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孤星》解析:科学,约束,保守与未来
“如若此后百年千年来人漫步于繁星身侧,人们便要赞颂她的名”
(CW-ST-1 阴云密布)
赫默与帕尔维斯:科学的伦理以及科学自身
科学为什么需要伦理?
“这就是科学,赫默,身为科学家,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达成它。光是这件事,就足够让我们精疲力尽了。”
(CW-2 无迹可寻 帕尔维斯)

说到帕尔维斯,不得不提到一个词——“递质”。帕尔维斯的主攻方向是嵌合实验,其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人造意识。而创造意识在伦理上讲是讲不通的,在这个实验的路上也付出了不少“代价”,最直观的就是伊芙利特的“炎魔事件”。相对而言,实验身的意义与之代价相比太渺小了,但同样这样的代价不应受所谓科学的装饰——迷迭香,伊芙利特就是鲜活的例子,虽说表现在眼前的少,但事实上,这样的代价会少吗?正如赫默之言“没有什么代价是理所当然的”。正是如何去正当地发展科学这一问题,才是这个社会的伦理中的重中之重。而论其原因,就是科学的性质了。科学的本身就有极强的现实上的扩张性,也就是说科学是讲究目标的,而这种目标不是相对稳定的,因为科学自身是一个整体,它有公认的定理,有向各个方面发现发展的潜力。相比于百家争鸣的哲学,科学更有整体性与多元化。在古代,其二者是不可分的,物理哲学因其直观性相统一,但是哲学发展向了抽象,科学仍旧不变,所以说科学是能够让人们看到的,它是现实的——一个跑得快的人能否追上一个比自己慢的人?在物理上或是说在现实中,这是绝对可行的。但在逻辑上,一个人要追上前一个人,就一定会追上与前人相离的距离,但这段时间前面的人又跑了一段路程后人又要追上那一段,从此向后推理,后人远追不上前人。这就是有名的阿基米斯悖论,它在逻辑上却是没有问题的。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对于更多人而言,这些东西不如一口饭来得更实在,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有真实性。这就决定了科学扩张的快速与凶猛,甚至它毁灭了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因为它们一遍一遍地从过去的政治社会哲学中涅槃重生。
“我了解一个科学家为了梦想可以做到什么地步,我体会过那近乎痴狂的感觉,才知道想要道德去对抗它需要多大的力量。”
(CW-6 群英荟萃 赫默)
当用伦理与道德对抗科学的暴力扩张无效时,就一定会有惨痛的事实去说明这种行为的错误。科学是一类人推动的,科学对于这类人而言,是追求,是目标,因此形成了一种驱力,这种驱力于这一类人而发出且作用于其自身,而用自己的道德伦理去对抗这种驱力是困难的,在外人身上表现地更明显。反对科学的人去对抗科学的人,带来的只会是失控和极端的无力感。这也是科学的性质,特定性。这样的特定性决定了科学受到特定人群的作用而作用。,这些因素综合使科学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为什么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有人恐惧科学的发展?不是因为科学引发的事情之可怕,而是因为科学本身,我们害怕没有坚实的土地,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从中心掌握的地位被狠狠地一脚踢下去。我们只有将世界认识为一个自己能理解的世界,一个按我们能理解的方式运行的世界才能得以安心,纵使它们表现了一种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只要能过得好好的,谁会管这些呢?但科学让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这些怀疑一开始只会出现在一些人身上.但以后呢?所以说克丽斯腾对高空电离层“星荚”的称呼的不屑,不仅仅来自于莱特夫妇的死,还有人身对无法掌握之物的追求。在克丽斯腾这里,也许是那在地面上永远理不清的星图吧。

