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利他主义

2020-06-30 15:11 作者:圆茄道士  | 我要投稿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Alex,3岁半,他的两个小伙伴抱怨没有足够的胶泥(造型粘土玩具),作为回应,Alex把自己的胶泥分给他们一半。阿历克斯这种对别人提供帮助而不期望回报的行为,展现了他的无私和利他主义精神(altruism). 像阿历克斯这种利他主义行为通常需要付出成本,自我牺牲,某些情况下甚至有生命危险(例如舍己救人)。利他主义是一种自愿付出、使他人受益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即使在第二个生日之前,孩子们也经常帮助别人,分享物品和食物并提供安慰。这种行为反映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想象其他人可能出现的感受,这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高级的成长能力(growing ability).

对179项研究的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从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会逐渐增加对其他人的关心。尽管女孩表现得比男孩更亲社会,但差异很小。

人类是否存在一种亲社会的人格或性格吗?一项针对32名从4岁-5岁儿童到成年后的纵向研究表明,这种人格因素确实存在,并且出现得较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跟利他行为保持某种一致性。

自幼(4-5岁)表现出同情心并自愿跟同学分享玩具的学龄前儿童往往在17年后更能表现出宽容的理解力和共情的行为(换位思考能力)。这种亲社会的倾向可能是部分基于性格或遗传的。它涉及抑制性控制,自我控制和自我否认,反映出道德推理中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家庭内部得到加强。

家庭教育是榜样和行为标准的重要来源,亲社会儿童的父母通常自己也是亲社会的。他们指出了亲社会行为的模型规范,并引导孩子们观看相关的故事,电影和电视节目,这些内容描绘了合作,分享,同情心,鼓励,换位思考,慷慨宽容和互相帮助。家庭内部的兄弟姊妹关系为儿童成长提供了一个培养照顾弱小、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实验室。同学、伙伴和老师同样也会成为加强亲社会行为的模范。

父母在使用归纳惩戒方法代替强制服从时会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当Sara从商店拿了糖果而没有付钱时,她的爸爸没有骂她,没有打她,也没有训斥她是怎样一个坏小孩。相反,爸爸告诉Sara商店老板会因为她没有付钱拿走糖果而感到伤心,失望。例如爸爸会问,“你觉得琼斯先生是怎样的感受?”,或者“如果你是琼斯先生你会怎么想?” 然后他把Sara带回商店返还糖果或者付钱。在这种真实发生的事件中,儿童的道德观和是非观会得到纠正和强化,亲社会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motive)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发展成为成熟的道德观(moral). 学龄前儿童倾向于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他们想获得称赞并避免被反对。他们权衡成本和利弊,并考虑自己怎样做才会使别人认同自己。再长大一点,他们自我为中心的动机会减少,并且会采用社会标准去检验自己的行为,那就是彻底内化为(internalized)符合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人。                            

另外,文化促进亲社会行为的程度各不相同。人们生活在大家庭中并协同工作的文化似乎比强调个人成就的文化更能促进亲社会价值观。

 

 

*译文来自原著《发展心理学》, 作者戴安娜·芭芭拉(发展心理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大学教材作家

 


利他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