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五个台顶,有怎样的殊胜意义?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山势雄伟,五峰耸立,峰顶平缓如台,因此得名。又因山中气候清凉宜人,故又名清凉山。其五峰分别为北台叶斗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东台望海峰与中台翠岩峰。
佛陀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也宣说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的清凉山,领导着一万名菩萨精进修行。

在汉代之前的中国,佛法尚未传入,所以五台山的圣境,当然少人听闻。当时五台山五百里内林木茂密,虎豹纵横其间,而五台山峰渺无路径,人迹罕通。而住在平原的农夫们,每当远望五峰之时,都看到祥光焕发,神灯夜流,他们都认为这是神仙所居的地方。
而且自古相传,山中有仙人,头发结成五髻,身披三衣,有时独自一人,有时一群童子相随,游行在五峰山顶之上;远望十分清楚,而走近之时,就忽然消失了。农夫多以为他们是素衣仙人。在晋朝之时,赵无恤曾看到紫云瑞相,所以登于五台,见到了一位神仙,身穿素衣,容貌若紫金,十分的庄严;后来见到了《文殊宝藏经》才知道这位五髻的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幻化。

文殊菩萨具足了一切清净,不染一切世俗的污秽。他右手举起智慧的宝剑,左手捧着代表一切智慧的经典,而梳卷出具足智慧清净的乌巴拉花;他的顶髻隐隐现出青靛色的光芒,如虹光般闪烁;整个身体在五彩虹光当中,自在地隐没。
五台宛若文殊菩萨的五髻,代表着诸佛如来的五种佛智。
《清凉山志》上记载,东汉明帝时,已有迦叶摩腾来到此山建立灵鹫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游中台时创建了大孚灵鹫寺后,至盛唐时山中的寺院已有三百六十座。历代以来有许多修行人在此成就,来自印度、中国西藏的朝礼者,更是络绎不绝,菩萨化现圣迹更是不可计数。

而隋文帝更曾因感应下诏在五台山的五峰山顶上建寺,供奉五种文殊的化身,即:东台一望海寺一聪明文殊菩萨南台一普济寺一智慧文殊菩萨西台一法雷寺一狮子文殊菩萨北台一灵应寺一无垢文殊菩萨中台一演教寺一孺童文殊菩萨
莲华生大士,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者之一。曾经在大悲观世音的教诲下,来到五台山上……
一路上见到五台峰顶,岁积坚冰,飞云清凉毫无炎暑。而五峰耸出,顶上并无林木,宛若垒土成台一般,十分奇特庄严。

莲华生大士问随行童子:“五台山除了外相所显现的五峰之外,其内义为何呢?”
“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志,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

莲华生大士与诸童子登上东台之时,只见峰顶入于云霄,宛如鳌背一般。安立峰顶,心澄气爽;东望明霞,犹如明镜,如观大海。所以中国宋朝的宰相张商英曾经咏赞东台说:
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圆光化现珠千颗,旭日初升火一团。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

登上了南台时,只见山峰耸峭,烟光凝翠,而细草杂花千峦弥漫,宛若铺上锦锻一般。这座南台真可说是:
披云蹑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一片烟霞笼紫府,万年松径锁莓苔。人游灵境涉溪去,我访真容蹋顶来。前后三三知者少,衲僧到此甚徘徊。

“西台又名挂月峰,每当月将西沉时,月坠峰巅,宛若悬镜一般,所以才有此名。”童子们向莲华生大士介绍。难怪有诗赞道:
宝台高峻近穹苍,狮子遗踪八水旁。五色云中游上界,九重天外看西方。三时雨洒龙宫冷,一夜风飘月桂香。土石尚能消罪障,何劳菩萨放神光。

北台是五峰中最高之处,从山下仰望,峰巅宛若上摩七星斗勺一般。当莲华生大士一行游历到半山之时,忽然风云雷雨,齐鸣骤下;他们感觉十分有趣,而骤然升顶,见顶上却是晴空万里。在峰顶之上,东望海气,北眺漠烟,使人顿生无常悲凄之感。所以有诗咏赞北台说:
北台高峻碧崔嵬,多少游人到便回。怕见目前生地狱,愁闻耳畔发风雷。七星每夜沾峰顶,六出长年积涧杯。若遇黑龙奋霹雳,人间妄念自然灰。

莲华生大士登在中台之上,只见到巅峦雄广旷阔,而翠绿云霭浮空,十分美丽。童子说:“中台有五条溪流发源于此。南面远眺晋阳,北面俯视沙漠,十分壮阔庄严。”中台如此的被赞诵着:
中台岌岌最堪观,四面林峰拥翠峦。万壑松声心地响,数条山色骨毛寒。重重燕水东南阔,漠漠黄沙西北宽。总信文殊归向者,大家高步白云端。

“其实五台山的清凉世界是大圣文殊菩萨遍化神通示现世间的。大圣或现大身遍满法界,或现小身密于微尘,都是为圆满教化众生成佛啊!”童子如实地导引莲华生大士体解五台的圣境。
后来,莲华生大士在五台山随从文殊菩萨学习了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星命占相等艺术之后,又回到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