但许多人对真理的追求远远大于恐惧,科学同样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一条人类发展对世界的客观认识的道路——
“哥伦比亚荒野的雨后,植物总会疯长。我不喜欢人们居高临下地判断,哪些植物有用,哪些植物被贬为杂草…科学不仅仅为个人理想或偏执服务。”
(CW-6 群英荟萃 赫默)
科学自身是应该面向大众的,因为大众化的科学才是真正能利用起来的科学。科学的诞生同哲学的诞生,它们都根植于人类解释自己存在的说明和对世界的改造。所以,被权势与偏见利用起来的科学就不再是科学,或是说不是大众化的科学。科学的大众化是现代普通的伦理的普遍要求,这也正是科学的发展需要伦理压制的几个原因。
但同时,科学也需要指引,它也应该也必须发展下去,无论是二十世纪人们对天空与海洋的深入,还是十八世纪对自然世界的说明,无不解明一点——科学必须发展。科学有时也需要为个人的理想服务,有时正因为这种人的主观看法,才让科学以至于人类社会达到更高的水平。但纵使有人妄图将科学像数学一样完全独立起来,但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无人能否定地球的引力,无人能否定自己身体原子的稳定,我们永远需要科学一条探索的新路。因为这本身就是科学存在与发展的必然。
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个问题,科学与伦理的平衡性问题,它们是看起来几乎没有关系的两个东西。科学占主导一定会让伦理体系崩盘并且产生无法估算的政治、经济文化后果。在政治上,不得不承认,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是国家硬实力的重要指标,科学这个本应完到脱离政治的东西却被政治所利用,甚至对于某些地方,没有政治就没有科学,这是极端错误的科学观。在经济上,科学是占有主导因素的,经济的天平往往向科技强的一方倾斜。在文化上,科学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文化性质,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也括科学在内。科学的发展多多少少会影响原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有可能有好影响,但同时不可否定,它也有不少风险。但总体上讲,即使有风险,我们也要好好去发展,没有人能离开城市再回到过去的状态了,时代是向前发展,永不后退的。而科学正随时代前进。伦理占主导则会让科学停滞,有时过分的伦理却成为了一种保守,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的保守不占优势且一定会被时代冲刷而去,不复存在。我们更需要的是受伦理约束的科学与在科学大框架上的伦理。伦理与科学要相互理解,相互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才能使科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克制异常事件的发生。
而科学所引发的现代思想危机,不是科学的范围之内,科学必然也会发展,这样的问题也会扩展。但值得我们关注的,也仍是我们应对此所持有的态度而已。可以这样说,科学引发了危机,但我们更要去发展科学,因为这就是“科学”,仅此而已。
洛肯:遗忘的力量
“好了,我现在把你忘记了”
死亡对于洛肯是一种解脱,而遗望忘才是对这个老人最大的最痛苦的处决。
忘是一种生物的正常生理行为,它是恐怖的。当我们记得时,我们不知道忘,因为那时我们还记得,但当我们忘了什么东西时,“我们遗忘了它”本身一起抛去了。人是如此,社会是如此,国家是如此,历史也亦是如此。假如有一张纸,人们忘记了它而它又被风吹走了,那么它在人的这里就是不存在了的。人们最怕空虚,因为在空虚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助力,而遗忘正会产生空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世上还有这么多人希望死后埋个坟呢。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制造出意义,我们才能得以生存。

洛肯是什么样的人?他的独白就可以说明他对自己的了解,但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洛肯与帕尔维斯很像,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洛肯解触及到了政治,就目前来看,只要人类还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么政治被利用的一切就不会消失,所以洛肯实验本来的安全性受到了影响,这是相当戏剧化的,洛肯面前上演了一场悲剧,他就是那个一切都离他而去的主角。所以当知道迷迭香还活着时,他如此地激动。洛肯希望见到那个副角的最后一面,去审判自己的一生。纵使他仍然想要迷迭香回忆起那些苦痛的生年旧事,但他也不过想让一个见证过他失败的人审判他的一生,使其被记住。治肯是值得可怜的,他的“洛肯水箱”也得到了利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是可恨的,他可恨在他的贪婪,他无视了人体的生理与心理极限,却认为实验的尽头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个关注结果但不关注过程的人是不能参谋大事走到终局的——更何况一个国家的工具呢?
克丽斯腾:冲破约束的少数
凯尔希的控制的计划失败了,看着那冲天的光柱,或许人类永远会有一天会走到这一步,也说不定。

