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抵制中国货两年后,贸易逆差创新高,中国人年赚5000亿
1、中国人一年赚印度人5000个亿
近日,一条关于中印贸易总额创新高的新闻,登上了印度各大媒体的版面。
据了解,2021-2022财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达1300亿美元(8590亿元人民币),中国出口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国进口印度264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印度1033亿美元的商品,对印贸易顺差达770亿美元(5088亿人民币),同比上个财年增长了44%!
数据一经公布,印度媒体集体懵了。
要知道2020年中印双方在边境爆发冲突后,印度国内一度掀起了抵制中国货的浪潮,莫迪一口气封了50多个中国APP,其中包括印度国民级APP TikTok,“决心”不可谓不大。更有印度民众录制视频,手持大锤,怒砸小米电视。
莫迪在集会上大喊要“自力更生”和“印度制造”,吓得美国亚马逊立刻在印度网站中上架了大量印度本土制造的商品。
历历在目、言犹在耳。结果,中国商品非但没有遭到抵制,反而越卖越好,印度人一年给中国贡献5000多亿的进账。
更伤印度人自尊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仿制药产业,居然也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印度制造仿制药时,要用到一种名为API的原料药,印度的API有93%进口自中国。
一位印度仿制药厂商有些沮丧地说:“中国人不直接参与国际仿制药竞争,但你只要跟着制药供应链走,站在终点的总是中国人。”
同时,中国的小米成为印度市占率排名第一的手机品牌,国民级手机。小米在印度新建了7座工厂,从国内进口零配件,雇佣印度当地人组装,贴上了“made in India”的标签。
小米50%的收入来自海外,印度又是海外的核心。有位印度网友抱怨说,中国人不打算转让手机技术给我们,他们的工厂全是组装车间,核心技术在几千公里外的中国。
也有现实的印度网友反驳说,学会组装,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是印度进步的第一步,不然送来了核心技术,我们也没人会!
2、中印贸易与中日贸易的相似性
如今的中印贸易状况,有点像中日贸易。双方在历史上都有些解不开的心结,但都意识到对方的产业技术对本国的重要性,呈现出“政冷经热”的现象。“政冷”是旗帜,“经热”是利益。
2012年,中国各地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高潮,有位叫蔡洋的年轻人,不但砸日本车,还打了中国车主。中日贸易没有断绝,华为手机中有三分之一的零件来自日本供应商。
2017年,萨德事件,中国制裁韩国,范围限定在文化产业上,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依旧在稳步推进。
印度也一样,作为一个工业水平全面落后于中国的国家,莫迪想要实现“印度制造”的雄心,光靠集会喊口号是没用的。
印度制造要与中国合作,利用中国的优质供应链与技术,培育印度国内弱小的产业。
今天的印度,中国商品随处可见。从厨房到卧室,风扇、空调、手机。印度至少有75家电商、金融、科技、媒体、物流领域的公司接受了中国投资。印度前30大独角兽企业中,有18家中资处于多数股地位。
莫迪在拒绝中国APP时,没有拒绝中国资金、中国商品、中国工厂,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虽然我们经常嘲笑印度人是“一亿上等人+十亿牲口”,但千万别小看这一亿上等人,他们的国际化程度,竞争力之强,丝毫不输中国精英,甚至比中国精英强。
看看美国硅谷,一半高科技企业的高管是印度人,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是环境。如果,印度国内把产业搞好了,让这些精英有用武之地,印度崛起不是伪命题。
莫迪正是“一亿上等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精英。他很会玩“胡萝卜+大棒”的游戏,一边禁止中国APP,一边欢迎中国资金来印度投资,发展印度制造;从中国进口廉价的商品,满足国内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禁止中国APP是莫迪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印度本土拥有很强的软件服务能力,离开了中国APP会给本国企业腾出市场,一箭双雕。
但印度本国没有制造业,放眼世界,只有中、日、韩、德、美等国具有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制造业上,印度不敢与中国脱钩。
3、中印问题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你中有我”
当年,小米宣布要在印度建厂时,莫迪亲自接见了雷军,鼓励他多为印度制造做贡献。印度回报给小米的是广阔的市场,近一半的海外收入。
莫迪给中企树了个榜样,借小米的故事告诉中国公司,来印度是有钱赚的,但要留下你们的工厂和技术。
所以在贸易上,中印打得火热,中国人想要印度的市场,印度想要中国的技术。
但总有些不识趣的印度媒体,为了流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炒作一番“中国商品占领印度”的话题。
把中印问题简单地看成“非黑即白”,借助普通民众的民族自尊心理给莫迪施压。印度“十亿牲口”哪知道,中印问题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你中有我”。
为了展现自己的强硬姿态,去年,莫迪针对中国企业搞了次查税行动——在不伤害中国企业根本利益的情况下,给印度人赚点面子。
小米首当其冲,印度税务局控告小米通过向自家企业购买专利的手法,躲避征税。
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其实小米的避税手法是跨国企业的常规操作,星巴克、谷歌、微软都玩过这一套。
套路是,印度小米向另一家小米的子公司高价购买专利,另一家子公司并不在印度本土,可能在避税天堂百慕大、巴拿马。
这样一来,小米在印度挣到的钱,就以企业采购的名义转移走了。每年印度小米做帐时,利润会显得很少,免掉了高额企业所得税。
这套操作说合法也合法,说不合法也不合法,全世界跨国企业都这么干,属于公开的秘密。但莫迪这次明摆着是冲着搞事情来的,小米认错认罚。
毕竟,在印度市场,小米真的赚了不少钱,不能因小失大。莫迪也就不再追究,点到为止。
总而言之,中印贸易是“你中有我”双赢的局面,印度得到了工厂和技术,中国得到了市场和利润。短期看,中国人赚得多,长期看,印度人赚得多。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