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观物理的推理
本次推理需要一个基本假设:宏观物理理论在微观条件下,仍可使用。本次推理不使用量子物理理论。
现有的理论对温度的解释并不完整。原子的振幅带来温度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温度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变化,是电子轨道的变化。第一,电子的轨道不可能是一个正圆的轨道,在宇宙中完美的图形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能级将电子高度切成一阶阶台阶,而在能级和能级之间,其实是存在中间地带的。一个电子,抓住了一些光子后轨道抬升,但未到达更高能级。所以电子就不会释放光子,从而俯冲下来。此时电子就会被悬在最更高的轨道上。原子半径增加。第三,电子与电子之间,一直在交换着光子。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碰撞,也就是电子与电子之间斥力的作用会将双方中电子中的光子撞出,被击出的光子会马上被两个电子瓜分。当然,也会有少部分漏网之鱼逸散,形成辐射。传导、热对流其实都可以归类为热辐射,就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辐射。
电子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形,所以就会有近核点和远核点之分。有一个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层电子、非电子层电子之间相互碰撞,造成它们轨道的不确定性。比如一个电子,在近核点遭了内部电子临门一脚,导致它运行到远核点刚好能跃迁至更高能级,释放光子。这是关于量子隧穿的解释。而按照本解释,由氢原子到118号元素,们的最外层电子能量子隧穿的高度,应该是越来越高的。
接下来,推理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宇宙的最基本的粒子有宇宙中最基本的力来找,宇宙中的基本作用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其实这四种力是可以归类为两种更基本的是可以归类为两种更基本的力的,一种引力,一种斥力。电磁力、强核力拆并为引力、斥力。引力不用管弱核力以后有讲。所以,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三种:引力子斥力子光子。宇宙中一切可见物质及不可见物质都由这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至于其他粒子,如胶子,我认为它不存在。至于另一种粒子,希格斯粒子,所谓的“上帝粒子”恐怕只是一堆大的斥力子的引力子罢了。
引力决定质量
斥力决定体积
这是微观作用力和宏观作用力之间的联系 。为了接下来的推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力的大小:力的总量,而接下来所使用的动量,是力的总量与其速度的乘积。
关于双缝衍射实验,其实你们的实验结果,全错。就拿光的衍射实验做例子,当光子通过窄缝时,窄缝边原子的引力、原子的斥力、电子的引力、电子的斥力、以及其他光子,至少有五重干扰。这些干扰可能在宏观界面上掀不出什么涟漪,在微观层面中便是滔天巨浪。真正的真实的光的双缝衍射实验,所用挡板为斥力子组成物质,除两个窄缝外任何光子无法穿过。所用光屏为引力子组成物质,完全捕捉光子并使之不发生反弹。就现在双缝砚衍射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来说,都不够格。变量太多。
关于蝴蝶效应。造成蝴蝶效应的原因就是你们掌握的数据还不够多。拿天气预报举例子,如果你们能掌握地球中每一个原子的状态及运行情,那么天气预报便几乎与现实没有任何差别,当然还会有外太空辐射以及陨石的干扰,所以误差不可避免。如果要消除这些误差那么就要掌握更多的数据,消耗更多的计算力。但数据是有上限的,因为宇宙的粒子有上限的。事实上,现在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但原因就是人类通过地面站台、高空气球、气象卫星等工具得到了更多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创造的模型越来越逼近现实情况。
好,跑题结束,继续推理力。介绍一下关于引力和斥力的空间假说。在介绍之前,先创造一个空间能级,是一个用来描述力的模型。在一个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一维空间,纵轴代表空间势能——空间势能是一种虚拟的用于描述力的物理模型,当一个一维粒子通过一段位移时受力的作用而产生动量的变化,此时便可认为是粒子的动量与空间势能之间发生了转化。空间势能是空间的一种属性——一维空间中被有长度的一微粒子堆满。测量出所有一维粒子的空间势能并连成折线,随着粒子长度减小,折线越来越趋向一条曲线,而这条曲线就是该一维空间的空间能级。它描述的是该该一维空间中所有粒子的空间势能。二维三维也是这样。
