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课 梵文构词法

2023-04-13 00:47 作者:大脑开发局  | 我要投稿

我们从一句话开始。

रामः      कृष्णं         पश्यति

rāmaḥ  kr̥ṣṇaṃ   paśyati

རཱ་མཿ        ཀྲྀ་ཥྞཾ           པ་ཤྱ་ཏི།

首先要注意的是语序。在梵文中,正常语序是主语、宾语、动词。这类似于印地语等其他印度语言。然而,在英语中,词序是主语、动词、宾语。所以在梵文中,我们说“罗摩克里希纳看见”。


其次要注意的是梵文中的主客体是如何确定的。在英语中,谁看到谁是由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决定的。从“rāmaḥ  kr̥ṣṇaṃ   paśyati”这句话中,我们知道是罗摩在看,是克里希纳在被看见。在梵文中,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的呈现方式不同。राम རཱ་མ།当呈现为主题时变为 रामःརཱ་མཿ    同样,ཀྲྀ་ཥྞ  कृष्ण 用作对象时变为 ཀྲྀ་ཥྞམ྄ कृष्णम्。  因此,即使我们说कृष्णंरामःपश्यति,意思也不会改变。这仍然意味着罗摩看到了克里希纳。如果我们想说克里希纳看到罗摩,我们就会说 कृष्णः रामं पश्यति。ཀྲྀ་ཥྞཿ  རཱ་མཾ པ་ཤྱ་ཏི།


第三点要注意的是sandhi/连声变化。

Sandhi是两个直接联系的字母的合并。例如,cup+board 会导致 cupboard 的连词音节“pb”发音为“bb”。因此,sandhi是所有语言共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梵语。在梵语中,单词的声音根据它们发生的语境而变化。元音和辅音都以这种方式变化。其他语言也是如此。在英语中,“a”在元音前面变成“an”。Sandhi 分为元音 sandhis、non-sandhis(即描述不出现 sandhi 的情况的规则)、visarga sandhi 和 hal-sandhi(末尾辅音与元音和辅音的合并)。另一个有用的分类是内部变调和外部变调。内连(词内连声)是指词尾、动词词缀、前缀、后缀之间的连声,构成一个词;外部变调(句内连声)是单词之间发生的事情,无论它们是否构成复合词。

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两个连声变化。在最后的“s”和“r”成为visarga ཝི་སརྒ/རྣམ་བཤད།(:)在一句话的末尾。另一个单词前面的最后一个“m”成为最后一个音节顶部的点,表示的anusvaraཨ་ནུ་སྭ་ར/རྗེས་སུ་ང་རོ། 所以,रामः 实际上是 रामस्。它在sandhi中变成了रामः 。而 रामं 实际上是 राम्。它在sandhi上变成了रामं。


最后要注意的是动词。在梵语中,所有单词都源自称为词根的基本元素。这些词根通常是单音节。例如,单词ayana अयन ཨ་ཡ་ན།(去)是从词根√i √इ ཨི(意思是去)通过一系列修改衍生出来的。词根还用于生成动词词干,将人称词尾添加到其中以形成句子中使用的完整动词。在我们的以上例子中,动词 पश्यति 是通过添加 य  从词根 य 派生自词根 पश्  √,以形成动词词干 पश्य。   在这个词干上加上了人称语尾ति。ति [ ti ] 是第三人称单数主语的人称语尾。其他语尾如以下表格。

因此,完整的语尾变位是:

这里我们要清楚的是梵文句子中使用的动词形式(如पश्यति paśyati)是由两部分组成的。पश्यति paśyati = 词根 - पश्य paśya + 语尾 -ति ti

梵文语法学家将词根在现在时系统中分为十个不同的类别。每一类词根都经过不同的修改以创建动词词干。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讨论所有其他词根类。

第一课 梵文构词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