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湘楚邹鲁——走进《湖南聚落》

湖南传统聚落是湖南历史、社会演绎变迁的见证,是湖湘文化的实体延续。湖南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儒学文化、楚文化、理学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等荟萃于湖湘大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始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出了湖南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浓厚的文化积淀,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湖南传统聚落类型多样、文化多元的地域特征。
在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如何记住“乡愁”,留下民族记忆,维护、延续和发展地域文化,避免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功利性和盲目性是专家学者们一直深入研究的课题。现存传统聚落,是地域宝贵的文化景观遗产,将其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来,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聚落航拍图

茶峒镇的水岸空间

里耶镇鸟瞰

桂阳县昭金村魏家村溪里组

通道县坪坦乡高步村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近日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分册之一的《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湖南聚落》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对湖南地区进行深入实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府城、县城、乡镇和村落四个层次对湖南传统聚落的格局、空间构成特点等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探讨了传统聚落的保护及活化策略。

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湖南聚落
随书附载视频资源

书名: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湖南聚落
作者:余翰武 伍国正
征订号:36767
ISBN:978-7-112-26925-9
定价:278.00元
01
内容提要
本书阐述了湖南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特点。书中详细阐述了湖南聚落形成、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分析了湖南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住居模式的影响,以及目前现存传统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对府城、县城、乡镇的城镇聚落形态进行了例证,重点归纳和分析了其格局形成及特点;对数量庞大的乡村聚落从聚落选址、形态特征、公共场所及公共建筑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总结;最后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和活化提出了一些视角、策略和方法,有利于传统聚落激发其潜在活力,带动经济发展,改善和提高住居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供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人文地理、文物保护等相关专业的读者及文化旅游爱好者阅读参考。
02
作者简介

余翰武
湖南醴陵人,1975年12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湘潭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主持省级课题7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课题1项(排名第2),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沿沅水去看看”——传统集镇商贸空间形态及活力探寻》,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2)。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伍国正
安徽庐江人,男,1972年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专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建筑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教育部课题2项、湖南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课题4项,出版专著《永州古城营建与景观发展特点研究》、《湘江流域传统民居及其文化审美研究》等专著5部,参编《城市设计》教材1部,发表论文50余篇。曾担任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基建处副处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南方建筑》《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审稿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网上评审专家。
03
精美内页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