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阅读稳定高分的关键:泛读与通读
在做托福阅读时,许多人认为对文章理解造成影响的只是单词和语法,于是简单粗暴地认为,把单词背熟了,把语法学好了,文章自然能准确理解了。
但实际上,那只是最底层的两个因素。
其实影响文章理解力的关键因素还有两个:
1. 你的学科背景知识

我曾在咖啡厅里一天读完金庸先生的《侠客行》,晨始读,读罢已夜幕四合,一口读完,气冲霄汉,后来一查,36万字!
其实这也没什么自豪的,在读武侠小说时,大部分人都可保持很高的阅读速度去通顺理解。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中总结过,武侠小说的本质就是报恩仇,平不平,隐忍修炼,行侠仗义。
说白了就是你惹我就弄死你,我现在弄不死你我练好武功再出来弄死你,内容通俗,感情直白,在马路上怒气冲冲与人口角的大妈读之也可秒懂。
但同样是读中文,我在读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阿莱夫》时,却如闯入博氏著名的镜子迷宫,不知所往,阅读速度降为龟速,句子理解起来也是云山雾罩。

当然,在阅读这么一篇讨论复杂深邃的哲学问题的小说时,影响理解的难道还只是认不认识呈现在外的汉字吗,是能不能找到句子的主谓宾吗?
对于托福阅读学术文章来说,虽然不存在晦涩的典故、明喻、暗喻,但是其中牵涉的许多背景知识和概念认知也是影响理解的关键 。
如,文科生很少有人还记得什么是 the primary producer,理科生几乎没人知道日耳曼文化和希腊文化哪个更牛逼,如果有背景知识的话,则自然可理解顺畅清晰,题目便迎刃而解,如若不知,读到的都是一堆陌生的概念,阅读肯定费力费时,读完依然一头雾水。
所以其实很多同学托福阅读读不懂,不是文本语言层面出了问题,而是一些学术概念认知层面遇到了问题,导致考试发挥极不稳定,成绩起伏较大。
2. 你对文章文笔的熟练度
文笔,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方式,除遣词造句外,还包括逻辑承接,论述结构。
文笔对文章的理解影响甚大,比如阅读速度。
文字本身有速度的,有快有慢。
快的如古龙,事因人起,身为意动,字里行间,钩前搭后,煞是紧凑,宛如他笔下阿飞的快剑。
慢的如周作人,夜下的青灯,乌篷船顶的雨,娓娓道来,阡陌的时光在他笔下慢得像粥,像蜜。
和充满艺术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不同,托福阅读是学术文章,阅读学术文章目的是使读者通过阅读能够更加理性直观地去认知世界。
故学术文章的文笔一般固定:结构与时态单一,逻辑连贯严谨,节奏四平八稳,读来没有情绪上的跌宕。
但是这种学术的语汇和日常的语汇相距甚远,故学习者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训练适应。
而我们做阅读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熟悉这种学术文本的语汇,以便在其中锻炼自己冷静地观察、客观地分析、清醒地判断的能力。
我时常借着咖啡的冲劲儿,拿一本严肃的书籍啃,可能是弗洛伊德,可能是卡尔马克思,头一个小时读起来艰深晦涩,但到第二三个小时便能渐渐通融,读得愈来愈快,理愈来愈明。
学术类的说理文章,不像文学的山峰卡夫卡,不像宗教秘宝金刚经,只要克服一开始感到的论述方式的不适,就能很快地熟悉作者的文笔,找到阅读的节奏,读出流畅感。
古人常说“勤研”“苦读”大概就是指此。想把费劲的文章读通,使自己适应不熟悉的论述方式,过程不好受,需要忍耐,不过要时刻明白,正因如此,我们的知识结构才会有新的砖瓦,思维方式才会有新的道路,才能开启新智能的大门,避免成为功能性文盲。
功能性文盲”的概念:有的人不愿意接受新东西,阅读、聆听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错,那些与自身想法相悖的知识,他们像“文盲”一样视而不见。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基于以上两个关键,我们平时在做阅读训练时要注意做好泛读和通读的训练。
泛读不用多言:我们只要更均衡广泛地去读各个学科的文章,便能更全面地掌握各类背景知识。
通读训练则包括通过精读+重读的方式,一篇一篇地将文章读通读顺,便会慢慢觉得作者的笔法、见地、思态都是合式的,于是才能对1这类文章能字字领略,句句理会。
正因为与作者在行文思路上的熟悉感,所以考试才能游刃有余。

托马斯阿奎纳说“事物是在认知者的认知模式中被认知的”。
只懂中文,世界文明的另一半便是对其是黑暗的,只读通俗读物,人类智慧的大门对其便是紧闭的。
阅读的训练,其实就是认知模式的训练。
对于任何模式而言,最关键的掌握手段便是重复。
正如电影《阿凡达》里,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的主人公在学习外星语时如是说:
The language is a pain,but I figure it’s like field of striping a weapon,repetition,repe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