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评价少女前线剧情(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时代

2023-07-30 12:04 作者:soaps  | 我要投稿

目录

前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时代——如何评价少女前线剧情

一、 致五年前的你——从一个羽中传言讲起世界系

二、 对世界系的超克,亦或是一种僵死的封闭叙事?——机密文件的作用

三、 决断主义与作为理想父亲的安洁。

四、 作为全然肯定的臃肿母性的消费主义——为什么威廉作为一种症状无法消除,因为威廉=指挥官=矮小的父亲。

五、 拒绝母性,与他者的敞开性——背叛的RPK16为什么能拯救决断主义者安洁,也论为什么RPK16是少前最好的角色

六、 一个列宁式的问题:谁来更新世界的锋芒?——一零年代的想象力,就是历史中的行动者的想象力

结尾:忠于生命中的否定性,对追放文案组的祝福——Do Something Different?Ok !

 

提示:为了更好理解本文,您可以尝试阅读屋顶现视研翻译的——宇野常宽的《零零年代的想象力》。倘若您觉得这部分理论过于晦涩,那么跳过理论部分也无妨,可以通过直接故事剧情理解本文。

故事剧情上,建议您在百度上大致了解《机动战士高达》(0079、Z、逆袭的夏亚)、《死亡笔记》、《EVA》、《进击的巨人》、《Chaos Child》这些会在下文中出现的动漫作品剧情以加深理解。

前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时代——如何评价少女前线剧情

  

   神话的作用——其出自实际冲突的建构与其对接受者的冲击力——始终联系着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时代。

——布里恩·汉德森

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戴锦华

 

在二次元手游的舆论场中,永远不变的话题,就是XX薄纱XX的话题。而在剧情方面,因为故事剧情是一个解读门槛较低的方面,其中不乏有人将故事剧情作为对比,试图在其中寻找到一些建立在鄙视链上的爱欲快感。

说来惭愧,在2020年时,我还的确有一个建立在鄙视链的爱欲上,用各种政治理论试图给少女前线剧情镀金的想法。但后来我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一是因为懒,二是此种行为,会因为运营或者社区氛围对于偶像崇拜的需求不断地生产出来,以强化羽中和少前剧情的神圣性,所以也轮不到我来做这个事。

但这个前言中,我仍然写下了“如何评价少女前线剧情”这个字眼,尽管少前剧情也尚未完结,那么我是想要干什么呢?——我其实是要提供一个无需建立在对比的爱欲上,试图进入作者内部的视角,也就是“作者性”,来探讨作者试图解决的问题,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作者的内部视角,作为读者的我们会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不仅要进入到作者的视域中,最终也要抽离出去,到达一个外部的评价视角。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试图阐释这么一个问题:“羽中在设计少女前线剧情时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剧情的编撰过程中做对了什么,也做错了什么?”所以在这点上,要理解这个故事,就不能停留在少女前线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要回到讲述少女前线故事的年代。

 

一、            致五年前的你——从一个羽中传言讲起世界系

在五年前,大概是机密文件与设定集二出版的时候,有过这么一个传言:机密文件的诸多剧情设置,是因为羽中讨厌日本动画中高中生拯救世界的套路而设置的。

当然这个传言也无法求证真伪,毕竟也不能真的当面问羽中问题吧,但的确在机密文件中有诸如能够拯救世界的少女川崎和纱最终死于得救之前,第一章主角罗克萨特无能救助门外的小女孩的情节,都在渲染一种在社会危机下的个人无力感。

让我们回到这个传言上,就让我们暂且当它是一个真实的问题,那么羽中所厌恶的那种“高中生拯救世界”的故事模式,在日本的文艺批评界中,早就有一个专门的名称:“世界系”——当然世界系存在诸多的定义,但我认为其中的共同点在于——当一个故事在“个人-社会-世界”这个三元组中,抽离了社会这个层级,将“个人”与“世界”直接短路起来,也就类似于这种日本高中生因为对心爱女孩的情感而拯救世界的模式时,很大几率可以判断为“世界系”。

当然这是一个简易的判断,这里要另外提著名日本批评家东浩纪在批评《AIR》时,对“世界系”的另一个洞察,也就是“萌的本事,止于不可能性”。东浩纪提到“美少女游戏”(galgame的主要题材)中虽然也有大量性行为的场景,但它与一般的情色媒体不同在于——比起被动性的性刺激(影像、声音),更为重视玩家主动获得的拟态性的生活经验,性行为的场景仅作为生活经验之一,附带性地插入其中。所以东浩纪给“美少女游戏”下了一个定义:

 

所谓美少女游戏,是首先将玩家与等比例的男性角色予以同化,然后在假想空间中赋予其异性的认同,使其变成「有异性缘的男生」,亦即使其成为「父亲」。

使其成为父亲的语词表现,在此,不仅是意味着提供恋爱、结婚、生子的经验,我希望读者能更为抽象地理解这件事。美少女游戏的玩家透过游戏体验,与异性邂逅,进行恋爱,经历了挫折,而成为成年男性。

「成为父亲」指的正是如此成长的过程。在赋予他人这种拟态性的生活经验这点上,美少女游戏本质性地具备接近青春小说的倾向。

(该译文为知乎的王晗翻译版本)

 

而《air》的魅力就在于其中针对女角色观铃,玩家终会遭遇两种不可能克服的挫折,一种是“无法成为父亲”的挫折——玩家代入的主角在第一部剧情中无法拯救观铃;第二种挫折是“不仅无法成为父亲,而且没有自由行动的权力”的挫折——第三部剧情玩家只能代入飞鸟的视角,无情地旁观主角拯救的失败和观铃的死亡。

