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政治家都是音乐大咖?艺术从来文理不分家!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在前不久结束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除了中国选手外,相信不少人还注意到了两位日本选手,角野隼斗和沢田苍梧。尽管两人最终都没有进决赛,但他们的出现还是令很多网友大为震惊——他们并非科班出身的职业钢琴家。
角野隼斗,是来自东京大学的学霸,专业是数学、统计与信息工程。虽然从三岁就开始学琴,但从未经历过系统训练,一直都是业余时间在练习。除了钢琴演奏博主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资深的程序员。

沢田苍梧则是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目前正在医院实习,未来的职业方向是一名医生。他说自己参加肖赛并没有很强烈的获奖愿望,能在华沙演奏肖邦的音乐,他就感觉很开心了。

两位选手的经历给我们带来很深的触动。一方面感动于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坚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再一次肯定,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从不矛盾,可以很好地在同一个个体上呈现。
是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把音乐变得越来越职业化、标签化了。人们越来越认为只有“科班”出身才能演奏、评价甚至欣赏音乐;认为音乐与其他科学、领域在思维上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甚至对某些实用主义者来说,音乐带来的情绪与感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但历史很早就告诉我们,根本不是这样。音乐可以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中,它与理性思维共生,对人类的发展不可或缺。
斜杠音乐家并非孤例
大家或许还记得我们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一个成名于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音乐团体,强力集团。我们也说过,在强力集团的五名成员中,除了核心成员巴拉基列夫外,其余四名成员都不是音乐科班出身。
其中有一名成员名叫亚历山大·鲍罗丁,在从事音乐创作的同时,他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科学家。鲍罗丁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医学院,后来转向了化学研究,师从著名化学家厄伦迈尔,年仅25岁便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理科的小伙伴或许听过鲍罗丁的名字,他对化学研究有非常大的贡献。包括羟醛的自缩合反应、苯的衍生物(第一个合成了苯甲酰氯)等等,曾与门捷列夫等化学家去往欧洲访问考察,并参加过在德国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化学会议,会上确立了许多基本的化学概念。
而除了对科研有极大的热情之外,音乐也是鲍罗丁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从小在家庭教师的影响下,获得了丰富的音乐知识。1862年,鲍罗丁开始跟随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这首曲子诞生之后,被李斯特在德国亲自指挥首演,从此,鲍罗丁也以音乐家的身份被人们熟知。
由于鲍罗丁平时在实验室工作,周末才会有时间从事音乐创作,因此他还得名“星期天作曲家”。

时间来到20世纪,来自希腊的伊阿尼斯·泽纳基斯早年间同样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因为在成为音乐家之前,他是一名参与着多个项目设计的建筑工程师。

泽纳基斯的一生非常坎坷,经历过二战,并且在战争中被炸伤了一只眼睛。战后流亡到法国,加入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团队,参与了马赛公寓、拉图雷特修道院等多个项目建造。1957年,泽纳基斯参与完成了比利时地标性建筑——布鲁塞尔世博会飞利浦展馆的设计和建造。

而泽纳基斯在音乐上的学习基本属于“无师自通”,在爱好中进行摸索。1950年,他在建筑设计项目中认识了著名音乐家梅西安(也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老师),受到其鼓励开始尝试音乐方面的创作。

因为有建筑、数学等思维的影响,再加上受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理念的熏陶,泽纳基斯的音乐创作具有相当程度的先锋性和创新性。在梅西安帮助下创作并发表的《Metastasis》,包含着他对战争的记忆和勒·柯布西耶的数学理念。

1966年,泽纳基斯在巴黎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主要进行电子音乐创作,并以先锋派作曲家的身份被大众认知。
以及,21世纪初备受尊崇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萨义德,其实也是一名低调的跨界大咖。来自巴基斯坦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东方主义》中最早提出了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的强烈偏见,这本著作也成为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
除了文化批评方面的著作,萨义德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音乐的文字,他以新颖的角度赏析经典音乐作品,也发表关于音乐的诸多看法与评论。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萨义德本身还是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在音乐表达上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音乐的影响不止停留在学术领域
其实如果了解一些历史,大家会发现音乐不仅仅备受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大拿的追崇,同样还影响着一批看起来冷冰冰、高高在上的政客。
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就是一名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从小就擅长吹奏萨克斯,酷爱“猫王”并深受其影响。在成为总统之前,克林顿曾是阿肯色州管乐队首席萨克斯乐手。

在总统竞选时,他一度通过演奏“猫王”的作品来为自己争取选票。任职期间,不管是在白宫派对上,还是出访国外,更是抓到机会就要展示他的萨克斯演奏技巧。
在总统竞选时,他一度通过演奏“猫王”的作品来为自己争取选票。任职期间,不管是在白宫派对上,还是出访国外,更是抓到机会就要展示他的萨克斯演奏技巧。

无独有偶,在2008年接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同样是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甚至早前曾作为著名金属乐队Overkill的鼓手,录制了两张唱片。
有趣的是,这件事是在2012年换届时,被竞选对手特朗普爆料出来的,试图通过唱衰奥巴马的音乐品位来影响他的继任,但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对奥巴马的继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也是在那一年,为迎接一年一度的“国际爵士日”,奥巴马在白宫举办了一场巨星云集的爵士音乐会。包括B.B. King、Buddy Guy等爵士大师都出席了这次音乐会,奥巴马本人还在本次音乐会上献唱,被网友大呼是被“总统耽误的歌手”。

当然,说到对音乐的热爱,不得不提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他不止一次对外吐露过,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摇滚歌星。
布莱尔在学生时代从未有过从政的念头,而是滚石乐队的一名忠实乐迷。他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从事音乐经纪人的职业,专门推广摇滚音乐。后来进入牛津大学读法律专业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组了一支乐队叫做“Ugly Rumours”,自己担任主唱,一心想成为红遍全国的摇滚巨星。
2005年,英国第四频道专门为布莱尔拍摄了一个纪录片《摇滚歌星布莱尔》,并用一名年轻演员扮演布莱尔,还原了他年轻时的前卫以及对摇滚乐的痴迷。

看完这些趣事,那些原本看起来冷冰冰的高级政客们,是不是也瞬间变得立体而丰满了?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理性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却忽略了感性思维带来的情绪与冲击,更是人类柔软而持久的力量。同时具备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才是一个人完整而成熟的样子,而音乐这门艺术,同样需要在文理思维的共存交织中才能得以延续。
所以,正如我们在音乐中不能关闭耳朵只学乐理一样,生活中同样不能因为某些功利的、实用主义的观念,而强制割裂文理两种思维方式,忽视我们的精神创造力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