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1.原始社会
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教育和生产劳动第一次结合。)
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
。
(教育具有显著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能够接受教育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例如:
孟子谈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大概意思是:靠脑力做事的人治理别人,靠体力做事的人被别人治理。说出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随着社会发展,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社会分工必然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甚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也出现了,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性,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统治阶级利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教育和生产劳动
相结合
。
(教育和生产劳动实现第二次结合——资本主义社会) 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培养的人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育顺应生产力的要求,改变古代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的状况,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再次结合。
(1)裴斯泰洛齐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他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儿童、包括贫民都能受到合理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每一个人具有自然赋予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发展人的潜在能力。教育者应该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实现教育目的。 4
现当代社会
教育和生产劳动
相结合
。
(只有在
共产主义条件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得以
完善和彻底实现
。) 在现代,现代大工业生产、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必然要求人类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唯物辩证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社会生产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描述了社会主义下的“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采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现代社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是全民化、民主化的,又回归到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