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项羽身死东城乎?乌江乎?

2022-10-09 10:31 作者:丹青追梦  | 我要投稿

项羽身死东城乎?乌江

 

刘云鹤

 

提要本文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灌婴列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有关中涉及项羽之死的多处文字,比对、印证论证了《项羽本纪》结尾处司马迁所作的项羽身死东城的结论。 认为其中乌江亭长船待的一段文字是项羽彼时心理状态的描写是司马迁笔下的史学与文学尚未严格分界的时代局限所致指出历代读史和史之人都孤立地将之看作实写而予以坐实。事实上秦代乌江亭在历阳县境今安徽和县城北四十华里),东城县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距乌江亭达二百华里。卒困于东城的项羽无论如何是不得脱乌江自刎的。其传始自晋唐、宋、元使之定型化。致使以讹传讹、信以传信。

关键词:东城  讹传  乌江

 

百年来无数著名地理书及社会传闻的项羽“身死乌江讹传至今。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许正山《项羽究竟死于何地》文章对之提出质疑认为项羽是死于东城而非乌江。随后多家报刊转载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当代著名学者冯其庸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千百年来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两篇论文。进一步阐述了项羽是死于东城而不死于乌江的看法。然而由于千百年来讹传的项羽“身死乌江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当今学术界和社会上得以澄清仍尚待时日。故继续深入探讨是项羽文化研究中的不可避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身死东城”证词凿凿

项羽本纪》结尾处:“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正义》在五年卒亡其国句注:“五年,谓高帝元年至五年杀项羽东城。”(《史记》卷七页339中华书局1959年。)以上史料已明确指出项羽身死东城”。

项羽败退的路线可知项羽兵困,(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即单乡老庄胡村),率骑兵八百余人于午夜突围南。汉军于次日拂晓才发觉汉骑将灌婴率五千骑兵追杀。项羽历九十多华里至淮河古渡口渡淮”,跟随项羽的骑兵仅剩下百余人”,渡淮至南岸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华里有霸王城遗址。 又向钟离西南奔七十华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迷失道受田父骗而陷大泽中此时汉军已追尾于是项羽引兵而东”于阴陵东南不远处被汉军追上厮杀今有刘会桥遗址即当时刘项会兵。项羽且战且退又经九十华里至东城”(今安徽定远县大桥乡三官集或朱马乡),跟随项羽的骑兵仅剩余“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卒困于此”,“自度不得脱”,决死快战”,亡其两骑。至此仅剩下二十六骑了。后及两侧有众多汉骑追围。项羽及极少骑从者人饥马乏前距乌江还有二百华里在此情势下项羽从东城脱身逃至乌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身死东城是必然的结局。

汉骑追杀项羽为首的将领是灌婴。《史记·樊灌列传》(下文简称《灌婴列传》):“项籍败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吏。下东城、历阳,渡。”其中所言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点明了项羽是在东城五人共斩亦印证《项羽本纪》结尾处司马迁所作的项羽身死东城的结论。

在追杀项羽于东城的战斗中功劳最大故《灌婴列传》:“汉王立为皇帝赐益婴邑三千户,”而《灌婴列传》所言共斩项羽的五人皆赐爵列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得到印证:“涅阳吕胜)……以郎将击斩项羽侯千五百户比杜衍侯。”;“中水吕马童……以司马击龙且,([复]共斩项羽千五百户。”;“杜衍翳)……从灌共斩项羽千七百户。”;“赤泉杨喜从灌婴共斩项羽千九百户。”;“吴房杨武……以都尉斩项羽有功,侯,七百户。除以上五人赐爵列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还有追杀项羽有功而封侯的二人:“魏其周定为郎中骑将破籍东城千户。”;“高陵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追籍至东城以将军击布九百户。《灌婴列传》所记又在《高祖本纪》中得到印证:“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下。……(项羽大败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以上《史记》中多处记载项羽身死东城”,相互印证言之凿凿。足以说明项羽身死东城而不“身死乌江。这是历史的真实。

 

二、“乌江亭长舣船及项羽与之的对话是心理描写

《项羽本纪》在记载项羽于东城决死快战亡其两骑之后接着写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不忍杀之以赐公。’”这段文字第一句是写项羽欲东渡乌江”,“就是。而随即第二句就超越时空不知如何从东城脱身而至乌江边与亭长对话却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与第一句相抵捂。既东渡而又我何渡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此语在卒困东城自度不得脱”“决死”“快战之时项羽对其部下已连说两次了加之此次又言如何解读在与亭长对话之后接着写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乃自刎而死。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的地点东城还是乌江”?又作如何解读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语言丰富生动文采焕然。特别是众多的人物传记形象鲜明性格丰满情节跌宕有致故事有戏剧性并富于抒情色彩实为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也可以看作是杰出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和古代散文经典。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司马迁《史记》的部分内容及书写也受后世读史之人的批评特别是对项羽、刘邦及其同时代人之言谈行事的描述司马迁几乎表现为自己是当时在场的人。其笔下主观描述让人怀疑司马迁有失史家客观立场其批评亦不无道理当然从总体上看司马迁仍不失史家风范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实际上是司马迁心目中的项羽其笔下的乌江亭长田父这样的小人物无论是相信其为特定的人或怀疑其存在都是对司马迁本意的误解。他们只是秦汉之际无数百姓中对项羽的感情与态度的代表。天下匈匈数岁”,“徒苦天下之民父子”,司马迁不过是“虚拟”借着他们在文中的存在”,而揭示无数百姓对项羽所表达出的期望失望的两种类型罢了。