人们的认知不得不被自身所处的时间与空间所约束
(CW-ST-2 一波未平 凯尔希)
约束不是必要的,但它是必然的。人不可能没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于人自身,时代这一词从人而出,时代就说明了一个区间,而区间意味着局限——假如人没有局限性,那么更多的词语也将不复存在。每个人所拥有的人性(这里指广义上的人性)是不同的,无论人性对错与否,它们全都在一个关于人的集合之内的,所有的人性都是不同的,所以所有人以至于所有人的总合都是有局限性的。自然,人的局限性所表明的,也是一种规律。但规律并非规则,不是我们所无法撼动的,一群人中一定会有极少数的一群人去选择冲破这种约束,无论成败,他们都推进了约束的更新。
凯尔希一直在约束着探索科技的发展,因为凯尔希的任务自始至终是为了泰拉的“存续”,因为无知的政客、愤怒的异族、外来的威胁一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整个泰拉文明来一次彻底的灭绝。凯尔希深知这一点,在任何一个时代,调解各方的人总是背负着最深的痛苦与最大的责任,凯尔希在协调的过程中得到与这个责任同等的信任,也就是在与“保存者”的辩论中所讲到的“凯尔希不是因为是凯尔希而被信任,而是因为被信任才变成了凯尔希。”当凯尔希从未改变过但也时时刻刻在改变。凯尔希约束的方式很复杂,但事实一直在阐明一个道理,控制发展约束发展一直是不可行的。凯尔希也明白这一点,因为这一份历史的沉重,凯尔希对这一方面的见解更是无法辩驳的——
“你不会注意天边为何形成云彩,闪电,但也许你会想知道下一场风暴何时来临。……只有极少数关注周遭一切的智者才懂得如何保护思索。而剩下的人,在面对超出理解的事物时,为了保障他们无知的适宜环境不会受到挑战,往往会选择嗤笑与迫害。”
(CW-7 空中阁楼 凯尔希)
凯尔希明白那些大众的趋之若鹜与老实守旧,这些话也是事实,但同时不可否认,在一个伟成的时代到来之前必然有几颗流星切开长夜,这是必然发生的。那些,冲破时代约束的少数人兴许无法带领人们走向另一个时代,但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一定会有人随着前人的路见到无边终夜中的一束光,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至于这些人,我们应该去选择——
“…迟早有一天,这片大地需要一群能够脱离政治和民族团结在一起的人,远视主义者需要利用起身边的一切…搭建一艘方舟。先驱者们必将承受不被理解的烦恼将会面临诸多分裂与苦难。”
(CW-10 散于星辰之间 “保存者”)
克丽斯腾的想法通过“保存者”表达了出来,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份远视不是对客观的无视,是一份博大的深情,他们不被理解是必然这也是他们在这个时代被无视的原因,对于他们这是最坏的时代.但这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是他们能大放异彩的时代,他们可以为人们带来希望,一份关于理想的希望。我曾在书中看过这样的一段话:“人类的精神可以自由地翱翔在可能性的天空,而人类的物质性活动的手段却须一代代地、脚踏实地地积累。但人类的活动既然是双重的、不可决然一分为二的,则此有限的物质性活动手段必然总是牵制着无限的精神活动能力,使此种可能性只能有限地转化为现实性。这一现实与理想的不一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矛盾。理想总是在前面奔驰,引导着现实,现实则按其内在的节律时时慢地朝着理想进行,其最终和解的可能性,只存在于历史的尽头。”