还用原来的坐标系,用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代表真空的空间能级,值此空间内,粒子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用一条两端与真空代表的直线相交的曲线代表力,任何粒子都有向基态,也就是更低空间势能的趋势,所以粒子在此曲线中会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力的总量,就是曲线与直线围成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一维空间中,力的总量涉及二维空间的面积,二维空间中涉及体积,而在三维空间中,就可能会涉及四维空间运算。
用一条下凹的曲线来代表引力场的大小及范围,当一个一维粒子由直线进入曲线时,也就是进入引力范围时。空间势能降低,转化为该粒子的动能(假设这个粒子有质量,有体积,且质量与体积无限接近于零)。从宏观看,该粒子由于受引力影响而拥有一个指向引力中心的加速度,加速度由此时曲线的斜率决定。当该粒子到达曲面最低点,也就是引力中心点时。一维粒子在此处便不会再受到引力作用,或者说各个方向的引力平衡了。但它此刻仍有动能,也一定会有动能。所以它会继续向前,此时它成了向上攀爬曲线,空间势能提升,动能减少。在这个引力场范围及位置不改变的前提下,该一维粒子离开引力场范围时动能与它进入引力范围是时动能相等。
斥力与引力相反,是一条上凸的曲线。当一维粒子进入斥力场范围,也就是进入向上凸的曲线后,该粒子消耗动能,向上提空间势能。如果它的动能不足以支撑该粒子冲到凸面的最顶端,也就是斥力的中心点时,那么粒子就会掉头加速,空间势能在变成动能,把粒子踢出斥力场。在斥力场范围及位置不改变的前提下,该粒子离开时的动能与该粒子进入时的动能相等,就是速度方向反了。如果这个粒子的动能刚好能撑到斥力的中心点,那么它就能停在那里了,不过它在哪里住的并不舒服,因为只要二者相对位置发生一点变化,这个粒子会立刻滑下来被踢走。当粒子的动能能支持它越过斥力的中心点时,粒子会先加速再减速,空间势能先升后降。在前提同第一个的情况下结果相同,就是速度方向不会变。
有理想情况,自然就会有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引力子与斥力子形成物质。粒子在下俯冲时,经常一头砸在斥力怀里中。引力场与斥力场的位置与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粒子经过时都会被顺走一大笔动量。
在之前,我们说过,物质的质量由引力决定。那么我们刚才提及的一维粒子在引力与斥力间的跳跃就是引力场与引力场之间的变化,斥力场与斥力场之间的变化。
当两个引力场合并时,两个引力场接触的部分空间能级降低,转化为二者的动量。两个斥力场相互排斥,引力场与斥力场的作用都可以用接触部分空间能级的变化来表示。
假如本假说成立,那么表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便需要五个坐表标,X,Y,Z以及时间坐标和能级坐标。也可以归类为地理坐标,时间坐标,能级坐标。在下文中,为了方便,仍用粒子描述力。
在应用方面,人工引力场,人工斥力场不用多说。只介绍一种引擎,它能降低自己前面空间的能级,提升自己后面的能级。这样,它就会在力的作用下加速。这种引擎是根据曲率发动机的创意设想的。
引力与斥力的相同点,亦或是所有力的共同特征,有三点:
在三维空间中
力场的范围总有维持其自身形状为球形的趋势
力场的范围在其他力场的作用下可发生形变
力场的范围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与其形变方向相反的力
而引力与斥力的不同点,引力场的范围通常大于斥力,但力的强度远远不够;斥力场的范围不如引力场,但力的强度遥遥领先。在宇宙中,引力与斥力的力的总量应该是相等的,假如发生湮灭的话,应该是可以完全湮灭掉的。
接下来,进一步分析四大基本作用力。
引力不需多言,先看电磁力,确切地说,是中子。中子等于质子加电子,但中子并不稳定。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中子星,需要借助整个恒星的引力将电子压入质子,而且一般的恒星还不行。电子的离心力显然不足以消费那么大的引力。电子与质子,是同性的,互相排斥,同属斥力。而抓住电子的是引力。
再更新一下电场的模型。在新模型中,带电粒子中外一个圆(二维空间中)代表该带电粒子的电磁力的范围。对于这个范围也有讲究。比如引力,随距离的增加,引力的强度可能会无限削弱,但就是不为零。所以我们用一个做够小的数字做力场的边界,比如普朗克常数。当另一个带电粒子接近时,该带电粒子的斥力场范围发生形变,就用形变量来代表力的大小。