基于如上认识《项羽本纪》所记项羽卒困于此东城)”,“今日固决死在此生死存亡的关头项羽欲东渡乌江以图卷土重来是自然而然的。鉴于项羽起兵反秦在吴中的巨大影响力,象“乌江亭长这类众多的小人物是会继续追随他的。但三年灭秦之后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在连年战乱、生灵涂炭的社会背景下,象“田父”这类众多的小人物,无论对项羽还是刘邦,都会反感而予以“不配合”的。而项羽彼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渡江东山再起却又无颜见江东父老。文中三次重复天之亡我”,说明卒困于东城的项羽精神上已瓦解认为无力回天了依项羽的性格他宁愿以死谢天下苍生而不愿个人且偷生。所以欲东渡乌江一直到不忍杀之以赐公这一段文字全部是司马迁的“虚写”,并非项羽真到了乌江且与亭长对话。司马迁对项羽这种心理状态的描写符合项羽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当然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向性。由此项羽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以致自刎而死的地点无疑问地是在东城”,而并不是乌江”。

当然依今人的眼光看写史是不应当夹有文学手法心理描写的。但在二千年前的司马迁的笔下史学与文学尚未严格分界这是时代局限使然。这也就是人们所批评的司马迁《史记》中带有“主观描述”的成份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既是所长也是所短。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将之解读为“虚写”才能顺理成章。反之如仍将之看成“实写”则“欲东渡乌江”与“乌江亭长对话”这一段相互抵之处就难圆其说。如果将之看成“实写”,则《史记》中多篇多处言之凿凿并相互印证的“身死东城”句,都要通通改写为“身死乌江”?一段“虚写”的“莫须有”的“乌江亭长船待”的文字能抹煞掉《史记》中多篇多处印证的“身死东城”的史实吗

 

三、项羽“身死乌江”说系讹传

项羽“身死乌江”说源于《项羽本纪》中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句所产生的歧义。历代读史和“注”史之人都将之看作“实写” 而予以“坐实”忽略其“抵捂”处且未深入与《史记》中多篇涉及项羽之死的文字进行比对。在此情势下项羽“身死乌江”说以讹传讹了。

晋代虞尝注春秋经传所撰《江表传》佚,后人对其残存文字曾予辑录中的“项羽败至乌江”句是现存最早的对《史记》讹误的文字。《项羽本纪》中只有“项羽至阴陵……复引兵而东至东城”其后再无“败至乌江”句。虞溥把项羽败至“东城”的地点一下子推至二百华里之外的“乌江”,埋下了讹传的种子,此后的史书据此陈陈相困。

唐太宗贞观年间魏王李泰为首编撰的唐代总志《括地志》转引晋代虞《江表传》中“项羽败至乌江”句。又云“乌江亭即和州乌江县是也”认为唐代的乌江县就是“乌江亭长船以待项羽”之处。

唐玄宗开元年间张守节所《史记正义》中一方面在《项羽本纪》“太史……五年亡其国”句下注“杀项羽东城。”另一方面又在《项羽本纪》“期山东为三处”句下复转引《括地志》所引《江表传》中句“项羽败至乌江 汉兵追羽至此”。既然项羽在东城被“杀”怎么又败至乌江”?自相矛盾。

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东城县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于东城,即此地也。”把“东城”与“乌江亭”合为一,所谓“斩羽于东城”就是“斩羽于乌江”。为后世持“项羽身死乌江”说者,提供了讹传的“理论”依据。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所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记》“历阳县本汉旧县也。”“全椒县本汉旧县。” “定远县本汉东城县地。…废东城汉县故城项羽自阴陵至此。又南走乌江亭杨喜等斩羽于此。在县东南。”“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东走至乌江亭长船待羽处也。” 此四处记载在承认历阳、全椒县、定远县本汉旧县的同时却又说“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忽视乌江亭的“坐标”是在历阳县城附近忽视介于历阳县与东城县之间的全椒县重蹈唐《元和郡县图志》的覆辙又把“东城”与“乌江亭”合一。南辕北辙不能自圆其说。这些都是晋代虞《江表传》中“项羽败至乌江”句的代代讹传相因所致。

元代中期经戏剧家金仁杰所编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杜撰渲染所谓:“行至乌江无处投奔来叫渔公。“说道渡人不渡马他待渡马时便不说渡人…急不得已龙泉自去刎。”云云绘声绘色推波助澜更将项羽“身死乌江”说定型化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戏剧的传媒作用在时空上的影响久且广以讹传讹乃至信以传信

 

传统习惯势力是非常顽固的。要纠正千百年来被传的史实需史学界专家学者和广大文史工作者,反复共同探讨甚至争论集思广益去伪存真认同史实取得共识。笔者一孔之见抛砖以引玉。

 

(作者:刘云鹤,江苏省原县级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县级《宿迁市志》总纂,副编审)


项羽身死东城乎?乌江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