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太阳的人们(二)


马兰花开
1952年11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参谋长的张蕴钰将军遇到了上甘岭战役中最艰难的时刻。几昼夜间,前线部队断粮缺水难以为继,后勤部门为保证前线坚守坑道的指战员们能够获取必要的食物和水分,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向坑道里送苹果。从志愿军纵深到前方阵地区区一千米的路程上,美军用炮火密密麻地设置了十道封锁线,几个班的战士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为盾,却仍无一人成功突破封锁踏入坑道。“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即使有了张将军上级秦基伟将军的论功行赏,紧急从平壤采购的八万斤苹果,最终也只有一个进入了坑道。

整场战役,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共调集火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化为一片焦土. 美军在战役首日的火力准备中,投入了大量弹药储备,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猛烈的炮火使坑道变成了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强烈的冲击波拍击着志愿军指战员们,不少人磕破了舌头、嘴唇,甚至还有一个年仅17岁的战士被活活震死!

“中国?如果中国出兵,我们的空军就能让鸭绿江血流成河!”自负高傲的麦克阿瑟被撤换了,但拥有强大的现代战争能力当底气,即使志愿军在朝鲜浴血沙场奋勇前进,逼得美军节节败退,那些将麦克阿瑟的言论封为圭臬的俘虏们却依旧敢狂妄地叫嚣着“随时对你们进行核外科手术”。
这一幕幕都成为了全体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结。“国防现代化”五个大字,字字都沁着烈士们的鲜血。
1958年8月,张蕴钰将军受命参与核试验场的选址与建设工作。
“我既感到突然,又兴奋。党中央决定我国要搞原子武器,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谁听了都会万分鼓舞。……稳定了一下情绪,极力使自己显得沉稳一些,简练地回答说:‘好!服从命令。’”
多年后,当这位将军回忆起那一刻,仍然激动不已。同年10月,他来到了敦煌,驾车没日没夜地驰骋在已选定的试验场区。
长风,大漠,滚滚沙尘,这片原始荒漠铺陈出一幅雄浑绮丽的画卷;千佛洞、烽火台、鸣沙山、汉长城,这里也蕴含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凝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踌躇满志的张骞、步履坚定的玄奘与眼前飞沙扬砾的不毛之地交织,勾勒出一个民族饱经沧桑却又坚定祥和的风貌。

建这样的基地太小了!这是他第一个想法。这里离敦煌只有120公里,太近了,敦煌的历史古迹太多了。工程一旦上马,这一切必然遭受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另外,搞建设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可唯一的堰塘水几近枯竭,余留一片片荒草在疏松贫瘠的戈壁上的寒风中瑟瑟。张将军喝问部下:
“为什么把试验场选在这里?”
“苏联建场专家选定的。”。
“这地方怎么行?”
“专家讲这里能搞2万吨的试验……”
“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的建场专家,怎么会把一个新型核试验场的试验当量目标定在2万吨之内?2万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万吨支撑不了一个六万万民族!”
虽然张蕴钰不是专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他对这个选址已有了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与先期抵达的同志们现场勘查的结果,工作组立即将所有的意见和建议梳理成文,带着同志们的心血,张将军赶往北京。陈赓副总长听完这位风尘仆仆的将军带来的汇报后,大手一挥:“那里不好,你们另外找一个嘛!”

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1958年12月15日,几番精心准备后,张将军一扫阴霾,踌躇满志地再次踏上了那片荒凉的戈壁。他们分乘四辆吉普、四辆生活车,车上搭载了一部电台,他们携带了十天的饮水,以及必需的油料、帐篷,于24日出发,经玉门关一路向西,寻找新的试验场。
向西,勘查队一边前进,一边物色适合建设试验场的地点。闯过“白龙堆”, 当他们终于步入雅丹地带,车辆却难以继续前行,无奈只能绕行向北。皇天不负有心人,循着总参测绘大队一个班组的车辙印,他们寻到了罗布泊孔雀河入泊口一一一个梦幻所在,岸边柳树摇曳芦苇繁茂,空中水鸟羽翼丰润,落日熔金,给河边饮水的黄羊也镀上了一层鲜活的光亮。找到了水源,一行人欣喜若狂,在这一带建设试验场最大的困难解决了!

勘察队详细勘察了周边的地形地貌与自然水土:南北两座高山组成两道擎天的自然屏风,周围被沙漠环抱,清澈的孔雀河保证了试验场区必要的水源。这里地质构造简单,有利于就地取材施工筑路,长年风向是西风,下风方向东至敦煌四百余公里之间无居民、无耕地、无牧场,保证了核武器试验不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圆六平方公里的原始戈壁上,海浪般的沙丘连绵不绝,这里没有可供开采的矿藏,只有寸草不生的砾石。
梦里寻他千百度,戈壁深处有人家。 “罗布泊才是核试验的风水宝地!”
1959年2月,张将军向国防部提交了选场和转场报告。3月13日,国防部、总参谋部正式批准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区建设核武器试验基地。
也是在这一年的3月,方才走下战场的志愿军将士们征尘未洗,就立刻奉命秘密抵达大西北的戈壁深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几十年后,这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地名逐步揭开面纱,一同从历史迷雾中走出的,还有这群可敬可爱的军人。

试验基地定点的那一天,微风和煦,地上的马兰草星星点点,随风摇曳。
“这花叫什么名字?”
“马兰”
“就叫马兰村吧,是个好地方。”
从此,这里有了个美丽动人的名字——马兰。

引用来源
创民. 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张蕴钰:核试验的先头部队. 《大地》 2000(04)
张蕴钰. 核武器试验场初期记事.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2015-12-17 http://gov.eastday.com/node2/shds/n58/u1ai16088.html
https://earth.google.com/
黄庆桥. 罗布泊、金银滩与酒泉:“两弹一星”在大西北营建的神秘之地. 澎湃新闻. 2016-07-11
张嵩山.《解密上甘岭》P74、 P180-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