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州市2022届高三高考数学一模非官方答案及简评

又是一年广州一模,按照惯例我肯定是要给大家发个专栏和逐题精讲的,那现在我们就先来专栏的评述,继上次广州零模之后,广州一模又呈现出一些怎么样的趋势,以及这份卷子的难度如何,成绩的参考价值含金量如何。
首先可以来整体评价一下这份试卷:很显然,这份卷子的难度必然是要比零模高的,也会比最终的高考要高,成绩参考大概是110左右算是优秀,合格的分值大概在75-80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试卷分析情况对后续的数学复习策略进行调整,试卷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份卷子呈现出的特点是除了个别的极简单送分题外,即单选的前五,多选的前二,填空的前二,其余都在试图做一些变化,让同学的得分不能来得那么直接,在题目的某个地方,必然会出现一个让同学的脑筋转弯的地方,想不到的话这道题直接寄。换句话说,就是考察学生对于最最最基础概念的掌握程度,不能单靠刷题去总结题型规律就直接得分。一般来说我们称这种思路转换叫数学题目的创新点,而这份卷子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整份卷子难度没有特别大,设置的难度也没有为了难而难,而是充分平衡过一模的意义及其难度的结果,充满了思维转换点,让同学们真正知道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怎么样的。出题人这份一模卷子出得确实不错,也适合拿来当一份一模卷,让同学摆正自己的位置,转换自己的思维。
有意思的题目很多,我会跟大家一起谈一谈这份卷子一些题目有意思的地方。
选填方面,我很喜欢这份卷子的11、12和15,他们设置了思考点的难度,确实是比较大的。但又在前面的8和后面的16原本的两个压轴题进行了难度的调和,这一点非常好。
而大题方面,我比较喜欢数列和统计的出法。数列的创新见惯不怪,但最让我觉得很不错的点是第二问它可以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思路,你可以选择使用计算量较大的错位相减,也可以采用思考量较大的并项求和。统计的出法则不囿于原本的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的思路,而采用利用线性回归解决非线性拟合的出法,计算量设置得也比较合理,虽然以前也出现过很多了。立体几何和三角难度则是正常水平,在前面选填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把圆锥曲线和导数的题目难度降低进行了调和,所以我才说它是一份好卷子。
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具体到题目的思路。



前五题没啥好说的,送分。
第六题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家都知道这种题目的标准解法是:(1)看奇偶(2)特殊点(3)单调性,这道题让你在第一步就卡:虽然你看图看出来它是一个奇函数,但是选项里的奇函数需要你去做一些小处理才能看出来,最后如果你知道量级的趋势问题,这道题就很好解决了。
第七题是常见的解析几何题,这种题一般是不需要做联立的,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考察,还是有点难度的。
第八题我不太喜欢这种出题形式,我觉得这道题为了降低难度出得一般,首先是白给了两个选项,其次是排除法可以解决问题,最后是唯一的正确选项需要构造的函数比较容易能够转换出来,处理一下就可以了。


第九第十题没啥好说,多选题的套路就是这样,稳住不要送,一个直线和圆,一个三角函数,都应该滚瓜烂熟。
第十一题,说真的我很喜欢这个题。首先一个A选项白给掉2分,彷佛在跟你说你拿两分吧,剩下三个选项别想了。确实也是这样,这种立体几何的多选题对于一般学生而言是空间思考量太大了,如果你自知能力不高,BCD其实真的可以直接放弃了,而且广州的出题人特别喜欢出这种题目。BCD按照顺序来,一个线线角,一个线面角,一个面面角,全都要一个一个慢慢想慢慢算。但是,这个题目把选项设置得比较难,却又把它放在了长方体的图形背景下,属实是把平衡难度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这道题目的切入点,实际上是图形背景,而不是所谓的选项。你想,什么东西可以让三个线线角相等,你会想到正三棱锥的高和它的三角侧棱。再想,什么东西可以让三个线面角相等,还是正三棱锥的高和它的三个侧面。最后想,什么东西可以让三个面面角相等,是正方体里面对角线连成的正三角形面。如果你能想到这点,恭喜你,一个选项一分钟可以解决。
第十二题我也非常喜欢,这道题的背景本质上是复变函数的知识下放,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数列的基本运算,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真的不难写出来,但选项着实是很有意思,真的做到了覆盖了数列一些比较高级的性质。A选项考察的是原数列的递推,B选项考察的是原数列的值域,C选项考察的是你是否眼尖发现几个值之间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联系起来,D选项则是考察新数列的单调性,很有意思,值得同学们深度思考。


