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三曹之曹丕,曹植)

③“建安三曹”之曹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次子。
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缺乏曹操、曹植的慷慨之气,后世对他的评价不如“三曹”中的另外两人。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明朝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王太子时,文中要点有: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④“建安三曹”之曹植
曹植,字子建,因封陈王且谥号“思”,后世文章中常称“陈思王”、“陈王”。沛国谯县人,曹操第四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曹植作品百余篇,绝大部分是五言诗,被后人收进《陈思王集》里;其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
相传曹植曾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又游东阿鱼山,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 皆植依拟所造”,世称魚山梵呗。
从体裁上说,无论古诗和乐府,曹植都很有成就,五言诗到曹植笔下而扩大其范围,无所不写。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曹植手中就明显具有文人诗面目。
从风格上说,曹植前期由于境遇顺遂,诗歌充满了昂扬的精神,调子开朗豪迈。作品风华有余,而血肉不足。后期他壮志受挫,备受压抑和迫害,诗风转为沉痛激愤,慷慨不平,表现出对于压迫者的愤恨,和要求解放的强烈精神。总体而言,曹植作品“骨气奇高”。他一生不断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善于以饱
满壮劲而又波澜壮阔、雄奇恢阔的形象,表现慷慨悲壮的情怀,沉郁顿挫,悲愤交集。曹植诗歌词彩华茂,善于炼字,描写深刻细腻。手法方面,曹植注意对偶和声色,属对精工,对偶渐趋精密,并善用丰富比喻,善于托物起兴。起调讲究气势,善于用警句带动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