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瞒天过海”: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古代有关瞒天过海的成功范例
相传唐太宗率兵三十万,东去长安五千里,意欲远征辽东。大军直抵海岸之后,太宗举目远眺,但见汪洋无垠,不禁暗自生悔,唯恐过海无术。大将薛仁贵心生一计,诱引太宗至海边,入一彩帐内,使百官进酒饮乐。太宗暂释忧愁,欢喜举杯。忽闻风声四起,波响如雷,倾刻间揭帐幕望去,已与三十万大军乘船渡过大海,将抵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皇上变卦退兵,瞒着他指挥大军平安过海了。因为皇帝向来称为“天子”,这出依靠伪装掩护以完成既定方针的计策,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瞒天过海”。

其实在此以前,瞒天过海之计就早已有人运用自如了。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外敌围困于城内,决定派人突围求援。小将太史慈因孔融时常周济其母,欲报养母之恩,便自告奋勇,领受了突围求援的任务。不过,他没有立即强行杀出重围,而是带着两个骑兵,带上弓箭和箭靶,开城出门,在城边壕里练习射箭。

第一天,围城的敌人对此十分警惕,时刻提防着太史慈。第二天,太史慈照样练射,围城的敌人有的依然很警惕,有的却好奇地看起热闹来。第三天、第四天,太史慈还是照样练射,敌兵渐渐习以为常,不再多加理会。第五天,太史慈吃饱饭,收拾好行装,走出城门,让人摆好箭靶。正当敌军以为他还会弯弓射靶的时候,他突然跨上马背,使劲挥动马鞭,箭一般地冲出敌人的包围圈。等到敌军将领得报,派兵追击,他已经无影无踪了。太史慈不经血战,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突围求援的任务。这是较早运用瞒天过海计的成功范例之一。

如何把瞒天过海计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那么,在谋求平等相处的现代人际关系当中,如何根据瞒天过海计的启示,实现既有利于己、又无害于人的目标呢?秘诀就是:努力以自己的一片真诚和微笑,巧妙地消除对方的戒备和猜疑,使之赞同、或者不反对、或者至少不能破坏你的计。

如果你的上司在审批你的报告时患得患失,迟疑不决,你可以表明自己愿意承担一切风险。同时,表面上按兵不动,实际上做好实施计划的各种准备,伺机而动。如果你有决断的勇气,还可以学一下薛仁贵对唐太宗运用的瞒天过海计,使上司在无忧无虑之中,接受改革进取的既成事实。

顾客也是“皇帝”。经商者也可以来一番“瞒天过海”——这当然不是时下奸商玩弄的以假乱真、以劣充优的卑劣把戏,而是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作风,释除顾客对经商者、尤其是个体户产生的警觉防范心理,达到既使顾客满意、又使自己获利的经营目的。

如果你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到单位工作,还不能轻松融入新的交际圈。圈子里的人有的对初来者抱友善态度,有的不冷不热,还有的暗怀防范、排斥的敌意,生怕你日后占了他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也陷入了当年太史慈意欲突围的境地。高明的突围办法,当然是不必血战而能开通生路的办法。融入新交际圈后的高明处世术,应当是消弭排异情绪而能圆通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艺术。初来者可以效仿太史慈,先夹着尾巴做人,不必锋芒毕露斗气,等到站稳脚跟,摸清情况,对方警戒之心稍减,再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干,开创适宜于自己发展的局面。

人们往往习惯于以局部的信息来推论全局的思维程序。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局部信息是真实的,则往往认为全局都是真实的;如果认为局部信息是虚假的,则往往认为全局都是虚假的。因此,在施行瞒天过海之计的时候,要以局部的真实来掩护不便公开的秘密。举例:经商者的最终目的是赢利,但倘若你率直地告诉顾客说:“我卖这件东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赚你10元钱”,那么这笔生意就很难做成。如果经商者向顾客详细介绍这个产品的实用价值,以及顾客购买产品之后将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这样交易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了。

您对瞒天过海这一策略的运用还有什么更好的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