第十三和十四题没啥好说的,送,失误不拿分,寄。
第十五题老实说我也卡了很久,你要画出图形分析图形,单是画出来已经难倒了一大半的同学了,还要分析四段弧究竟是怎么交出来的,这取决于你对球和这个三棱锥的几何体边长的敏感度。
第十六题应该也是为了平衡难度出得比较失败,简单的排列组合,理解原理很简单就能做出来,老实说,放到第六题都行。




来到大题,数列老朋友,第一问比较创新,看你眼不眼尖了,比较简单。第二问我喜欢的原因是:当你算出来通项公式后,肯定是考虑分组求和。在分组求和下面,第一组是直接等比数列公式求和,第二组则是可以考虑错位相减和并项求和。在一道题,考虑多种数列求和方法,给予同学们自由的选择,非常不错的题。


三角老朋友,没啥好说的,面积的转换肯定就是带正弦的面积公式,第一问求a和b的关系,肯定消C,结果导向可以直接解决。第二问再给一个条件,两个条件可以解出三角形的形状,所以无论你用正弦用余弦,用哪个正弦哪个余弦,总能搞出来,但肯定搞不出具体的长度,这点大家需要清楚。


立体几何老朋友,条件导向的第一反应二分之一且平行的边长肯定是标出中点,一连,直接好家伙的平行四边形,三线合一的高垂直地面的两个垂直条件一用,可以直接解决掉。第二问给体积倒是有点意思,把几何体切割来求体积大家也应该是会的,其实条件一标就能大概了解到给了地面所有条件,唯独不给高,那这个体积条件就是求高的,求出来之后就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法向量和代公式了。


统计比较有意思的利用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的非线性拟合。其实思路简单到要命,换元之后只看儿子不看爸爸就行了,一路带着五个点的数据算到底,记得保留0.1就行。第二问处理利润函数最值,爱咋咋处理,代进去之后不等式可以,求导也可以,任君挑选。


解析几何送温暖啦!椭圆的第三定义照理来说应该是考到烂了,记得把点挖掉噢!第二问这角度,尼玛一看就知道转斜率啊。唯一的难点就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定值的话,你转正切公式会比较难受。所以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呗,算一个特殊的,如果是定值只能是这个,把这个转换成证明题就行。


导数的前八分也是送温暖。第一问咱就是说一些个导数基本功证明不等式,如果不会一些常见的放缩不等式的话求导求到你可以处理为止就行,会就直接放缩解决掉。第二问效仿2019年高考的指对三角混合的微观分析,第一问给你准备了在大于等于零部分的预备单调条件,所以直接在大于等于零部分找点写零点存在性定理就行。唯一的麻烦是处理小于零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知道这个新函数在小于零这个区间上的主导是-2x,指数函数在小于零部分就是个弟弟,正弦余弦采用有界性直接放掉,能找到一个点让主导部分可以主导到忽略其他部分的影响作为分界点,在原函数上进行微观分析,再用零点存在性定理说明第二个零点就可以证明完毕了。同学们可能会踩入在小于零区间对新函数导数进行分析的误区和大坑,微观分析的题目就容易这样。大家还是要明确我研究导数的希望得到导数的零点求得原函数的单调性,但问题是你求导带三角完全没有办法求出导数的零点啊,所以这个思路就会被直接否掉。

以上就是对本次一模具体题目的思路的一些高观点下从老师视角出发的看法,讲得比较简单,可能有同学会看不懂,没关系,等周末我发讲解视频吧。
对于从这次考试中得到一个分数和答题卡的同学的后续备考建议:
1、老话一直说一直烦,跟着学校和老师走,先稳,再求进。
2、试卷很有价值,考差不要气馁,考好别在那伞兵似的得意,这次考试成绩不代表任何事情,最终是高考一卷定输赢。因为价值高,说明性强,请务必进行深度反思,按照以下思路进行:这道题考核的是什么?它的正确做法是?我当时的做法是?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我为什么会想到这种做法?这种做法为什么不通?以后这种题不能用这种想法,那什么题可以用?这一套下来,搞懂这道题,再查缺补漏下这个知识点下的细节,相信我,磨刀不误砍柴工。
3、还是需要把握基础概念,不要盲目沉迷于刷题总结模型,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平衡在,不能只偏向于一个。
4、跟老师和同学聊聊,吸取同学一些好的经验,向老师对自己后续的备考询问一些个人化的建议。
5、对于手上的一些题目,可否通过转换思路的方式进行再思考?比如说,如果我来出题,这个条件不这么给,而改成这样子,是不是会有难度上的增加或减少?加一个思路的转弯,是不是能难住更多的人?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们找同学一起搭档思考。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喜欢的同学请点个三连吧!空间内的视频干货不少,以后也会随缘更新,感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高考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