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运营中需求时界、计划时界是什么?

接本公号前篇文章介绍的主计划逻辑 供应链运营中的主计划业务逻辑是什么?这篇文章简要介绍计划角色经常涉及的概念,需求时界、计划时界,并举例说明设置时界的作用。
以产品A的BOM为例
时间维度上,我们定义了不同时间段对计划的变更的释放逻辑,分为冻结区,宽松区,可变区。

以此产品结构为例,客户是以产品A下发客户订单的,公司内部的主计划也是基于A产品做预测,做生产安排。根据目前的LT,整体为了完成A的交付,交付周期为17周,那么收到客户对A的订单后,我们基于交付周期给客户一个预计可供的确认交付时间。
假设几种典型场景
现在假设一种场景,客户交付期因为种种原因要提前,现有的交付时间无法满足客户更新的需求节点。

场景一:"可变区"
如果客户是提前17周说明的,那么,整体而言,A的上游物料也还没有触发对应的生产或采购执行动作,因此大于17周以上的调整是可变区,比较灵活,不会对现有的各个部门的计划,执行产生影响。
因此灵活区的变更成本较小,甚至为0,对生产,采购没什么影响。
场景二:"宽松区"
如果客户是提前15周说明的,那么,对于物料E的执行动作已经触发,假设E是采购的电子料,那么对应的采购人员需要和上游供应商沟通,更改物料E的到货时间,即要reschedule in,将E需要8周的交付期缩短到6周。
因为如果E按照原始交付周期8周来运作,没办法满足A的交付客户的时间了,所以需要去商讨加急的可能性。
可以想见,这是人员成本的增加,但是对计划的总体影响也没有达到不可变更的程度,我们称其为宽松区(slushy zone)。
场景三:"冻结区"
如果客户是提前8周说明的,他们希望提前交付周期,这个时候E已经到料,在进行到D的生产过程中,如果要缩短D的时间,一方面对生产现场的排布可能要重新安排;
另一方面,缩短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周期,后续A所需要的组装周期的压缩等,都是需要重新排布的,造成较广泛的多部门的执行计划的调整。
因此,我们一般会定义一个冻结区(frozen zone),这个区域内的计划,对应的产能,物料已经分配给各个订单,如有变更是会造成大量的计划调整,沟通成本,生产效率降低等,因此在这个区域内的调整一般需要高层领导的批准。
上述的举例只是日常应用场景中非常简单的一个例子,其实更多时候要更复杂,因为除了一个客户订单,我们是集中对多个客户,多种产品做计划的,互相之间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计划时界的划分对计划过程的管理和成本做关联有意义。
下一篇我们来展开聊聊物料需求计划MRP的逻辑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