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所知道的李旭教授

2023-04-02 12:13 作者:庞光华教授讲国学  | 我要投稿

       庞光华,男,1968年生,北京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现为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汉语史、音韵学、训诂学、古典学、古文献学、学术史、文化史等。发表学术论九十余篇,个人学术专著五部,参编四部。见于庞光华《沉香斋经学文存》,台湾花木兰文化公司出版,2023年。

       2023年3曰31日下午五时,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旭先生与剧烈的病痛作了长期顽强的抗争,终因癌症晚期,医治无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与世长辞,享年68岁。

        李旭先生生前还担任过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江门市委员会副主席,民革第五、六、七届江门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古代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五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负责全面工作)、五邑大学中文系主任。

       李旭先生籍贯湖北荆门,1955年生,1978年3月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1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1月-1992年12月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12月调入五邑大学。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9月-199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访学研究。2000年晋升教授。先后主讲中国文学史(先唐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楚辞研究、唐宋词研究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唐宋词欣赏、儒道骚禅美学、摄影美学初阶等公共选修课。他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培养英才,深受学生爱戴。热爱生活,热爱学术,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我国的学术文化事业。

       他好学不倦,著述不辍,学识渊博,学术成果丰硕,发表了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其中有二十多篇在南大核心刊物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中国美学主干思想》、《唐宋词研究》、《中国诗学范畴的现代阐释》、《先唐文学十九讲》、《姜夔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主编了《清代八股文译注》、《大学语文》,参与编撰了林非主编的《中国散文大辞典》(第一副主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美学与文学理论研究等学术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获得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三)、江门市优秀社科专家、广东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称号,以及市、校级多次科研奖励等各种荣誉。

       退休后,李旭先生参与创立了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江门市梁启超学术思想文化研讨会。同时服务地方,为打造江门市的梁启超文化名片建言献策,做了大量工作,任劳任怨,毫无私心。他在病重期间,依然关心江门市要举办的梁启超诞生150周年纪念活动和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的学术研讨会。他出版了研究梁启超的个人学术专著《近代三十年政学潮流的领跑者——梁启超作品选读》、《新民良师·教子模范:梁启超教育与家教语录辑评》,为江门地区的梁启超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旭先生作为江门市政协主管地方文史方面的副主席,为收集整理江门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史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主编了《五邑侨胞耀中华》二百万字的文史资料,整理出版了《四邑兵灾分乡踏查记》、《抗战八年的台山》等地方文献,贡献巨大。

       李旭先生待人热忱,助人为乐,谦逊自牧,包容大度。他书生本色,教师情怀,文人风骨,学者精神,领导气度,哲人思维,赢得了江门市各界人士广泛的尊重和敬仰。

       李旭教授的逝世是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的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也是江门市教育事业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巨大损失。他为江门人民所做出的各种贡献必将长久铭刻在江门人民的心中!

永远怀念我们尊敬的良师益友李旭教授!永远怀念李旭教授的治学精神和为人风范!永远怀念李旭教授对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与李旭教授的交往点滴也是不能忘记的。

      李教授是古典文学科班出身,与广州古典文学界颇有交流,他也善于交朋友,有一定的人脉。我刚到五邑大学,人地生疏,与广东语言学界无甚关联。李教授知道我读书兴趣广泛,也爱读古典文学,略有心得。他就经常拉着我去广州参加古典文学或古代文学理论的学术研讨会。我熟读《文心雕龙》,发表过相关的两篇论文,也愿意了解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动态。我在五邑大学的最初几年,参加文学研究的学术会议比参加语言学的学术会还要多。这多亏了李教授的关照。

      我和他曾经两次应邀去广东省考试院参加高考出题。他无论是出题,还是审题,都十分认真,可以整天端坐不动,思考出神。高考出题和审题是十分严谨的工作,有问题必须指出来,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大家有时候意见不一致,发生争吵,但都是为了工作,不伤感情。他在2013年参加审题时,因为游泳,耳朵感染,发炎疼痛,在场的美女医生细心看护照料,我真是羡慕他会享福。我们在高考出题的地方戒备森严,随时有武警监控,生活单调郁闷,但是工作确实很崇高,他在出题审题之余,读了几十本书,好学是他的天性。

