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二十二)

2023-09-26 18:56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陈遵投辖 人在读历史记录时,应当去了解其中的意思,不要拘泥于文字。比如《陈遵传》说“陈遵每回请客人来喝酒的时候,客人一到齐,便令人关上大门,而后拆下客人所坐的车的车辖投入井中。这样一来客人即便有急事,也无法中途退席。”按照传记里面所说的,那么陈遵经常关门丢车辖,为何他不近人情到如此地步?你可以把大门一关不放客人出去就行了,何至于拆下车辖丢入井中吗?其实将车辖丢入井中的事件,纯属偶然,不是说他经常这么做。 陈遵有回自己喝醉了,客人一见主人醉了便起身回家,陈遵怎么挽留,客人都决意要回去,陈遵便去拆下客人所坐的车的车辖,将它投入井中。《史记》记录这一件事,是要讲陈遵平时殷勤好客,后人不去探讨其中的意思,于是以为陈遵每回一请客便将人家的车辖拆下投入井中。比如李方叔就作诗嘲笑,他说“可笑陈孟公,好客常投辖。”李方叔怎么不懂事理到如此境地? 阿买 晋宋时期的人说话大多带阿,比如说阿戎、阿连之类的,或者有人说其实这句起源于曹操称阿瞒。 我个人觉得不是,以前汉武帝称呼陈后为阿娇,知道这话就可以了解,假设带阿是对妇人的称呼,那么其实也可以称呼男子,比如汉朝的《淆坑碑》说“阴有阿奉、阿买、阿兴”等人的名字。韩退之还有诗句说“阿买不识字”,从中可了解到韩退之的这句“阿买”,是有出处的。 士君子立论之难 是啊!士夫君子要立论的确很难。苏东坡说“以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护江山,是周朝;以欺诈取得天下,用欺诈守护江山,是秦朝;用秦朝的欺诈取得天下,以周朝所守的仁义守护江山,是汉朝。” 我个人以为汉朝取天下虽然用尽了欺诈,但之中难道没有一点仁义吗?汉朝守护江山虽然用尽仁义,但之中难道没有一点欺诈吗?汉宣帝曾经说“我家族祖先传下的制度里,有霸王道夹杂在其中。”这句话说得很恰当。可以这么改下“秦朝的欺诈夹杂周朝的仁义取得天下,秦朝的欺诈夹杂周朝的仁义守护江山,是汉朝。” 司马温公说“才华和仁义兼备的人是圣人,无才华无仁义的人是愚人,仁义胜过才华的人是君子,才华胜过仁义的是小人。” 我个人以为,圣人,他的仁道所化出的应变是很奇妙的,其所应变圆滑无方,怎可以才华、仁义是否兼备来讨论呢?才华、仁义兼备的人,他的天赋和后身修养的确是很高,无人可与之为朋,可圣人似乎不应当以这个标准来论断。为什么?要有格局。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是位很有资格讨论圣人的人。我个人孤陋寡闻,无法窥探前辈藩篱之万一,以上是个人鄙陋的见解,未知是否? 美事不两全 天下最美的事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但这样的美事怎么可能兼得?夏侯嘉正开心地炼着丹,心中又极为迫切希望知道皇帝的诏令,他说“使我得水银银半两、知制诰三日,平生足矣。”后来二愿皆破灭而死。白乐天放弃高官回家中炼丹,丹还未炼成,朝廷的拜官授职的文书到了。世上的一切事都相似,大多如此,这是造化作用,不容兼取。既想为官,又想成仙,怎会有这种好事? 夷亭之谶 我在小时候曾经听家乡的长老说“如果潮水涨到夷亭便能出状元。”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己亥庚子,连年大旱,海水果然涨到昆山境上所谓夷亭末地。当时,黄由中状元。第二年,乡里又有人四处传说潮水又涨到夷亭了,没人相信,甲辰岁卫泾又中状元。苏州从本朝开国以来,从来没人中状元,如今连中,绝对是乡中伟观。 我当时作启祝贺卫泾状元,其中有一联说“谓夷亭两见潮水,君其应吉谶而登大魁;而姑苏连出异人,我欲作雅歌而纪盛事。”以上是真实记录。 书词轻重 无垢先生任郎曹时,唯室先生写信给他,会说“子韶郎中老兄”。后来无垢先生入西清(御集储藏机构),书词来往的礼节便重了起来,变称呼官名不再称呼字。唯室先生的学生觉得很疑惑,有学生去问先生,唯室说“他现在是天子身边的大臣,跟以前身份不一样了,我应当还以相应的礼节,怎么可以因为是老朋友而坏了礼节!”当时的人都以为唯室先生识大体。 我的伯祖公达与许右丞少伊经常书信往来,后许入政府,伯祖还是士夫,二人依然经常通书信,都是以对方的字称呼。有人对伯祖说“现在许公身份高贵,不该以字称呼他了。”