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杂谈】话剧为何高贵?
开头先叠个甲:本文面向并不了解相关内容的一般各国娱乐粉丝群体,充斥着未来影视民工(本人)的想当然,恳请看到本文的专业人士友善交流,能够在评论区指正补充感激不尽。
关注我的紫粉朋友们想必对一个词很熟悉:舞台剧,国内则更加熟悉“话剧”这个名字。
顾名思义,就是在舞台上出演的戏剧,在日本特指话剧这一品类,在国内也是话剧这一称呼普及度更高。其舞台模式接近于音乐剧与歌剧,而其叙事体系则与普罗大众更加熟悉的影视剧比较接近。
实际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隐藏在娱乐圈、文艺圈与群众之间的价值体系不同的认知高墙:话剧,或者说舞台表演,似乎总是对影视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俯视态度。换言之,似乎它处于鄙视链的更高处。
这点想必让大家有些诧异,话剧、舞台剧这种一定程度上并不贴近群众生活的艺术形式为什么被摆在了更高处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件事的诸多原因。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话剧本身的客观条件对演员的要求极高。
话剧本身作为舞台表演,容错率极低。大段台词,与夸张但是必须在情感上带有一定辨识度的表演风格,这都对演员本身的文化水平和记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前些日子,庆余年导演说“演员是金字塔尖的人”,若我说,他这句话缺了几个词,那就是“好的演员应该是金字塔尖的人”。这个金字塔尖自然不是指阶层上的金字塔尖,而是指生活经验意义上的金字塔尖。
庆余年导演的这句话当然引起了网友的口诛笔伐,因为现在的演员大家都很清楚,词记不住,话说不明白,绝望的文盲差不多就是当代许多新生代演员的最佳写照。
然而这些问题,在话剧表演中是致命的,一次吐字不清可能就会影响观众的体验;每一个字的情绪,都要做到精确的把控;而其基础,是将剧本背得滚瓜烂熟。
当完成这些之后,就要面对演出时巨大的风险,观众寻求着优秀的观看体验,而舞台剧又不像影视剧一样可以通过电视与网络放映。每一张价值数百上千的票都是观众的真金白银,自然对表演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的不满,不会是“不喜欢就点右上角”。
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话剧或者说舞台剧的表演成本、人才培养成本极高,面临的风险也极大。
而相比之下,影视产业理论上来说,一个镜头可以拍摄数次,巨大的容错空间对表演的需求自然也就放宽了。尤其是在胶片年代结束之后,数字拍摄将庞大的胶片成本省去,演员面临的压力进一步下降。
一如庆余年导演说的那句话的后半段“一个混混只能演混混,而更高层次的人,想演混混很轻松,同时也能演其他角色”。
一个话剧演员驾驭影视剧,只需要一定程度上调整表演风格,而影视剧演员想要进入话剧,则面临着从背剧本开始的庞大挑战。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了,影视剧一样支出巨大啊,为什么就矮人一头?
的确,影视剧与话剧同样面临着置景,布景的巨大花费,但是问题是,影视剧的绝大多数表演上的错误都是可逆的。甚至,很多看似精妙的表演细节,可能是导演一次又一次单个镜头拍摄中,亲自给演员的指导。
因此,赤坂老贼也会在推子中安排黑川这样一位带着剧团光环的角色登场。相马这一角色,也在故事中,很直接地表现出了对黑川的嫉妒与幸灾乐祸。
相比之下,某位根本没有舞台经验的紫团头部成员,又一次尝试通过搬砖女孩形象进入影视圈,总觉得,很难说没有即视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