克丽斯腾·莱特是一个足以肩比所有伟人的普通人,按她的话来讲,她是一双眼睛,一双替人类看向深空的眼睛,但她也从未忘记脚下的片大地,但她的意义不止如此。
远视说明了某些在那个时代不会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但他们的话中必有一些在未来成为现实,大部分的远视主义所抱有的理想不过是发现社会中的不完美于是作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鞭策这个世界的前进。所以克丽斯腾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她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偶像,,因为理想主义的偶像是经历过大风大浪而初衷不改的人,只有被风雨洗礼过的理想主义才会因为现实的衬托更加高尚,所以说实现这些理想的阻挡从来不是那些路上的困难,而是我们为自己定下的约束——
“我们都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那样的话,这片土地就没有既定的命运一说。你是唯一的解药,也可以是毁去一切的毒。真正阻拦我们的,不是源石与天灾,不是海洋与天空,而是我们自己。”
(CW-9 恩怨瓜葛 特蕾西娅)
我们把这个的约束当作必然,就会让这样的必然成为发展的随碍。因为一个东西纵使无限小,当它离你无限近,视野也会受阻,这个世界上从不缺为人类看清脚下的明白人,但却缺少能看看天空的人。正如黑格尔所言“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眼下脚下的事,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几千年前,正是仰望空明的天而踩空的泰勒斯开启了西方的哲学史。所以,也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但她的意义仅限于此吗?
被撕开的星荚,整个泰拉大陆有目共睹,这也是一个声明——伊比利亚探索海洋而始终无果,但这里有一条新路。不可否定,这在政治上,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从此,政治也将不限于陆地,正如女妖所言的在锅炉上刻名,这纵使不是整个大地所有国家的共同宣言,但如此的大势所驱也是有目其睹的事。甚至,人类的脚步将不限于这个星球,可以这么说,克丽斯腾的这一双眼睛,如同刘慈欣所写的《带上她的眼睛》中的那双眼睛,她是足以被人们去永远赞颂的名字。无论她的成果如何,后果如何,这颗离乡的孤星最终也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形容——“不灭”。
总之,每一个时代一定会有几个约束被打破的人,几颗闪烁的流星;他们孤独而不被理解,它们拖着血染的痕迹;但他们却总能点明时代的方向,它们总能点亮夜空。正因为此,人类才能发现夜空中的航向,时代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塞雷娅与凯尔希:平衡与法则的寻找者
塞雷娅与凯尔希身上有许多共同点,凯尔希步量大地,寻找着能让人类社会发展下去的方法,塞雷娅在寻找一个稳固的法则,让一切能得以平衡。但若是直言不讳,她们在害怕,她们害怕的是混乱。无论是第十二章在W身旁醒来的凯尔希所表现出的疲劳与无助,

还是塞雷娅被赫默扶起时的失落与茫然。

无不说明一点,保守已经被时代的巨浪冲毁了。正如凯尔希所说的,她所选择的,只不过是基于理性的对人类而言更好的选择,但是这种好是真的好吗?凯尔希明知人类无法再退回到过去,所以,凯尔希的这一种保守是矛盾的,这是有理性有良知的保守者的困境,塞雷娅也是如此,因而在与赫默的对峙中,塞雷娅一步步落入下风。