伯祖回答说“你说的不对,我和他是老朋友,往来称呼怎可以因为穷、达而异呢?”我伯祖称许公的字,许公也很认可。人们很佩服我伯祖的个性不屈,也敬服许公的大量。 汉人下语 邹阳说“高皇帝收敝民之倦”,谷永说“陛下当盛壮之隆”,太史公的《年表》、杨恽都说“当盛汉之隆”,班固说“高帝行宽仁之厚”,杜延年说“晋献被纳谤之谗,申生蒙无罪之辜”,枚乘说“马方骇鼓而惊”,东方朔说“赐清燕之闲”,汉朝人的文章都会这么说,看似觉得意思重叠,这样写的重点就是不能害理。 最近有位直学士院制诰中,写“龙光之宠”,皇上看了不喜欢,认为意思重复了,可惜当时没人当面奏明。有朋友说“龙光之宠”怎么改好,大家踌躇很久,这个宠不知该如何改。我个人认为按照当时的情形,写“龙光之渥”较为稳妥。我又考究,“龙光”二字,六经中只在《诗经》找到,其他五经无出处。根据《诗经》,龙字就是宠字,借宠为龙,但是汉朝人的碑刻龙光所对的是鹤鸣,这么对的话龙的意思是龙凤的龙。 新莽威斗 《避暑录》记载:韩玉汝家中收藏一王莽时期的铜枓,形状像个勺子,按照现在的尺度,此铜枓长一尺三寸,柄上有铭文说“大官乘舆十湅铜枓,重三斤九两,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十二月,工遵造,史臣闳、掾臣岑、掌旁丞臣弘、令臣栩,第二十六枓食器。” 再读《隶释》记载王莽的《候钲铭》,铭文说“候钲重五十来斤,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二年,古工二晦造,啬夫放、守史凡、掾太守左丞守令嘉、掌共上大夫省。”二铭文极为相似。 我个人考究新莽传,王莽建国八年改为天凤,天凤六年改为地皇。王莽自己以为土德,所以将戊子代替甲子为六旬之首,以戊子为元日,因而每年有上戊之文。 又按照天凤四年八月,王莽亲自到南郊,铸造威斗。以五石铜制作而成,外形像北斗,总长二尺五寸希望压服众兵,威斗完工后,令司命背着它,王莽外出走在前头,进入宫殿便将威斗置放在皇上旁边。大概就是这么个作用。后劾孔仁也说“右杖威节,左负威斗。” 韩玉汝家中所收藏的铜枓,就是以上所说的铜斗。其所打造的材料和外形符合书中所说,但尺寸上有差别,应该是前后时间所制造的有差别。又读《南史》,说有人挖掘玄武湖,在右冢上获得一铜斗,此铜斗有柄。何承天以为“这是王莽新朝的威斗,若有三公死亡,王莽便会赐威斗,一个在冢外,一个在冢内。当时的三公就甄邯居住在江左,这个坟墓一定是甄邯的。”而后打开坟墓,在里面又获得一个威斗,坟墓里面还有一块石头,上刻铭文“大司徒甄邯之墓”,在场的人都敬服何承天的博学。据此,又可了知王莽时期的威斗,有些是赐给大臣的。 候钲无法考证,如果不读《候钲铭》,无法验证铜枓是王莽新朝的东西。《候钲铭》说“重五十来斤”,这个“来”字上加了一点,是“桼”,古人确实有这样借用“七”字,因而可从中了知北齐文宣因“七”为“桼”,而诛杀弟上党王涣,原来是有根据的。 汉人居丧 汉朝人居丧,大多是以日代月,很少有人真遵守居丧三年这个制度。这个方法是文帝的遗诏,他不希望臣子长时间居丧,埋葬后就不再居丧,后来也没办法改正居丧三年,因为习以成俗。所以翟方进任宰相时,母亲离世,埋葬后,三十六天后他除去丧服,开始管理国家大事,因为自己本身是汉朝的宰相,他不敢逾国家制度。但在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居丧三年是尽礼,比如原涉的父亲离世,他因为父亲居丧三年,而名扬天下;河间惠王母亲离世,他为母亲居丧三年,皇上下诏书称赞,认为这是宗室该有的典范;薛宣的后母离世,他的弟弟建去宫,为母亲居丧三年,但薛宣没执行居丧三年,后因此事,被叱责其不孝而被免去官职。 又汉朝的碑文中又说“居丧二交菲五五者(洪适云“菲五五者,居丧菲食二十五月)”,被人们以为是美德。比如李翊、费凤这帮人以为是至孝,故铭文说“考忧释绋,公义卓休”,按照所见的推理大概就是如此,因而可以了知当时男子父母死后忧愁三年的事很少了。不是说那个时候的男子不能持三年的丧,而是有的人在居忧的时间内因官职升迁除授而无法继续居忧,比如鲁峻为母亲居忧,自乞拜议郎(指只能离职回家服丧)。汉人居丧大概就是这样,如此夺情废礼,却能心安理得,说明当时的人很薄情。但也有太过厚情了,比如高阳令杨著因为大哥离世,他离职为大哥居忧,度尚因为父亲离世,为父亲居忧而被免去官职,还有人为自己的老师居丧三年,还无法释怀。礼之过不及如此。

《野客丛书》 宋 王楙 (二十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