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25 吴王刘濞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5、吴王刘濞(?—公元前154年)
汉高祖刘邦的侄子[1],坚持儒家复辟路线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曾发动吴楚七国武装叛乱。
刘邦平定淮南王黥布叛乱后,立刘濞为吴王,封三郡,五十三城。刘濞一到吴国,就蓄谋反对汉中央政权。他依靠吴地富商大贾、豪族地主的支持,招收“天下亡命之徒”,开发章郡铜山,私铸钱币,煮海盐,投机牟利,成为他搞分裂的经济基础。
刘濞的反动政治纲领是:“存亡继绝,振弱伐暴”[2]。这完全是孔丘的“克已复礼”、“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翻版。其目的是要恢复西周和先秦时期诸侯林立,各霸一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把丧失了世袭爵位和封地的世家豪族扶植起来。刘濞自称,他作吴王四十年,“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3],都是为了准备推翻汉朝中央政权,实现“存亡继绝”的反动政治纲领。
在文帝、景帝时,诸侯封国和中央政权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敏锐地看出吴王濞是当时诸侯中最危险的人物。曾多次向文帝建议削弱刘濞的力量。景帝即位后,晁错再次建议削减诸侯封地,特别指出吴王濞“益骄恣”,“谋作乱逆”。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4]迟削不如早削。景帝采用了他的建议,立即削减诸侯封地。于是吴王濞就带头联合楚、赵等国,暗地里又勾结匈奴,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七国武装叛乱。
当时,在中央政权中与刘濞相勾结的是作过吴王丞相的孔孟之徒袁盎。七国叛乱发生后,他里应外合,以平乱为名,诱迫景帝杀了晁错,并向景帝鼓吹“发散七国,复其故地”[5],妄图把已经削减的封地归还七国诸侯,以削弱中央权力,维护分封制。而七国叛乱的矛头是直接指向景帝的,“请诛晁错”是为了架空景帝,所以刘濞“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6]。
吴楚七国叛乱,是汉初中央集权与诸侯封国之间复辟反复辟斗争中的一场决战,也是儒法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斗争中,以景帝[7]和晁错为代表的法家路线取得了重大胜利。以吴王濞为首的七国叛乱,由于违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得人心,因而不到三个月就遭到彻底失败。景帝采纳了晁错的主张,下令“诸侯不得复治国”,把封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这样就沉重地打击了儒家路线和贵族复辟势力,巩固了汉朝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教员说:“自从汉朝的吴王刘濞发明了请诛晁错[8]以清君侧的著名策略以来,不少的野心家奉为至宝”。[9]资产阶级[-]也继承了这个衣钵,恶毒地攻击某些领导同志,妄图加以谋害,以实现他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但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和刘濞一样遭到了彻底失败,落得了自取灭亡的可耻下场。
注:
[1] 刘仲的儿子。
[2] 《前汉书·吴王濞列传》。
[3] 《前汉书·吴王濞列传》。
[4] 《前汉书·吴王濞列传》。
[5] 《前汉书·吴王濞列传》。
[6] 《前汉书·晁错列传》。
[7] 虽一度有所动摇。
[8] 汉景帝的主要谋划人物。
[9] 《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