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碳排放量的战略价值以及生活中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马克思主义作业】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每年都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广泛讨论,而碳中和作为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相关环境问题的出现,讨论热度亦愈来愈高。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被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氧气与有机物,这是地球上任何生态系统所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本源;而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与能量,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了地球的大气环境,维持着地球温度的变化幅度,在荒芜的宇宙中制造出生命的绿洲。以上两个过程加上分解者的分解过程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持续了数十亿年,这期间虽然有波动,但是却保持着平衡。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加之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包括藻类等的植物群落遭到严重破坏,二氧化碳的捕获速度已经不能跟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这种微妙的平衡被逐渐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异常的高温与干燥天气等等。
曾经,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中国舆论对于碳排放问题的讨论,但是从现在回看当时的舆论环境,作者柴静的“公知”言论是多么地可笑。我曾经看过柴静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关于话题“什么是公平的减排方案”的采访,丁仲礼院长说:“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思考:西方国家比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要早几百年,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到相同的减排标准;在中国的总人口数是其他国家数倍的情况下,却以国家为标准而不是以人口为标准。西方国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就是想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明明自己发展时肆无忌惮的占用全球的资源,制造影响全球的污染,现在却以双重标准来要求,对于历史问题视而不见,以维持自己的话语主导权。相似的例子非常多,就比如最近国际舆论上讨论非常广泛的福岛核电站污染核废水排放公海事件。明明可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却要让全人类来承担起后果,仅仅是为了节约资本的使用,这无疑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一方面,全球自然资源价值不断提升,碳排放作为一种指标,具有非常大的战略价值。譬如在未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碳中和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时,你的碳排放量达不到,你就要缴纳相应的费用给那些完成指标的国家。金额可能会直接涉及到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间接影响到数千亿元甚至数万亿元的产业发展。
面对西方国家的刁难,中国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魄力以及其为全人类发展考虑的前瞻目光。中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其中可以简单分为碳减排、碳封存、碳捕集、碳利用四个主要步骤。中国预计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减排,就是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正严厉打击未安装相应设施的污染企业,并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使用更加经济、碳排放量更少的生产方式与生产设备。化学领域中的催化剂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分支,合理利用催化剂可以更高效的完成生产过程,减少碳排放量;另外,中国大力开发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如风能、核能、生物能等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比重。
碳封存,即利用高压轨道送到压力非常大的地下或者海底,安全永久的封存二氧化碳,使其不会排放入大气中。
碳捕集,即从大气中分离捕获二氧化碳,目前已知的二氧化碳捕获方式有三种,生物捕集、常技术捕集、新兴技术捕集。相应地,中国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力度,年均绿化面积领先世界;重拳打击污染企业,推动二氧化碳常收集的常态化;推动相关技术发展,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捕获。
碳利用方面,目前包括生物转化饲料、肥料等。在化学领域,低成本利用生物转化二氧化碳为简单有机物正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
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全世界每一个人的努力,一个人的贡献虽小,但是凝聚全球近百亿人时,这将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减排,为碳中和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说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等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人类的命运离不开每一位人类的行动与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