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019-02-16 22:41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昨天关于辣椒和盐的推文中,瀚海狼山提到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而湖广填四川本身,也是清代的一件大事。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数百万人口规模的一次超级大移民。其意义堪比明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北方知名大移民事件。大槐树移民的方向是大致由西向东,而湖广填四川大致方向是由东向西。这两个最近600年内发生的大规模移民事件,到今天仍然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也是奠定当今中国人口布局的两件大事。

为何会发生这种数百万人口规模的大迁徙?主要因素就是改朝换代的战争、灾荒和疾病流行,会导致某个区域内大范围内的人口急剧减少。而在局面稳定后,由朝廷出面直接组织,甚至是强制性的迁移人口,恢复生产力。陕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和湖广填四川都是这种情况。这里说的四川,基本是指四川盆地,也就是包括今天四川省的中东部和重庆市。

四川盆地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长期独立的地域和文化板块。四川盆地的基本地块在地质史上形成很早,甚至比他西边的青藏高原的隆起早的多。而北边又有主脉平均在3000米以上的秦岭和大巴山阻断。在青藏高原隆起以后,四川的地面就相对低矮的多,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高原上的水流长期下泄,聚集成了一个地质史上巨大的巴蜀湖。之所以积水成湖,是因为盆地东部的巫山,一开始还没有被水流切穿,也就是三峡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峡没有形成,自然也就没有当今的长江。

因此从青藏高原冲刷下了的泥沙和其他有营养的成分,在巴蜀湖这个巨大的湖盆中聚集了上百万年,留下了大面积的特异的紫色沉积层。最后变成了肥沃的紫色土。此后越积越多的湖水,终于切穿了巫山,形成了今天的三峡和长江。巴蜀湖内部的大量湖水也逐步流走了,只留下一个肥沃的大盆地。而长江的形成和巴蜀湖的排干,被认为是最近5万年之内的事情。


因此现在四川盆地内部,古人类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晚。但是由于盆地内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而且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挡寒潮南下,整个四川盆地几乎是亚热带气候全球最靠北的区域。这就为后来文明的发展和接纳巨量的人口,创造了先天优越条件。使得四川盆地成为一个最靠西南方向的发达中心。

华夏文明一直被认为最早从中原兴起,其实同时代四川盆地内就已经有同样发达的文明形态。只是由于距离和山脉的阻隔,双方交流有限。就像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催山崩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里的4万8千岁,基本是夸张手法,但是却和巴蜀湖的消退和古人可以在盆地内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当中原有强大的夏商文明时,四川本地也已经有同样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甚至还要早几百年。三星堆文明一般被认为就是在中原古书中提到的古蜀国的存在,但没想到规模这么大,文化如此发达,现代的考古发现才特别让人感到震惊。这说明四川盆地内部的古文明和中原文明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主体。古蜀王蚕丛及鱼凫,和炎黄一样,都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大人物。


四川盆地正式纳入全国一盘棋,基本是从秦国的势力入蜀开始。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都江堰,到秦汉时代则正式有了州县。不过比较奇异的是,尽管四川盆地自古条件优越,到了汉代,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四川盆地是好地方,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西川,已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在整个汉代却仍然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严重不足。

汉武帝时代,整个西汉的户籍人口,就已经有5600万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高峰。但是此后却因为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和流行病的定期爆发,全国人口迅速减少。到了东汉末年,总人口只有1000万出头,其中中原人口被认为只剩下不到600万,东吴所在的江南只也350多万,而一直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的西川却只有96万左右的人口!因此刘备和诸葛亮拿下西川后,再折腾也无法克复中原,毕竟人口实力太少了。

经过汉末黄巾起义和三国初期的打打杀杀,全国人口就更少了,原来人口最稠密的中原,居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魏蜀吴三国加起来,估计已经不到650万人。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几十年内人口刚刚恢复到1000万左右,没想到又来了一场蠢不可及的八王之乱。全国人口再次直线下跌。而此时北方游牧民族,在汉长城沿线,却聚集了至少800万人随时准备内迁,这也是西晋后期终于发生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


此后是乱纷纷400多年的南北朝时代,而四川盆地却相对安定,没有像中原那么严重的战乱和破坏。一直到隋唐时代,四川成了中原皇帝历次避乱的大后方。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两宋。数百年没有大的战乱,加上生存条件优越,终于让整个四川盆地内部的人口,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今天四川盆地人口总量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但是就在这种盆地内部歌舞升平、安定繁荣了数百年的情况下,一场大浩劫正在日益临近!

(未完待续)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