凯尔希在覆行Ama-10的任务时,见到了特蕾西娅,这是凯尔希的起点,两百年前,上一个凯尔希见到了特蕾西娅捡起王冠,凯尔希看到了一份希望,特蕾西娅给了许多人希望,也自然是许多人行为的指南,凯尔希一众人深受其影响,以至于巴别塔覆灭,罗德岛成立,凯尔希一直在沿着这一丝光明走,但凯尔希并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在故事集《如我所见》中,凯尔希做了声明,她将会是我的后盾,因此在精神上的疲劳之中,在崩溃的边缘,凯尔希找到了这一些希望,于是不顾幸劳地完成它,凯尔希已经不Ama-10了,凯尔希如今是凯尔希,当凯尔希被人信任,走出过去的保守时,她就是当凯尔希了。但她还是在保守的困局之中,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从来不会有一个人去左右世界,以后也是如此。
莱茵生命建立后,伊美利特成为了让塞雷娅痛苦的根源,塞雷娅不可否认的也是个刚强的人,但仍有许多是其弱点。因为越是强大,最脆弱的地方也会无限放大。塞雷娅救出伊芙利特后,伊芙利特后来的炎魔事件是塞雷娅离开莱菌生命的直接原因。同样这次事件内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是后来赫默的误会与塞雷娅内疚的原因,在《莱茵记事》中塞雷娅高举手臂,却将白刃放在伊芙利特身边边。塞雷娅那时的确想杀死伊芙利特,但又于心不忍。负责任的人总是会将一时的错误的判断当作一种罪过强加于身,无论它有没有引起不良后果。塞雷娅就是这样的人,包括无意在实验上签名等等。于是,她想寻找一个安全稳定的法则,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难发现,她失败了——面对无法阻挡的浪涛,一个人的力是完全不够。她担心自己珍视的人,但又不作表达,自然也得不到回复,她办事讲究适度,但这却没有任何实性的进展,就比如她放弃对钙质化的研究,甚至更多。但归根到她自己,她也不过是一个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事物,却最后不得的可怜人而已。
她们都在寻找一个最佳的方案,完成抑或坚持补心,这种保守也吸引了一部分人的青睐,就比如那两只小鸟。无可厚非的是这种保守带来了不少好处,但也留下了不少坏处,在保存者痛苦的独白中,我们也能多少感受到那种痛苦。任何一个理明时代的保守者都会有这样的痛苦,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能察觉事物的发展,又是其中一部分,他们极目远望,但又在原地不前等等。这不值得奇怪,人便是这样的。越是这样的描写越是能表明这样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单单有一种简单的性情极端地知行合一的人也许有,但这样没有任何矛盾也无法展现出一种人性。自己与自己的矛盾,自有与自为的冲突,更是能表现出人性,更有生机活力的死气沉沉才是真正的痛苦,而刚好,这是人才会有的。这样,我们大可以同意阿尔图罗的观点,这些东西.不是某些海洋生物可以理解的。

保守让我们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它也保证了一种安全,但是——
只有极少数关注周遭切的智者才懂得保护思考。而剩下的人,在面对超出理解能力的事物时,为了保障他们无知的适宜环境不会受到挑战,往往选择嗤笑或迫害。
(CW-7 空中阁楼 凯尔希)
自然,我们兴许没必要与传统意义上的保守者有什么样的辩驳,真正要我们关心的,是那些被迫的却又倾向于未来的人,因为他们也正深深陷于痛苦之中。因而我们需要让他们能反思自己,与这样人交流或是交好,这样的人总是会给予对方一种安全感,但是他们遗望了自己,所以这些人的反思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还有生机活力的年轻人。塞雷娅所展现出的无力感是她失败的象征。在过去,赫默想与她同行,但各种各样的误会与塞雷娅的“这还不是时候”将她们分开,但赫默终究是放弃了,赫默在走出塞雷娅的羽翼后,才发现了其行为的不合适,塞雷娅妄图维护伦理道德又不忍心于过去旧友的一去不复返,正是这种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复杂矛盾将塞雷娅无坚不摧的意志打出了缺口,她所展现的无力不是肉体上的无力,而是精神意志上的无力。当一个人现了自己视若圭臬的信念的漏洞与错误,这个人又将何去何从呢?这些东西总是需要他们自己给出答案的。

