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学理论笔记(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2.美感经验论

2023-08-28 14:15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Part2.美感经验论

Chapter1本体论的解构与唯意识论

一.维特根斯坦

对于文学本体论的结构,做的最彻底的人是维特根斯坦,他在西方掀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语言学转向。西方哲学史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转向,最初本体论,随后转向认识论(笛卡尔),再转向语言论(维特根斯坦)。如果康德标志着美学本体论的解构的话,维特根斯坦则标志着这个解构的完成。在维特根斯坦之后,基本就没有人再讨论本体论的事情了。

1921年出版《逻辑哲学论》,奠定了地位的同时,在整个语言学转向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是继康德之后的一本天数级别难懂的书。后期,维特根斯坦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作品中有许多问题,于是又开始着手写《哲学研究》,然而这本书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出版,后面还是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1.语言的图像论

语言就是用来描绘这个世界的,而且这个世界本身是一个图像。语言就是用语言的方式去呈现这个图像。维特根斯坦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一一对应性,或者说语言的某种确定性。维特根斯坦要探讨的是,语言如何精确的表达现实,并且他认为这个是可以的,全书用了相当的篇幅去论述。但他也承认有些东西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美和道德。

“凡是我不能说出的,我都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美和道德,那我们就不要讨论美和道德。这已经是颇具解构意味的观点。但后来维特根斯坦发现,这个观点有一个漏洞,即对语言的要求太高了,简单来说,就是语言的一一对应似乎是不成立的。

2.语言的意义:用法

语言的意义关键在其用法而非其本身,这也就是《哲学研究》的思路,也是对他早年精心建构的观点的反驳。在这本书中,他又提出了语言的几个特点。

①.语言游戏说

游戏是没有固定的定义或者说本质的。如果你把一件事情看作是一场游戏,那它就是游戏。换而言之,是不是游戏取决于你的态度或者,用维特根斯坦想说的,如何使用。游戏的本质是由用法决定的,不同游戏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而语言与游戏在这种意义上是一样的。

②.家族相似

家族是一个不断延展的,具有共同的相似性却又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的整体。而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具有家庭相似性。因此,美也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本质。

以上是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一个非常粗略的概括。

值得一提的是,美不存在本质,但并不意味着美学就要如此解散了。如同我们无法给游戏下定义,但是必须承认不同游戏依然有不同且固定的游戏规则一样,我们依然可以在某个领域内对美的本质进行研究。这也是为何康德之后美学迎来了更详细的划分。

二.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

181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意志哲学

叔本华很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所谓的意志哲学。他将人的世界分为了两部分,一个叫做意志,一个叫做表象。意志的意思大抵是“意欲”,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生命冲动,即人不知为何要活着但依旧活着的一种内在冲动。意志没有指向和目的。

2.悲观哲学

叔本华认为,生命甚至世界的本质都是欲望,那么就产生了两种可能性,欲望满足与欲望不满足。如果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的不满足是生命的常态,而满足只是片刻。那这些痛苦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出生便带着意志。所以叔本华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出生。注意,悲观主义很容易导向虚无主义。解决方法自然是对欲望的摆脱。叔本华不可能选择禁欲这条道路,于是选择了审美。

3.审美:对人生痛苦的拯救

①审美直观

审美观察对象时,不涉及任何的欲望。进入审美直观的条件有两个,一方面,审美对象不是具体的,而是理念本身。另一方面,审美的主体也不是带有主观欲望的,而是纯粹主体。符合这个条件才会出现审美愉悦。简单而言,叔本华所说的审美直观的特点是无功利和物我两忘,主客交融。“物我两忘”在叔本华笔下,被称作“自失”,通过自失就实现了摆脱欲望。同样基于此,叔本华就确立了一个艺术的所谓高低之分。同时,叔本华开始对所有艺术进行分类。

②艺术分类

最低级别,建筑;往上一点,造型艺术,例如绘画;再往上,语言艺术,例如文学(叔本华对于文学有较多的探讨);然后,戏剧,尤其是悲剧(能直接展示人生的本质);最高级的则是音乐。

三.尼采的非理性哲学

1872年《悲剧的诞生》。尼采的所有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尼采非常精确的知道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尼采探讨的是,知道生命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人们应当如何对待生命),一个是批判当下文化。生命意义与他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以及超人学说都有关系。在文化批判上,他批判整个西方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从苏格拉底开始,以及批判理性主义,这至今也是振聋发聩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一步而言,苏格拉提提出了“上帝死了”“重估一切道德”,依靠人的意志而非文化传统和理性来构建价值。

1.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酒神象征着世界的本质,日神象征着世界的现象或者说世界的外观。酒神意味着醉,日神是一种梦。酒神往往体现为音乐艺术,日神往往体现为造型艺术。酒神特别强调的是一种醉的原则,体现出一种原始冲动;日神体现出一种美的原则,体现出一种对个体的维护。酒神是一种过渡原则,日神是一种适度原则。显然,尼采认为酒神更为本质。