推理强核子之前,先看一下弱核力。平心而论,我认为弱核力不存在。核内粒子(为了方便解释,暂把原子核中中子与质子称之为核内粒子,粒子因为相对位置改变导致受力情况改变从而导致粒子运动状态改变的过程简称碰撞,前文忘提了)之间一直进行碰撞,原因有三:第一,核内粒子自宇宙大爆炸第一个多核内粒子原子核形成后一直在进行碰撞,从未停止过;第二,粒子的碰撞其实是斥力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核内粒子中,引力子与斥力子是绑在一起的,这就带来了一些现象。核内粒子之间由于初始的动能带来的引力的作用改变,二者靠近,引力的作用会使二者的动能越来越大,带来粒子运动状态变化,然后,进入斥力范围,带来斥力变化,带来粒子运动状态变化。这是一次完整的碰撞。这种现象在多核内粒子原子核更加常见,,真就乱成了一锅粥;第三,退一万步讲,假如核内粒子之间真的达到了平衡状态,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种暂停也是不稳定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光子的轰炸,核外电子的轻拂,都会使这个倒金字塔垮塌。最终的结果就是核内粒子做布朗运动。
之所以介绍核内粒子的运动规律,是为了解释原子的衰变。核内粒子越多 ,引力越大,核内粒子之间的碰撞就越剧烈。核内粒子的动量最终是要传到最外层核内粒子的。核内粒子越多,原子核体积越大,最外层核内粒子动量越大,此消彼长之下,核内粒子也就越容易脱离原子核,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再推理强核力。强核力中含有斥力。举个例子:地球。支配地球的是引力,所以地球结构就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三层,由密度从上到下。而原子核中中子与质子是单独存在的。虽然说电磁斥力可以抵消一部分引力,但还要看另外一种情况,反物质。假如电磁斥力能完全中和引力,那么反物质根本不可能存在。物质不会分为正物质与反物质,因为正粒子与反粒子正式靠着强核力互相吸引湮灭的。
强核引力场可能与大家想的不同,它的范围,应该是很大的,事实依据就是真反物质湮灭,当反物质被制造出来后,在正物质的世界中活不过一秒。很显然,有一种特殊的力在牵引着正反粒子,这种力只可能是强核力引力。并且,强核力引力范围的增加还可以更好的绑住电子,引力中的引力,可能就是强核力引力。
反物质才是最神秘的,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能量密度最大的电池,同时也是最危险的炸弹。正物质与反物质,很可能是同一种物质,因为从力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其实别无二致。在此只提一种可能性。引力子与斥力子结合形成强核子,引力子与斥力子之间相互旋转纠缠,这种旋转就会带来引力与斥力的改变,因为我们的原子核的熵还不够大,很可能会走向有序状态,需要再加一把柴火,所以说从力的角度来搅局,我们的目标:乱出量子态。正粒子与反粒子就是旋转方向相反的强核子。
拓展一下,未来如何储存反物质。对于较少量的反物质储存较简单,球心装反物质,球面倒球心距离相等,各个方向引力平衡,齐活。反物质很多的话,就要上光了,用强大的光压直接讲反物质压死了,死死钉在原地,用一层光膜将正物质和反物质隔离开来,防止湮灭。再拓展一下,讲将正物质和反物质交错排列,得到一张单原子膜,然后把这层膜攒成小球。球心来个力顶住这片膜,防止它向心坍缩湮灭。最后,我们就得到了传说中的强相互作用力材料。然而,这种材料目前只能做个定时炸弹,或者当煤球烧,用它当材料蒙皮的话,可能还要几百年。
推理宇宙的重启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黑洞。
黑洞会不会蒸发为一颗中子星?
熵增,取决于斥力。温度、粒子由高温到低温,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都是斥力的作用,是由于高浓度粒子团之间斥力大而低浓度粒子团斥力小才产生的一种现象。而熵减,取决于引力。星云收缩形成恒星时,温度从低拔高,粒子浓度由低到大,这些现象都是引力的作用。现在宇宙的熵增与红移说到底就是宇宙中斥力子强度远远大于引力子强度,为何?看看地球引力子范围与斥力子范围就知道了,根本没法比。斥力子巨大的形变体积就决定了宇宙至今仍在不停膨胀且速度不断加快,斥力子将大量藕断丝连的引力子扯断,用体积的增大削弱着所有引力的强度。