时代需要人去前进,也需要人去保护过去,那些人能真正理解使命,能真正为未来埋下浮笔。守墓人扫开尘土,背着陈年的苦难,但也一直会有人去扫开守墓人墓前的尘土,不是吗?
索拉里斯之海:在无序中的存续,在虚无中的存在
“那将是一片索拉里斯之海,一切在无序中存续。”
早在《火蓝之心》的最后,在对凯尔希的质询之中,就提到“那片海洋”了,而且指明了这里所说的“海”并非伊比利亚的海。那么其所指的应该是“索拉里斯之海”这一概念了。而在小刻肉鸽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概念——一个意识的世界,在泰拉大陆上,只有有足够强大的血脉的生命才能与意识的世界取得联系,就是如同小刻与意识世界的种种联系,萨科塔的互相感应,所以这片海,是一直在影响现实世界的。
“海洋”的原型应该是来自《索拉里斯星》,《索拉里斯星》讲述了一个全是海洋的星球,人类在一开始发现它时,认为它在双星的引力作用下会沉入其中一个恒星之中。但结果却是这个行星却没有丝毫的改变。于是人们在其海洋上发现了一种油状的类生命的东西,经过了一些变故,观测站四人(包括吉巴利安)在这种生命纯粹的模仿行为所带来的痛苦中发现了利用反物质来毁灭中微子的物理构成的方法来毁灭这种生命。在最后,主人公在一个“模仿体”上与之进行了“接触”而“无需言语”就原谅了它做的一切。
我认为所谓的意识世界的索拉里斯之海就是一种纯粹的意识,保存者的口中,源石是许多种选择的其中一种,它所代表的是统一。也就是说源石不是世界上所固有的,那么源石降世就索拉里斯海脱不了关系。也许源石有一种意识,一种统一的意识,而源石又来自于索拉里斯海,它是一种最纯粹的本能的意识,就如同《索拉里斯星》中模仿体的模仿行为一样。这是人类所无法理解的意识,也是无法被毁灭的意识存在。然而一切都在无序中存续这句话,正好说明索拉里斯海的存在。无序是它存在的状态,它的存在没有规律可寻,小刻肉鸽第二结局末小刻所见到的“王座”以及第三结局末的“野兽”都说明了这一点,“意识帝国”也只是其中一个极小的分支,每种与索拉里斯海的联系都是不同的混乱的,所以可以说——它是无意义的,这种推理看起来相当荒谬与不合常理,但这种联系正如《索拉里斯星》中一直提到的一个词,也就是“接触”。因为“接触”是被人类所赋予的,他们没有任何目地。

《课拉里斯星》中讲到一点,索拉里斯学是一个太空时代的宗教替代物,是一种披着科学外衣的信仰,书中的最后将它比作了一个有缺陷的上帝,他存在,但没有目地,也不拯救什么,也不为什么服务。因为这一系列的目地价值是人类的投射,那片海洋无法与人沟通,它们存在也只是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目地自然没有意义。人类不过是出于自己的理解,将其当作一个命运之中能带来光明与启示并且需要我们自己破解的谜题。正如书中所讲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物质生命,受着生理学与物理法则的支配,而我们所有的感情力量加在一起,不管有多么强烈,也无法与这些法则抗衡,而只会对其产生怨恨。”而对于那片海,一切行为都没有意义,这同样是一种无序。至于所谓的“存续”也仅仅是对其客观存在的一种肯定,最直接的表现物就是前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的存续”,它是将一直存在的存在,因此说是“存续”。
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保存者所进行的“辩论”是一条暗线,这条暗线围绕着“始终如一”开展。“辩论”的开始,登场的是普瑞赛斯,她为我们解释了“辩论”的目标与原理,这决定了博士在辩论中的复杂的整体形态。因为普瑞赛思不是这一篇的重点,因此不加以分析。一开始与博士见面的是塔露拉的形象,这一段是对普瑞赛思提出的“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肯定,这是追寻过去的自我的问题,第一段确定了这个问题。第二段是阿米娅的疑问,这个问题开始深化。第三段是几个精英干员的疑问,第四段是整合运动成员质问——
· 整合运动成员:......你不总是这片大地的主角。整合运动成员:就像你的生活,你的过去。离开PRTS那块玻璃板看看,你永远把握不了所有事情,不能时刻出现在所有地方。直面真相的人才配谈“勇气”一词。可笑的是,你完全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你被蒙在鼓里,你看不懂,你为自己的无知而沮丧,甚至愤怒。到头来,你又何尝不是那些纷纷扰扰中的凡尘过客们的一个投影,他们希望借你得到宽慰,借你得到他们想要的。

