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6章 卫⽣毒理学概述 2

2023-11-14 20:17 作者:非晚-w  | 我要投稿

⼆、B型题 (以下提供若⼲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 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个与考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次、多次 或不被选择。)

1. (共⽤备选答案)

A.LD0 B.LD01 C.LD50 DE.NOAEL

1. 表⽰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的是( )。

【答案】 D

2. 指化学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剂量的是( )。

【答案】 A

3. 指化学毒物引起⼀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的是( )。

【答案】 C

【解析】 A项,LD0是最⼤耐受剂量,指化学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剂量。B项,LD01为最⼩致死剂量,指化 学物引起试验对象中的个别成员死亡的最低剂量。C项,LD50为半数致死剂量,指化学毒物引起⼀半受试对象出 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D项,LD100为绝对致死剂量,表⽰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E 项,NOAEL,指化学毒物在⼀定时间内按⼀定⽅式与机体接触,⽤现代的检测⽅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 任何损害作⽤的最⾼剂量。

2. (共⽤备选答案) A.RfD B.NOAEL C.ADI D.ZacE.Zch

1. 急性毒性指标为( )。

【答案】 D

【解析】 Zac为急性毒作⽤带,是急性毒性作⽤的指标之⼀。

 2. 阈剂量指标为( )。

【答案】 B

【解析】 NOAEL为最⼤未观察到损害作⽤的剂量,其与LOEL(最⼩观察到有害作⽤的剂量)均属于阈剂量。

3. (共⽤备选答案)

A.某⼀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 B.原来的嘌呤被另⼀种嘌呤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种嘧啶置换 C.原来的嘌呤被另⼀种嘧啶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种嘌呤置换 D.发⽣1对或⼏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 E.发⽣3对碱基的减少或增加

1. 移码突变是( )。

 【答案】 D

2. 颠换是( )。

【答案】 C

3. 转换是( )。

【答案】 B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包括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①碱基置换:指某⼀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 所致的突变,又分为转换和颠换,其中转换是指原来的嘌呤被另⼀种嘌呤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种嘧啶置 换;⽽颠换是指原来的嘌呤被另⼀种嘧啶置换,或原来的嘧啶被另⼀种嘌呤置换。②移码突变:指发⽣1对或少数 ⼏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形成不正常 的氨基酸。

4. (共⽤备选答案) A.DNA完整性改变 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D.染⾊体完整性改变 E.染⾊体分离改变

1. 恢复突变试验检测的遗传学终点是( )。 【答案】 C

2. 体外姐妹染⾊单体交换试验检测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是( )。 【答案】 D

3. 染⾊体畸变分析检测的遗传学终点是( )。 【答案】 E

【解析】 细菌恢复突变试验检测的是基因突变,即DNA碱基序列的改变;姐妹染⾊单体交换试验可以对染⾊体的完整性进 ⾏检测;染⾊体畸变分析主要检测染⾊体分离异常。

5. (共⽤备选答案) A.简单扩散 B.滤过C.易化扩散 D.膜动转运 E.主动转运

1. 外源化合物通过⽣物膜上亲⽔性孔道的⽣物转运过程是( )。

【答案】 B

2. 需要消耗能量,并需载体参与,逆浓度梯度的⽣物转运⽅式是( )。

【答案】 E

3. 需要载体参加,不需要能量,顺浓度梯度的⽣物转运⽅式是( )。

【答案】 C

【解析】 A项,简单扩散指外源化学物由⽣物膜分⼦浓度较⾼的⼀侧向浓度低的⼀侧扩散的转运过程。B项,滤过是指外来 化学物透过⽣物膜上的亲⽔性通道的⽣物转运过程。C项,易化扩散是指外源化学物由⽣物膜分⼦浓度较⾼的⼀侧 向浓度低的⼀侧扩散⽣物转运⽅式,该转运过程不需要能量,但需要载体。D项,膜动转运有胞吞和胞吐两种形 式,其中前者为将细胞表⾯的颗粒物转运⼊细胞的过程;后者为由细胞内运出的过程。该转运⽅式的特点为:消 耗能量,⽣物膜有选择性和特异性。E项,主动转运是指外来化合物透过⽣物膜由低浓度处向⾼浓度处转移的过 程,其主要特点为:①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能量;②需要载体;③⽣物膜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④转运载体 有饱和性;⑤两种相似化合物⽣物转运具有竞争性抑制作⽤。

