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多为五脏六腑的病变,位置相对较深,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
脏腑病多为五脏六腑的病变,位置相对较深,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该类病证可在经络辨证基础上,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侧重脏腑辨证。特定穴通过经脉与脏腑构成特殊联系,对调治脏腑病理状态、恢复脏腑生理功能具有特殊疗效。 其中,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置临近相应脏腑。明代张介宾《类经》云“十二腧皆通于脏气”,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言“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俞”。说明背俞穴接近内脏,能够反映五脏的盛衰。且背俞穴功效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虚弱性久病,而五脏多虚证,故五脏病多用之。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病的腧穴。俞原相配,即是将本经脏腑所属原穴与其背俞穴相配,以协同增效。原穴擅扶正祛邪,以调脏器之实质;俞穴偏调和阴阳,以调脏器之功能。俞在阳而原在阴,阴阳配伍可调脏腑之虚实。 下合穴是指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偏于泻实,而六腑多实证,故六腑病多用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合治内府”,《素问·咳论》言“治府者,治其合”。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难经·六十八难》言“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提示可取合/募穴治疗腑病。下合穴位于下肢,与脏腑有纵向联系;募穴位于胸腹部,与脏腑有横向联系,二者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升降相合,纵横协调,通畅气机。合募配伍相互协调,增强疗效,是治疗六腑病最佳配伍方法。 总之,针灸治疗脏腑病应抓住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脏病多取原穴、背俞穴,腑病多取募穴、下合穴、合穴。五脏病侧重俞原配穴,六腑病侧重合募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