从这里开始,就是对“得过且过”的否定,飞过几只羽兽,视角转到伦蒂尼姆,第五段是对逃避过去的否定,在博士认为过去已经无关紧要的时候,特蕾西娅出现了。
与特蕾西娅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特蕾西娅并非是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但也绝非我们的敌人,因为她在以她的方式来阐述未来,正如她所说,她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些帮助。特蕾西娅所说的,正是一个的存在主义者眼中的未来,特蕾西娅爱好和平,尊重人的价值,但她无法接受萨卡兹的内战与分裂。存在主义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纵使有不少人批评它的错误,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它,更好了解自己。其实大部分教科书还在用着“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段的结构解说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这其实是上个世纪的结论,这种划分方法充分显露出了它的前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最初只是一般、抽象的物质和同样抽象的精神,物质决定一切、产生一切,精神或意识则只是这一物质本体发展中的一种现象。不难看出,这种理论只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创造世界理论的简单颠倒,“绝对观念”在这里换成了“绝对物质”。只是在绝对物质的创造告一段落之后,需要意识来反映这些创造成果时,才给了实践一席之地。这样,物质概念与实践概念也就被完全割裂了。所谓的物质论与认识论就被完全割裂了。正是在这种割裂中产生出了传统教科书体系的一系列理论上的缺陷与困难。教科书体系所具有的上述缺陷,使得它不能与马克思本人多次严厉批评的抽象的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它虽然把马克思赖以进行哲学变革的最基本范畴——实践包含进来,但没有使之与其他部分有机统一起来,因而其基本原则仍然未脱离旧唯物主义的束缚。由于其方法上的形而上学性和对唯心主义的无端恐惧,竭力要在理论中贬低精神性因素的作用,由此形成的只能是一个抽象的唯物主义体系。所以,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很少,更多的人不去思考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却无休止地机械地无情批判其他哲学阵营——哲学不会因为正确错误的毫毛与有用无用的内涵而被人有所取舍。

其实对于“存在主义”这一主题,在主线第十二章就有了大篇幅的展现,也就是变形者集群的“生与死”的问题。变形者集群所展现的是通过死亡寻找生存的意义,为了更好理解,这里摘抄一段话——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时间观的所谓过去、现在、未来的划分实际上暗含着两个前提:其一,这种时间观以现成的"现在"为核心,"过去"是已经过去了的"现在",而"将来"则是尚未来到的"现在";其二,这种时间观以"过去"、"现在"、"未来"三点为一线,时间形成为一条均匀地从过去流到现在、再由现在流往将来的、永远向前的线性之流。因此,这一时间观的总公式就是"现在﹣﹣现在﹣﹣现在"。
在这种时间观的支配下,现存的一切是惟一合理的和可能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天不变,道亦不变。"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完全可以"遗忘";未来的尚未到来,我们只需"期待"。一切都已经在最好的安排之中,人所能做的,仅只剩下一条:抓住现成的。
死亡不可避免地到来,迫使我们对时间的本性进行新的思考。死亡的脚步踏碎了任何可依赖现成东西的梦幻,向人展现出一片虚无的场景。"未来"是不可"期待"的,走向未来就是走向死亡;现成的"现在"也是不存在的虚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眼下";而"过去",则是我们早已就在其中,生于斯、乐于斯的所在。它不是什么"已然定型的东西",而是孕育万有的胚胎和土壤,因此,对它来说,不可能有什么"遗忘",而只有"回复"。从这个意义上说,走向未来就又是走向过去,未来的死亡之光使我们免却遗忘,唤醒"回忆",照亮已渐隐入黑暗的过去。在这里,"过去"和"未来"打通了,这是一片虚无的境界,是全然可能性的王国。因此,真正的时间,不是什么以现成的"现在"为核心的过去、现在、将来逐次相替的线性流逝过程,而是一个不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循环",犹如"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而已。