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久。斥力的大小决定于形变体积,斥力子在宇宙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也在燃烧自己。一但在宏观上引力子强度大于斥力子强度,引力子的惯性消耗完毕,那么整个宇宙就会滑向蓝移与熵减的深渊。熵无限大的情况不可能存在,也就是热寂的宇宙死法不存在。但是熵为零的情况是存在的,那是大爆炸失败的宇宙,是一个绝对秩序的世界,亦是一个死的不能再死的世界,铺天盖地的引力会将一切都收拾的井井有条。熵增是扩散,是异化,熵减是收缩,是同化。一扩一收,一异一同,这是天道的轮回,也是宇宙的宿命。每个人都在向死活着,宇宙也一样,黑洞就是宇宙衰老的先兆,是一定区域中引力子对斥力子的歼灭战。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答案是不会,黑洞不会蒸发,就像宇宙不能返老还童一般,不会有虚粒子,也不会有任何力撼动引力的力量。宇宙中所有物质与光都会不可避免的滑入,宇宙质量与黑洞质量的比值,就是宇宙的年龄。但光子是否有体积,确实会影响到黑洞对光子的大吃大嚼。
当光子进入视界中,光路被扭曲成为一个椭圆,是啊围绕黑洞做圆周运动,此时光路的长半轴大于视界直径。光子会跑出来,光子是信息的载体。视界的定义是光子只能进,不能出,不能出然后跑到你眼里,视界只需保证经过它范围的光子不会炸到作为观察者的你的眼睛里就行了,那你看它就是暗淡的,无光的,就是黑的。电子也一样。
假如光子有体积,那么当外围粒子,尤其是光子接近视界时,可能正好会与上窜的光子对撞。自己轨道抬升,对方轨道下滑,可能这一下就刚好跑出去了。光子有体积,则黑洞本体到视界的距离是终将会被填满的,那时黑洞会变成个放大镜加平面镜。同时光子有体积,还可以解释一种现象,黑洞的伽马射线暴。
物质进入黑洞则比光子惨的多。当物质逐渐逼近黑洞,潮汐力逐渐将物质切片。弧度是随距离减小的,一片物质中的粒子会越来越挤,结果就是一片粒子挤成一团粒子,然后再次被切片最终的结果就是物质会被切成越来越小的粒子堆在黑洞表面。黑洞有体积。从力的角度来分析也是一样,如果黑洞只是一个奇点,那么斥力子的形变体积会无限大,那什么来平衡斥力,上一个这么干的家伙叫宇宙大爆发。将真空光速降低到一个天体的逃逸速度,得到黑域,这个“宇宙保险柜”同时也是一个自杀柜,黑域对光只进不出,粒子也一样,里面的能量会越来越高,可能不出几万年,里面的生物就全给焖糊了。
我们的宇宙至今仍在膨胀,是宇宙膨胀的力,来自斥力子。斥力子知道今日,仍有较大的形变体积,产生足够大的斥力。斥力子团向外拓展宇宙边界,向内压缩超星系团。斥力子团,就位于络状超星系团外的大团真空中。所以说,暗物质在理论上是可以不存在的。星系是被斥力子压成这个模样的,星系如果不旋转产生离心力的话,说不定体积还会更小。而如果我们离开超星系团来到外面的大片真空,只要我们没能找到斥力的中心,那么我们会一直感受到来自超星系团的引力。这种感觉其实并不算错,因为斥力就是方向相反的引力,引力就是方向相反的斥力。
斥力子与引力子还有一点不同,引力可以通过引力子的合并与拆解、形变体积来改变力的大小,而斥力只有形变体积这一条路来改变的大小。宇宙正在老去。
当宇宙重启来临时,宇宙的引力子首先合并,星系大量形成黑洞,黑洞与黑洞合并,在这个过程中黑洞内的粒子会被绞的越来越碎,在大量超级黑洞合并后,引力进一步增大。强核子核内粒子被引力撕成引力子与斥力子,引力子沉入中心,斥力子堆在黑洞表面。
在引力子合并完成后,物质不复存在。宇宙中引力子团终于有能力捕获那些单独存在的斥力子了。被捉住的斥力子携带大量动量砸在引力子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宇宙中,引力子与斥力子始终不会是均匀分布的。随着掉进引力子团的斥力子越来越多,斥力子团也就越来越狂暴,斥力子之间的碰撞也就越来越剧烈。此时该天体的表面宛如一锅沸水,斥力子在其上跳跃,终究会冲击引力的中心,引力子团。
引力子团在越来越多的斥力子冲击下首次离散,引力子团发生震荡,引力场范围增加,强度减弱,抓住机会的斥力子团迅速膨胀,将最外层斥力子向外顶。但斥力子想的太美了。引力子迅速合拢,执掌一切的引力再逆大势。斥力子在重新集结的引力面前败下阵来,再次收缩体积。但这次,情况变了,相比于之前对于斥力子的涓涓细流,这次就是排山倒海的巨浪。斥力子团收缩体积,再想一个弹簧般弹起。宇宙蹦极,马上开始。
斥力子团弹起的高度会一次比一次高,这是因为宇宙中仍有残存的斥力子加入斥力子团,事实上也一定会有,如果宇宙中的斥力子都吸干了还没爆,那宇宙也就别想再爆了,这个简谐运动会一直做下去。新增加的斥力子与斥力子团被引力子团拽会中心时气势一次比一次磅礴。斥力对引力的第二次冲击,开始。
引力子团是没有体积的,真正的引力是不会排斥任何东西的。但斥力子可以利用斥力将引力子顶出来,分离引力子,这就是斥力子的战略。只要有一个引力子被分离,那么引力就会得到削弱,范围增加,强度减弱。那个逃跑的引力子顷刻间就会被斥力子顶到远方。引力子团解体,被斥力子团冲成碎末,绞成残渣,裹挟至无影无踪。引力败下阵来。斥力子拖着引力子想外扩张,拉大引力子之间的距离,新的宇宙已经形成。
由于斥力子极大的形变体积,宇宙的体积会在极短时间内暴涨。在内部,引力子体积收缩,形成结构,宇宙新生了。
言及于此,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