后者这种抽离的客观视点不禁会令人想起少前社区里面总会有这么一种抽离剧情观点:“指挥官只是巨大机器里面的一个齿轮,无法背离时代潮流而动”,即用一种贫乏的主体性来为故事中的主角行动背书,但这恰恰不正是东浩纪在《air》批评中提到1970年后日本青少年的特征吗?——泡沫经济后的日本青年,在无力也不愿参加社会性活动的大势下,以《air》中旁观一切却无力改变现实的飞鸟视点,窥见了作为御宅族的自己的真实状态。

当然以上提及东浩纪略有发散,如果有兴趣了解原文可以到知乎王晗阅读原文。此处大篇论述东浩纪并非是要论述他的思路,而是预先提到世界系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我们会在羽中的《少女前线》剧情看到其出现,以及遭遇的克服/未能克服的情况。

 

二、            对世界系的超克,亦或是一种僵死的封闭叙事?——机密文件的作用

前文提到了世界系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个人-社会-世界(危机)”这个三元组中抽离社会,直接将“个人”与“世界”短路,即主角与亲近的人关系将会直接决定世界的命运。

那么羽中在故事中试图对其完成超克的方式是什么呢?目前来看,就是设定集2中的机密文件。

在机密文件中,通过讲述北兰岛事件的事后发展、遗迹署的解体、格里芬组建PMC以及莱科帕斯卡二人的学习经历,以宏观和个人的视角,在一个后启示录的世界危机中,重新编织起社会各方的博弈视角;而羽中他们也的确做到了,以一种大胆的方式。

在“个人-社会-世界”这个三元组中,社会这一层面的描写困难,就在于创作者很难写出一个让众多读者都信服的社会架构,而羽中等人在写出一个让读者信服的社会中采用了大胆的方式——通过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的中东欧地缘政治和动员机制的理解和推断融入到情节中,通过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逻辑为故事中的社会真实性背书,这个策略虽然在现实中很可能会遇到各种意识形态的攻击,但恰好现实世界中,那三年和俄乌的事件发生,让这个近似于赌博的写作策略创造的情节得到了现实中的巧妙验证,从而得到了玩家的认可。

当然我们也能猜想到羽中等人发现这个策略成功后肯定是笑出花来了。不过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要吹捧这个策略,在少前社区生态里面自然有地缘政治爱好者会对内容进行解读,本文要指出的是,羽中为了达到对世界系的超克而采用了机密文件,它的副作用是什么?

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机密文件这个体裁,机密文件仿照了现实中的重要情报机构的情报文件,而且它的形式为了凸显社会真实感,采用了编年史的形式——给每个时间都编排了虚拟世界观中的时间,这种做法仿佛是撰写了一段可信的历史文本。然而我们根据“情报文件”和“历史文本”这两个特征,往前一步反问:“现实中能够对机密情报和历史文本具有编撰权力的人,是谁?”

现实中能够掌握这两种文本的人(机构),只能是“state apparatus”,或是拉康派口中的“大他者”,亦或是阿尔都塞笔下的“AIE”。也就是说为了完成对世界系的超克,包证对文本描述的社会真实性的,羽中采用了现实中的当权者的视角,以作者的绝对性保证了文本的真实性。

当然有人会说作者写的东西当然具有他自己保证的权威真实性,这句话当然没错。但在实际的各种剧情解读中,为了保证剧情真实性的做法反而让整个剧情世界观变成了一个封闭僵死的文本,而一个封闭僵死的文本又必然产生一种贫乏的主体性。

当然有人会说“封闭僵死的文本”和“贫乏的主体性”这些哲学术语太晦涩,我这里举两个例子来更好理解:

一个例子是TI2和大林子,TI2在一战前相信原教旨的经济决定论,所以他们战前请了一堆经济专家,来算滋崩主义什么时候崩溃,当然这种搞数学计算的方式只不过是TI2为了在议会里面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借口而已;而大林子有一个著名的“五段论”,仿佛人类社会是一个按照五段轮就按部就班就进入GCZY的程序一样,不需要发挥任何的主体性,人类光是等着都能进入好日子一样。

那么另一个例子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少钱社区中对剧情中指挥官做法的一种普遍解读:因为机密文件和面包房已经写定历史的既定事实,所以指挥官的反抗都是无用功的。与这种庸俗解读相对的是另一种蛇皮解读:虽然历史已经是注定的了,但指挥官还是拯救了一些人的。

为什么说这两种解读都是蛇皮的,因为哪怕后者试图给指挥官脸上贴金,但他贴金的前提仍然是承认了这个机密文件和面包房注定了历史事实的不可更改,也就是少女前线的历史已经是一个封闭僵死,不可能更改的文本了。于是此中只可能产生一种贫乏的主体性——最多也只是拯救一些人的主体性,而不是能够有勇气进行一种普遍性反抗的主体性。

当然会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定下的文本,怎么能够对这个文本进行修改,修改了不正是吃书了吗?那我正要说,只有一个封闭僵死的文本才会出现“吃书”,而一个敞开的文本,会以意义生成,以重新诠释过去的文本。这里并非是说那种数据库式的二创就意味着敞开了,只有真的高扬主体性的作用,才能回溯性重构文本的意义。

而这种做法,少女前线的文案组其实已经挖掘出来了,但不是本家,而是云图的《无律背反》——即使一个历史事件已然发生了,通过主体性也能重新改变既定的历史事件,让过去的文本重新焕发全新的意义——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无律背反》是目前最好的少前单元剧情的原因,因为只有它找到了补足机密文件的方法,而其他单元剧情都只是在既定的机密文件的剧情中做注脚而已。


如何评价少女前线剧情(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时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