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日方舟】【舟学】莱塔尼亚到底映射的是现实中哪个国家?

2023-05-20 22:10 作者:你滴星宗  | 我要投稿

各位刀客塔大家好。距离莱塔尼亚正式登上舟学研究舞台已经过去了很久,沃伦姆德的薄暮和尘影余音两个大SideStory(简称SS)已经为我们研究莱塔尼亚这个国家的背景提供了足够的开题资料。

莱塔尼亚标志

莱塔尼亚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为核心,包含了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奥地利帝国(1806-1867)和奥匈帝国(1867-1918)三个历史时期的杂糅体。

我们先来针对我以上的论断总体性阐述一下:

  1. 神圣罗马帝国(简称神罗)部分:

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王国其实事实上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疆域

【注:为了帮助部分没有大量历史知识积累的同学看懂,舟学系列会引用一些较为浅显的历史概述;未来如果有纯历史部分(有构想,没行动ing)可能就选择性省略一些基本知识】

“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国家,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勃艮第和弗里西亚(今低地国家)。帝国在建立初期是一个普通的封建君主制国家,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后来逐渐成为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的实际上的首都。

1806年,在拿破仑·波拿巴的勒令下,弗朗茨二世于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从此灭亡。”

——引自百度百科词条“神圣罗马帝国”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加不是一个帝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先生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

对于神罗的推断,依据主要来自SS“沃伦姆德的薄暮”。剧情中角色小镇宪兵队长的立绘上戴着引人注目的普鲁士“独角兽”型头盔(普鲁士军盔)。普鲁士军盔是普鲁士王国(后来的德意志帝国,现代德国的前身)最知名的代表形象。因此可以看出莱塔尼亚疆域包括了神罗北部,后来事实上完全自治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地区。

大名鼎鼎的“普鲁士盔”

同时,游戏中提及重要历史名词“选帝侯”。这个词的出现基本是神罗参与莱塔尼亚其中的铁证,因为此政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基本就此一家,并且很有名气和代表性。

另外,根据prts.wiki泰拉大典中提供的信息,剧情中小羊父母任教的莱塔尼亚威廉大学的原型,很可能是位于柏林的柏林洪堡大学。这一结论进一步论证了莱塔尼亚不至于奥地利帝国,而且还涵盖了北德意志地区。

根据B站知名舟学up主@杨颜同学视频中的讲解,沃伦姆德镇的原型很可能是汉萨同盟的中心吕贝克市。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引自百度百科词条“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可见主体部分在于北德意志地区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杨颜老师的原片,这里不多加赘述。而汉萨同盟的势力范围很大部分位于神罗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城市乃至于内地纵深。由此我们推断出,莱塔尼亚并非狭义的“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而是事实上包含了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大德意志。

2. 奥地利帝国(1806-1867)

如上文百度百科所提到的,1806年,在一代欧陆天王,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胁迫下,神罗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放弃神罗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位。奥地利帝国仍然包含了广袤的领土,包括但不限于现代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领土。

同时,奥地利帝国皇室哈布斯堡王朝不再正式具备德意志地区领袖的地位,但事实上仍然是德意志地区无数邦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而其次的老二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普鲁士王国,后来的德意志帝国。此时的普鲁士王国虽然国力还不如奥地利,但已经具备了与其扳手腕的一定能力,再加上德意志地区的分裂符合其他欧陆列强的利益,普鲁士一直与奥地利帝国分庭抗礼,直至最终的崛起。

1866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北德意志(“小德意志”),需要在德意志邦国中树立起老大的威望,遂在外交天王铁血宰相俾斯麦、陆军总参谋长老毛奇以及冯·罗恩将军(以上三位并称为德意志建国三杰)的带领下向奥地利帝国开战。由于奥地利军队内部民族过多,行政效率低下,指挥体系落后迟滞等各方面原因,奥地利帝国在短短七周内就输掉了这场战争,史称“普奥战争”或“七星期战争”。战后奥地利帝国国内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急速激化,奥地利帝国征服被迫于1867年向国内第二大民族匈牙利王国妥协,赋予匈牙利政治上与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奥地利帝国就此改称“奥匈帝国”。

德意志建国三杰,左起:俾斯麦(铁血宰相),罗恩(军队“铸剑人”),老毛奇(陆军参谋长)

说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这一个皇帝换成两个皇帝的历史与游戏中巫王的倒台双子女皇继位的剧情有谋而和。此外,根据游戏剧情描述,双子女皇中的一位“失声”了。虽然还没有确定“失声”这个字眼对女皇的权能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或许在对应着奥匈帝国事实上只有一位君主的情况。

此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作为欧洲的“音乐之都”,天然地给人一种音乐天堂的观感,和鹰角在《沃伦姆德的薄暮》中着重体现的,音乐在莱塔尼亚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十分吻合。

3. 奥匈帝国(1867-1918)

现代地图,红圈内为前奥匈帝国版图

1867年,奥地利帝国为防止匈牙利再次独立,签订《奥地利-匈牙利折中方案》改组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高度的自治权,但奥地利君主仍然兼任匈牙利国王,成为政合国。奥匈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占据50%以上的人口,故奥匈的各种国家级事务常需要国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决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因战败而解体。奥地利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继承。

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两国在其国内被法律规定为平等而独立的两个国家,国际社会普遍看待奥匈为同一个政治实体。奥匈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权,总体财政、外交和国防这三项需交由帝国的中央政府管理。

——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奥匈帝国”

同时根据prts.wiki提供的泰拉大典中内容,“莱塔尼亚”一词大概率来源于德语中的内莱塔尼亚(Cisleithanien)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ithanien),二者皆为历史上奥匈帝国的领土组成部分,分别位于莱塔河的东西岸,外莱塔尼亚为匈牙利帝国部分,内莱塔尼亚为奥地利帝国部分。这无疑又是一个证明莱塔尼亚与奥地利关系的强力证据。

现如今,双子女皇治下的莱塔尼亚应当就处于奥匈帝国的历史阶段中。这一部分的论证主要为:莱塔尼亚对音乐的特殊地位;莱塔尼亚一词的来源;奥匈的二元君主制在双子女皇身上的体现。

至于莱塔尼亚帝国在游戏中会不会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最终解体的问题,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因为基于德奥同属莱塔尼亚的情况,莱塔尼亚事实上没有什么铁杆盟友(本身国力经过动荡并没有太强,也没看出和哪个强权有同盟关系),反而和周边的卡西米尔、乌萨斯等国家都有些小摩擦,似乎不足以产生世界大战中的一方阵营。其他国家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并且多少国内带点沉疴,域外还有海嗣邪魔侵扰。在我看来,诸国值此危难之际,大概率是不会爆发泰拉大战的。当然,剧情最终会导向何方,依然决定于鹰角文案的笔尖之下,让我们耐心期待吧~

the en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prts.wiki的支持

百度 的支持

@杨颜同学 老师的支持

伏尔泰先生的支持

如有侵权,请务必联系我删除相关内容。

—————————————————————————————————————————

插播一下题外话,百度百科是一个十分快捷的查询方式,但作为一个较为严谨的历史爱好者,我希望大家对百度百科保持一定的谨慎态度。前几周我在查莫扎特的时候,百度百科居然告诉我莫扎特(1756-1791)效力于奥匈帝国(1867-1918)皇室,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推荐从较为权威的书籍名著中获取知识。

【明日方舟】【舟学】莱塔尼亚到底映射的是现实中哪个国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