2.悲剧的本质

悲剧的本质就是酒神与日神的冲突。真正推动艺术快感的呈现的是酒神(悲剧快感的源泉)。这种快感和审美的愉悦来自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即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下,脱离了自身的局限与现实生活的利益,欣赏另一个人的酒神日神状态并实行思考,这种欣赏与思考是能带来审美的愉悦的。

3.权力意志

这个意志与叔本华的意志大致一样,但尼采将这种意志解释为一种创造性力量。人将自身的意志投射到事物上,而事物的美丑完全取决于事物到底是激发还是抑制人的生命本能(权力意志)。

总而言之,在尼采看来,美感就是意志投射到对象的结果。艺术是通过改变来实现某种生命创造力。从叔本华到尼采,都强调了人本身的意志。而这种思想激发了弗洛伊德。

 

 

 

Chapter2精神分析美学

一.概况

1895年,弗洛伊德和他的助手写了一本书《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1906年开创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08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开创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50年以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固定的精神分析学派逐渐瓦解,其理论融合到各个学派中,如法兰克福学派。

强调,精神分析不是一个科学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伪科学,即使有着巨大的阐释力。

二.弗洛伊德

1.无意识理论

①精神的三层结构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压抑无意识,无意识表现为一种无目的的冲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决定作用。前意识则在其中起到过渡和审核的作用。

②梦的解释

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满足也分为低层次与高层次,儿童通常表现为低层次的直接满足,而成年人往往表现为复杂的带有伪装的内容。其中有四种主要的伪装方式,压缩,移置,象征,二次加工。压缩为将不同的意象凝结在一起,移置为将一个事物移到另一个事物处,象征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往往与性的欲望相关,体现为各种意象。

③过失心理学

弗洛伊德针对口误现象和遗忘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动机,口误和遗忘都被认为是潜意识的作用。

④心理结构理论:本能论(力比多)(和前文的“意志”差不多)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本能分作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标志着维持生存和繁衍。后期则分作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或许是因为弗洛伊德见证了一战),其中生的本能分作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最直接的体现是爱,所有的爱。性本能无需多说,但注意性本能在弗洛伊德这里所指的不是单纯的生殖,而泛指一切能带来快感的行为。死亡本能即为,人都有向死的冲动,具体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外的攻击和毁坏冲动,和向内的受虐倾向,自我惩罚和性虐待等。

2.人格结构理论

①人格三重理论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讨论的太多了,不多言。

②情结论

包括俄狄浦斯情结(男性),厄勒克特拉情结(女性)。这部分说的也太多了,不多言。

顺便一提,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有着相当的实践色彩,各位不妨直接去阅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且不得不承认,精神分析理论在解释女性上确实有点无力,而且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着很重的预设结论的嫌疑。

③自恋情结

在精神分析中,自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他恋本质都是自恋,甚至于说所有的情感本质都是自恋。

3.美学分析

①升华理论

艺术创作的原初动力就是人的本能,具体而言就是性冲动,或者说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本能。弗洛伊德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解释达芬奇。但出于各种原因不在此展开,各位可以自行了解。

②作家创作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作家创作都是白日梦,是想象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这种意义上与儿童的游戏很像。随着年龄提升,游戏结束了,但创作保留了。

4.美感:本能释放的快感

艺术为本能释放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这也是为何游戏很有可能被称作所谓的第九艺术。这种替代性满足,无论是创作还是接受都是一致的。弗洛伊德还提到了幽默,认为幽默是无意识欲望的正当表达和被压抑的创伤性经验的体现。

三.荣格

1.心理结构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一大原因就是在心理结构上的冲突。荣格一方面不认为性欲是唯一驱动力,另一方面也不认同无意识只有个体层面。荣格将心理结构分成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其中集体无意识指的是一种由于遗传力量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普遍的,非个人的,集体的。集体无意识比个体无意识还要深层。

2.原型

原型指的是所谓的原始意象,即有些意象在人类历史当中反复出现,例如母亲和某些自然。荣格提出了四种基本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人格面具指的是人在扮演社会中的某种角色,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指的是男性心中女性的一面和女性心中男性的一面,阴影指的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自性指的是人的内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统合起来的各个部分。

荣格理论比较复杂,在此仅说这么多。

3.美学分析

①艺术类型

审美与两种心理倾向有关系——抽象和移情。移情是将自己融入到对象当中,抽象则是抵御对象的影响。前者是肯定性投射而后者是否定。同时还区分了内倾型艺术与外倾型艺术,前者强调的是作者意图,而后者必须尊重现实,意图直接顺应现实生活,作者已经不能左右了,而是作为某种理念的代言人。

