但却能在诙谐与昏暗中,引起人们的共鸣。在读完书中的一二章后,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控制”的含义,父亲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为禽兽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沦为狱中人。在某一学说看来,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约束中构成了人们的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够擦除道德上的污点。

全书最精彩也最哀伤的情节,莫过于“我”与养父王立强和养母李秀英的艰苦生活了,在遭受父亲与兄弟的排斥后,“我”被送给了陌生的人家,虽然“我”的父母显得平淡无奇,带养父母的形象却光彩照人,养父王立强是真正承担起养育“我”的“父亲”,他比亲父完整,也充实,他的思想对“我”有着包容,在文中后篇 —— 他的后悔中有所写道:“最后凄厉的自杀着实使我始料未及 —— 这不过只是一个女人引起的,”我“不能想象他对于那时幼小的”我“有多大的打击,但”我“的命运确实随之改变……”此外,还有一个半生都在床上的养母是“我”精神的寄托,她对于“我”的信任的源头令“我”在后来回忆都值得感激。在小说的尾声,“我”的养父母在离去与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乡,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却只能够“在细雨中呼喊”。

整本书都深深的压抑着我,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抛弃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抛弃,你就会永远的被接纳。不要太过奢求,因为人总是难以满足。知足常乐!当岁月的痕迹已悄无声息的在你脸上雕琢,当你的内心已经拥有足够的豁达和睿和,你会豁然发现,早有一朵圣洁的小花在你的心头静静绽放,发出圣洁的光芒。

最后“现在眼前经常会出现模糊的幻觉,我似乎能够看到时间的流动。时间呈现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这隐藏的灰暗之中。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这也我全书最喜欢的一句话!!!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