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理论(二)——灵魂强度
灵魂理论的目标是研究灵魂的构成与性质,最后到生活中的应用。由于灵魂是抽象的,描述起来会因不够形象而难以理解,于是建立一个模型,通过性质相似与某种实物联系起来,从而有个清晰的映像。代入超能哲学更好理解,如果你拥有能看见一个人的灵魂的能力,那么你会看见什么?这便是灵魂理论需要首先解释的。
具体想象的东西是什么样因人而异,这里用最简单的能量球代入模型。
既然现在灵魂是一个“具体”的新事物了,其最值得研究的属性当然是它的强度了。强度是衡量事物发挥其基本作用的属性,而灵魂的作用,也就是灵魂的意义,正如引入中所说的——证明个体灵魂存在并尽可能使之延续。通俗讲就是尽量地更久地存在于更多人的记忆中,因为关于你的记忆也是你的灵魂的一部分。那么相当于需要更广泛地影响世界,而这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因此灵魂强度取决于能力的强弱。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灵魂强度的能力只在理论上等同于现实中的能力,实际上它取决于别人包括你自己对于你的能力主观认知,因此夸大或贬低你的能力都是正常的。(另外提及的留下记忆并不代表一定是好的,比如奸臣秦侩,虽说是遗臭万年,但在灵魂定义上还“活”着,关于这一点犯罪心理学中有相当多的例子,这表现了人性的缺陷之一。)
在此引出能力的定义。能力本质定义为改造世界并使其往预料方向发展的全部事情。能力在灵魂层面表现为证明灵魂存在并使其延续的强度。
另一方面能力在物质层面表现为利用方法,肉体基础与工具所能完成的所有目标。肉体是能力的物质基础,工具是由能力累积形成的存在,方法则来源于经验,而经验产生于记忆,记忆是灵魂的一部分。因此总的来讲,能力是存在于意识与物质两个层面的,甚至可能由二者结合形成,或者是之间的桥梁(不过这些就不是灵魂理论的研究范畴了,之后的超能哲学会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强度怎么体现在模型中呢,硬度吗?既然说明了是能量球的话,那么自然是大小了,能力越强,能量球越大。同时由能力与记忆的关系可以得知,能量球的内部是由记忆填充的,逐级向外分为经验,智慧,最终表现为能力。
至此论证了观点,随之也产生了几个关键问题:灵魂只有人有吗?动物有灵魂吗?非生物有灵魂吗?虚拟想象出来的人物有灵魂吗?
这个问题其实在灵魂强度的定义中回答了,动物显然是有灵魂的,因为它拥有能力。虽然非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工具,但其本身不具备能力(不符合能力定义),因此没有灵魂,不过可以附着灵魂,作为传播灵魂的渠道,特别体现于艺术作品中。比如一件高超的工艺品可以让你对其作者的能力产生印象,这时便代表其附着了作者的灵魂。
虚拟出来的个体比较特殊,他们只能被间接认知,本身不具备能力,就像逝去的人一样,而二者的区别只有是否残留对客观现实直接影响的痕迹,没有就无法证明逝者曾经存在过,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坟墓。
因此创建一个新概念“虚灵”,指未曾有具体对应肉体或未曾对客观现实直接影响的灵魂。目的是区别虚拟灵魂与逝者灵魂,不会因为否定前者存在而连带否定后者。不过虚灵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极大部分还是依附非生物的灵魂,代替一部分其作者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说作者会把自己的作品与笔下的角色当作自己的孩子。
最后关于具体的应用,会在模型完善后统一来讲。

就文章的叙述逻辑而言,并不令自己满意,不过重新排版是之后的事情了。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提出,共同探讨研究其中的问题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