②集体无意识

荣格尤其关注外倾型创作,认为许多高雅艺术存在一个共同点,即作者的作品不受自己控制。荣哥认为,作者已经成为了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这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所谓的作者决定论。

③作为个人的艺术家和作为艺术家的作品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作家个人生活的展现,伟大的作品需要展现出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所以艺术家与它的作品之间不存在解释关系。

 

 

 

Chapter2心理学美学

一.实验美学:费希纳

1.两种美学的研究路径

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从柏拉图以来的,先研究美本质,再研究具体现象,从一般到特别,就是所谓自上而下的。这就导致了所有的审美经验只能服从于某种形而上学的理念。而费希纳认为,美首先是一种感觉,那美学应该从感觉入手,从特殊到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一些美学事实构筑一个美学系统。这种转向的发生既有心理学的发展,又有康德等人的功劳。

2.实验方法

①选择法

也就是做选择题

②制作法

可以参考一些游戏的捏脸环节

③测量法

探究现实中被公认比较美的事物的数据并探求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看起来很好,但是一方面会导致美学研究最终变成比例研究,而且会容易导致缺乏对实验中被略去的数据的重要性的关心(例如在选择法中,三个人选A,两个人选B,那么如何看待这两个选B的人呢?)

二.移情说: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感觉器官》)

核心观点是,审美的本质就是移情。首先他承认,美感一定是让人产生舒适的东西,即美感能产生快感。但显然快感都不是美感。快感可以由外物,精神上的胜利等引起。而真正的美感是通过移情转移到外物上而感受的情感。进而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移情指的是,主体(通常是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克服了原先的距离,使得客体仿佛拥有了情感。说白了就是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实现主客统一。此时我们就会发现,审美的对象其实是主体自己,这又回到了自恋的问题。

基于此,立普斯开始对悲剧进行分析。悲剧的一个特点是激发人的怜悯。日常生活中这种怜悯非常难受,但是在悲剧中,最多哭一哭就过去了。心理学上有个所谓的心理堵塞原则,悲剧也是如此。先产生移情,再产生灾难,最后产生怜悯,但是最终哭一哭又过去了,而“失而复得”是能带来极大快感的。这就是立普斯认为的悲剧的快感来源。

顺便一提,移情是有前提的,这种前提是主体的态度,比较有代表的一部分就是主体的移情能力。

当然移情理论也有问题,比如移情的动因不明,可能性不明,以及显然移情不是出现在任何客体上的。

三.内模仿说:谷慧斯(《美学导论》)

1.游戏练习说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模仿性游戏,游戏的本质是为未来的行为做练习(准备),同时消耗人的剩余精力。而且具体而言,艺术是一种高级的游戏,艺术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游戏,同时显示自己精神上的优越性。

2.内模仿说

内模仿说本质上还是移情的内容,但是它要解释移情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一般的模仿都是外在的模仿,内模仿不是外在的模仿,而是在心里的模仿,通过模仿对象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种感知。

四.直觉说:克罗齐(《美学纲要》)

1.直觉

克罗齐在美学纲要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方式:直觉。首先他认为人的认知方式分作直觉,知觉和概念。直觉是在概念形成之前所体验到的东西,只有形象没有意义。知觉是从直觉发展而来,既有形象,又有意义。而到概念时,不再有具体的形象,而是一种纯抽象的概念。然而知觉和概念是在不太好区分,所以朱光潜将这种区分改良成了直觉和名理(知觉加上概念)。

2.审美即直觉

这就意味着,克罗齐认为将对象看成一个无意义的纯形象,就实现了审美过程。至于为什么要这个纯粹的形象,则是因为直觉最重要的特点是无功利性。艺术的本质就是要唤起某种直觉。

在审美过程中,有时先天的直觉和后天的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缺少后者有些时候无法认知到前者,而直觉又要求纯粹,所以就有人提出,直觉和经验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于是就有了“心理距离说”。

五.心理举例说:布洛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需要保持一个适当距离。太远就无法看见(缺乏经验),太近就看不全(过于实用性)。然而布洛只是强调适当,却没给出任何理论上的判断。

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1.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最开始针对的是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它认为可以通过拆分心理现象并对各个部分进行研究来实现对心理研究的把握。所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学派中,维台默,科勒,考夫卡开始领导转向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研究,而这块的代表人物则是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至今仍是相关领域非常重要的著作)

2,阿恩海姆的艺术理论

①知觉和力

艺术作品背后是各种力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整体结构。决定艺术作品的价值水平的就是各种力的不同配置。

②同形说

艺术作品背后的力的结构与人的主体情感结构具有某种一致性,人的主体情感结构就被称作格式塔质。所以格式塔又被称作完型心理学。由此就引发了许多艺术心理学的原则,此处不多提。


美学理论笔记(杨宁老师相关课程)Part2.美感经验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