       李教授是民革江门市委会主委,要拉我进入民革。我是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闲云野鹤,散漫慵懒,不想加入任何组织。但是他的一句话让我动心了,他对我说:民革医生比较多,你加入进来,将来看病比较方便。这句话打中了我的软肋,为了多结识医生,我加入了民革。但我的自由主义的精神依然故我。

      他喜欢喝点小酒,一天大概二两左右,有时候朋友聚会,喝得比较多。他的性格有明显的两重性,既能外向活泼,致力俗务,也能枯坐书斋,默室求深。他是政协副主席和民主党派的主委,有些应酬是难免的。他喜欢散步、游泳、旅游,在生活上爱好很多,这些年特别喜欢上了摄影,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摄影心得,他为此购买了专业的照相机。他虽然注重仪表,也并不对服饰特别关注。他有些衬衣穿了十几年,有些外套也穿了十几年,新衣服买得不多。

       他身高178厘米,玉树临风,相貌端庄,举止优雅。有学问,是教授。有地位,是副厅级领导干部。长期以来,他是年轻美女的男神,但他从未有过出轨的行为。我与他坦率地交流过两性问题。他很直白地告诉我:“我妻子在年轻时将终身托付给我,我不忍心辜负她。”

       李教授退休后坚持读书做学问,这几年全力以赴研究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卷帙浩繁,通贯艰难。他天天阅读,做了读书笔记,编撰出版了两本专著,为学术研究奋斗不息,是江门地区文化人的楷模!他是真的认真读书。在这浮躁的世界里,没有几个人认真读书了。李教授作为老一辈学者,是清流。在癌症恶化后,他的求生欲很强。他对我说,如果假以天年,还想写一本研究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学术专著。学者情怀到死方休。

       我在医院鼓劢他:等你病好了,我们研究会去山东曲阜参观孔庙。等你这个会长带队。其实,我知道这只是哄他开心。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梁启超研究会的几个负责人应邀去新会和江门市委宣传部介绍梁启超的思想文化,他已经身患重病,而且又做了肩膀的手术,手术后比手术前更加疼痛。他好几次强忍住肩痛,和我去做交流。他做主要发言,一讲都是一个多小时,期间手都痛得不能动。但他始终咬牙坚持,一声不吭。交流结束后,他在路上才对我说一句:今天痛得有点厉害,实在忍受不住了。我听了真的很感动。每次他通知我参加地方服务性会议,没有任何报酬,我都去。讲了半天,端茶走人。我在电话中对他几次说:大哥都病成这样,还坚持为江门地区服务。我年轻,身体好,无病无灾,只不过是从鹤山家中开车来参会,这算什么呢?我一定到会。我们研究会的几个负责人为新会的梁启超纪念活动是做了不少工作的。我常说,是李会长的精神鼓舞了我!

       做人,尤其是知识精英,一定是要有点精神的。

       我们有很多交流,有的观点也不相同。我们都是平等讨论,有时候甚至辩论,完全不伤和气。例如,我现在也认为他过于美化西方民主,我却认为在中国应该是民主和权力集中相结合,我坚决反对在中国搞一人一票的政治民主。我明确认为当下只有党中央最高层集中绝对权力,才能反腐惩贪,民主不可能反腐。在这个问题上,我现在也不让步。但是我们的讨论,却让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纯真。

        有时候,李教授也对我说,是你老兄做学问的精神鼓舞了我。他来我家看过我的书房,大为惊叹,说我的藏书是他的四五倍。我和李教授相互引为知己。他常常夸奖我是学术广博的学者,他说我的学术论文有广度有深度,学术性强。我深受鼓励。

       李教授最喜欢我叫他大哥,不愿我称呼李主委或李主席。他也在我面前自称大哥。现在,他女儿也称我为庞大哥。

       我是研究国学的,江门这个远离文化大都市的小地方,真没有几个人对国学感兴趣。李教授是极个别能与我对话国学的人。我近年开始做《国学小讲堂》的小视频,在网上传播,讲解国学的精华和智慧,也幻想将自己的音容留在这个世界上。李教授也常常听我的讲座,有时赞赏,有时商榷。李教授走了,江门地区没有人可与我谈论国学了!寂寞啊!世上少了一个读书人,我也少了一个谈得来的知己,“上为天下痛,下以哭其私”。乃如《庄子·徐无鬼》所感叹:“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李旭教授和庞光华教授在医院珍贵的留念



我所知道的李旭教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