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三)

2021-05-17 00:36 作者:嘻嘻杂货铺  | 我要投稿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 译

第三章 社会信念和判断

1.社会世界的感知

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等,都受到我们预设看法的影响。

1.1启动

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就像一张网络,通常我么们回忆一件东西,一般会由一个端口进入,引起相关节点的的联动,而那个端口可以看作启动点,那个端口的所带来的感知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回忆对象的感知,即启动效应,如看恐怖片遇到有人敲门会联想到害怕的事情。

1.2感知和解释事件

我们对事件的感知大部分是对的,但是存在预判出错的时候,通常感知会出错。

1.2.1政治知觉                                                                                                                              假设我们支持某一政党,那么我们会倾向于将一些客观上是中立的新闻或者证据,根据其内容或者当时的形势,将其自动带有偏见(预设立场)地划为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我们通常也可以根据他地感知内容判断出其支持意向。

1.2.2我们对他人的知觉

我们对一个人的知觉也会受到我们预先知道的关于他们的信息的影响,无论好还是坏。

1.2.3他人对我们的知觉

自发性特质转移:当我们向他人描述另一个人时,他们会自动地将我们的描述内容同我们讲述者做匹配。

总而言之,我们的信念塑造了我们对其他事件的的解释。(在特性转移中,解释可以看作倾听这对该事发生的原因的解释,即“我”也是一个那样的人)

1.3信念固着

一个人如果被灌输了错误的观点,一旦形成了信念,那么即使是错误的,在面临正确证据的反驳时,也依然会坚守自己的信念,难以被说服。

若果要说服信念固着,方法是让固着者持有相反观点,从相反观点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观点上去改变。

1.4构建我们自己的世界和我们的回忆

我们往往认为我们会将我们能经历过的事变为记忆,原封不动装进大脑,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放进大脑的记忆不过是原材料,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改造加工记忆,或者由于误导性信息产生错误记忆或者加入不存在的记忆。

1.4.1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

通常来说,过去的事发生了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对其的态度是主观的,并且会随着我们的现实处境发生改变,例如我一般们会将回忆镀上一层玫瑰色,去进行美化,而但我们感情不和与情人分手时,对于和其热恋期的评价也会同一开始差别巨大。

这并不代表我们对过去毫无意识,只不过记忆淡了,以至于其受现在的感觉主导。

1.4.2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

和态度一样,我们也会重构我们的等行为,通常低估不好的行为,突出好的行为,以此塑造一个符合现在自我认知的自己或者更好的自己。


2.社会世界的判断                                                                                         2.1直觉判断          

直觉判断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而且我们生活中很多行为受直觉控制。

2.1.1直觉的力量              

心灵中,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的内容,其实远远少于我们实际知道的,大脑中很多活动的发生并不受我们的控制,例如看到一个词语后跳出的解释、情绪反应、一些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答案,这些都可以依靠直觉解决。人的大脑活动可以看作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显性;大脑也可以看作一个大公司,我们的意识可以看作CEO,处理最新的情况,而很多日常的事则由下面的部门解决,即直觉。

2.1.2直觉的局限性        

直觉存在无法被意识到的错误。

2.2过度自信

人们往往会对自己过度自信,能力的不足甚至会促进过度自信(认识能力也是一种能力),因为人们往往会将过去的错误回忆成正确的。

2.2.1验证性偏差

与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观点相比,人们更加热衷于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更喜欢和支持自己的人交朋友。

2.2.2对过度自信的矫正

(1)当人们对自己的决定表现得十分自信,要注意这个决定可能是错的,自信和正确没有必然联系;

(2)为了降低规划谬误的过度自信,人们可以分解任务;

(3)当人们认为一个观点可能是对的,应该尝试去证伪。

2.3启发式判断:心理捷径

启发式判断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判断方式,比如判断“这是危险的”,这种判断的高速往往会增加我们生存的机会,但是这有时也会带来错误。

2.3.1代表性启发式判断

人们往往会在对事物评价时,将其同心中某一类事物的的心理表征进行配对,从而快速判断。

2.3.2易得性启发式判断

我们平常见到的频率或者越容易回忆起该事物,越会觉得这个时真的。这会导致人们往往概率性忽视:忽略高概率事件,而为小概率事件而担心。

2.4反事实思维

我们想象某一事情的容易程度同我们在这件事上的体验有很大关系,越是优秀,差一点点就越觉得难受。

不过,人们对没有做过的事的悔恨程度大于做过的事,可能是因为没做过就代表“原本”有无线可能。

2.5错觉思维

我i们倾向于在随机事件中寻找规律。

2.5.1错觉相关

人们会刻意寻找事件之间的相关联系,即使并没有,人们会选择忘记不相关的情况,记住相关的情况。

2.5.2控制错觉

当我们将事情归结为有关联时,容易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也喜欢这种控制感,而当控制感消失时,就倾向于预测感。

趋均数回归:事物的表现一般在其实际水平上下变动,而我们对其变化趋势所做的努力很多情况下收获甚微,需要慢慢积累,只不过迎合了其变化时,会被觉得很有作用。

2.6情绪和判断

人不是一计算机,其判断和感知都受情感的影响,心情将为我们带上一层有色眼镜。


3.社会世界的解释(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社会世界对一个人行为解释的不同,会导致对这个人定义的完全不同。

3.1归因因果:归于个人还是情境

一个人的行为一般都是处于一定原因的,而处于什么原因则是归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归因解释,这也导致了观点的不同。

归因理论:人们的行为可以归结于自身的内因,或者是外界影响的内因。

3.1.1推断特质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不寻常的行为中,推断出一个人的特质。

自发性特质推论:我们很轻易的就会去推断一个人的特质,很多情况下这是自发的。

3.1.2常识性归因

我们的归因一般情况下是比较理性的,会利用好:一致性(这个人在此种情况下的反应是不是都这样),区别性(个体的这种行为是不是能只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共同反应(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如何)这三个信息。

3.2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通常会将一个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因(个人性格),很少会去归因于外因,实际上外因的影响巨大,但即使我们意识到了外因的作用,也会去低估外因。

一个例子:我们通常面试时认为考官更加聪明博学,但实际上他们是作为主动者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发问,这就是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会约束),但我们还是认为他们是博学多识的。

3.3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3.3.1视角和情境意识

但我们考虑自己时,我们通常会有自我服务偏差,我们倾向于成功时归于内因,而在失败时归于外因,而旁观者则会倾向于都归于内因。

当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倾向于将行为归结于内因,而当一定时间过去之后,有关行动者的记忆模糊后,我们则会倾向于归结于外因。

以上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我们喜欢从我们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3.3.2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的人倾向于归于内因。

环境的不同确实会对行为有巨大影响。

3.3.4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

这些归因错误实际上都是快速判断带来好处同时的副作用。

如同研究自我服务偏差一样,对于归因错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多一个角度,更加全面的去评价。


4.社会期望的影响

对他人的期望有时真的会变为现实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

4.1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的期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后的学习表现。

4.2从他人那里获得我们的期望

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引导我们的行动,从而可能实现自我预言。我们同一个我们认为不友好的人交往,他的行为会表现出一定的厌恶和不友好,从而收到不友好的回应。

行为确证: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有可能引发他人做出相应行为以支持该信念,表现为一个被认为内向的人会更少做出社交行为,即使他原本不内向。


5.社会信念和判断的结论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人的天性。人们犯的诸多错误,如普遍性错觉、自我服务偏差、盲目乐观、归因错误,实际上都是人们对复杂信息简化处理的附加产品,这些简化处理是有益的,但也会有一些害处,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训练我们一定程度上少犯错。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连载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