时间造就了人,却也成了人的樊笼。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由此生发感叹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之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终知不可逾越,无奈何,"托遗响于悲风"。 放眼观去,这世间,蝇营狗苟,升降沉浮,有几多人只认得钟表的时间,仿佛生的价值惟有在这把"标尺"上方能衡量。殊不知,真正的时间烛明真正的人生。有的人,"生"了一生不知何谓生,因为他只有"遗忘",没有"回忆",哪怕是痛苦的、使他战栗的回忆;而有的人,哪怕就在一夜之间,也有可能经历全部的"死"和全部的"生",这是因为,他有真正的时间。时间,惟有真正的时间,向我们澄明生的真谛:穿透死亡走向生!
特蕾西娅也不是止步不前,她在用残破的理论,寻找着一个理念,因为这份理念,理论更加易碎,但其伟大而又悲情的人格也在此刻展现地淋漓尽致。而在辩论的另一方,我们的理想主义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它反抗着不公与迫近的灾难、极端自我中心与人格的自私,我们也同样是为了拯救,我们寻找一种理论,而从理想到现实,我们必定会经历诸多苦难,而特蕾西娅在这条道路上为我们暗中助力,而如今的博士一行人为特蕾西娅提供了一丝希望,于是她相信也警告博士.希望他与阿米娅能成为无边暗夜中的一束光。

其二者,殊途同归,它们都在寻找一种人文主义,而这正是新人文主义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寻找也是人性的光辉所在。博士认为自己“始终如一”,那过去的巴别塔与如今的罗德岛,也同样是“始终如一”,这正是一种过去和现在的和解。
明线是与暗线相结合的,明线的主题是“科技”,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科学崇拜与技术万能的技术主义,这里没有特别突出,但在哥伦比亚以及所有有探索意识的地方所必然有的,在情节中,对技术主义的否定多体现在了事实上。其二是科技影响文化与思想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此时,明暗开始有所交汇,与现象学中的“向事物本身”一样,存在主义也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也决定了“有多少存在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并不悲观,它指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物体的本质先于物体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存在主义思考人的绝对,人是绝对的个人。只有人先存在,人才追逐自由。而人有其罪恶和阴暗面。存在主义就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它是在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认识自我,更好发展自我的方式。

而克丽思腾也没有忘记人,在她的一段独白中,她说到自己看到了在地上的生灵,而自己是一双替人类看向深空的眼睛,博士一行人的理想主义与“明日方舟”的深意通过保存者展现了出来,所以我们看向未来。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各种思想应运而生,暗线中的“始终如一”对应的就是明线的最后,它没有在情节中被点出,它还一片空白,它就是“未来”,我们便要“面向未来”,“始终如一”是“面向未来”的基础,“面向未来”是“始终如一”的必然。
这里有着存在中的虚无,也同样有着虚无中的存在,那是生命,那是希望。
结语:
"恋人与诗人对爱的力量怀有永恒的信念,认为他比死亡更加持久"。

我们需要理解与沟通,认识到自己绝非孤独,从而看到希望,我们需要拥有自己的理念,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走向未来抑或直面过去,我们也需要理性的力量,在风暴之中使自己的思考毫不动摇,我们并不希望漫天星辰,而是希望成为漫天星辰中的一颗"孤星"。
参考文献:
《追寻哲学的精神:走向实践哲学之路》北京师范出版社 王南湜
《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中国人民出版社 王庆节

感谢您的观看,辛苦了
如果文本中出现错字或病句,属于扫描纸张错误,请不要在意。
如有理论错误或其他看法,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