6. (共⽤备选答案) A.内剂量 B.外剂量C.靶剂量 D.剂量 E.⽣物有效剂量

1. 指给予机体的外源化学物的量,或与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量的是( )。

【答案】 B

2. 指外源化学物被吸收进⼊机体的量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的最主要因素,其概念较⼴泛,不但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或 在试验中给予机体的外源化学物的量(称为外剂量);还可指化学物质被吸收⼊⾎的量(称为内剂量),还包括 到达靶器官并与其相互作⽤的量(称为靶剂量或⽣物有效剂量)。

7. (共⽤备选答案) A.对⼈类是致癌物 B.对⼈类很可能是致癌物 C.对⼈类是可能致癌物 D.不能对⼈类致癌性分类 E.⼈类可能⾮致癌物

1. 对⼈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的化学物,IARC将其分为 ( )。【答案】 C

2. 对⼈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的化学物,IARC将其分为 ( )。 【答案】 B

3. 对⼈类致癌性证据充分的化学物,IARC将其分为( )。

【答案】 A

【解析】 致癌物是指能引起动物和⼈类肿瘤的物质。国际癌症研究中⼼根据化学物致癌证据的强度将致癌物分为以下四 类:1类:确证的⼈类致癌物;2类:动物致癌物(动物试验结果证明,但⼈类流⾏病学调查结果证据不充分的致 癌物);3类:可疑致癌物(动物试验有⼀定结果,但证据不充分的致癌物);4类:⾮致癌物(就⽬前的研究结 果,未见有致癌作⽤的物质)。

8. (共⽤备选答案) A.

B.剂量-效应关系 C.剂量线性关系 D.剂量-时间关系 E.时间-剂量-反应关系

1. ⽤时间⽣物学⽅法来阐明化学毒物对机体影响的是( )。

【答案】 E

2. 表⽰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率之间的关系的是( )。

【答案】 A

3. 表⽰化学毒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是( )。

【答案】 B

【解析】 剂量-反应关系表⽰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率之间的关系,又称为剂量-质反应关系;剂量-效 应关系表⽰化学毒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又称为剂量-量反应关系,两者统称为 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剂量-反应关系指⽤时间⽣物学⽅法来阐明化学毒物对机体影响。

9. (共⽤备选答案) A.10~12g B.18~25g C.70~90g D.180~240g E.200~250g

1. 急性毒性试验选择⼩⿏体重为( )。

【答案】 B

2. 急性毒性试验选择⼤⿏体重为( )。

【答案】 D

【解析】 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健康且刚成年的实验动物,其中⼤⿏刚成年体重为180~240g左右,⼩⿏刚成年体重为18~25g 左右。

10. (共⽤备选答案) A.急性毒性试验 B.致突变试验C.亚慢性毒性试验 D.慢性毒性试验 E.⼈体激发斑贴试验

 1. 在农药、⾷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中,属于第⼆阶段试验的是( )。

 【答案】 B

2. 在农药、⾷品、化妆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中,属于第四阶段的试验是( )。

【答案】 D

3. 在化妆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中,还包括有第五阶段的试验,是( )。

【答案】 E

11. (共⽤备选答案) A.胞吐作⽤ B.吞噬作⽤C.胞饮作⽤D.滤过 E.主动转运

1. 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表⾯接触后,改变了膜的表⾯张⼒,将异物包裹进⼊细胞,称为 ( )。 【答案】 B

2. 某些液态微滴或⼤分⼦物质,通过上述⽅式转运进⼊细胞,称为( )。 【答案】 C

3. 某些颗粒或⼤分⼦物质,通过以上⽅式从细胞内转运⾄细胞外,称为( )。 【答案】 A 【解析】 膜动转运包括胞吞⼊胞作⽤(吞噬作⽤、胞饮作⽤)和胞吐出胞作⽤,其中吞噬作⽤主要转运固态颗粒物质,胞 饮作⽤主要转运液态微滴或⼤分⼦物质。

12. (共⽤备选答案) A.每组40~60只 B.每组20只 C.每组10只 D.每组4~5只 E.每组8~9只 1. 亚慢性毒性试验需要⼤⿏数量是( )。

【答案】 B

2. 慢性毒性试验需要⼤⿏数量是( )。

【答案】 A

【解析】 进⾏亚慢性毒性试验时,要求每组实验动物⼤⿏的数量不少于20只;⽽慢性毒性实验动物数要明显多于亚慢性试 验,因此要求每组⼤⿏的数量为40~60只。

13. (共⽤备选答案) A.VdB.CL C.AUC D.KeE.t1/2

1. 表⽰外源化合物在体内分布容积的参数是( )。

【答案】 A

2. 表⽰外源化学物从机体消除速度的参数是( )。

【答案】 D

14. (共⽤备选答案) A.⾷物利⽤率 B.脏器系数C.实验动物体重 D.外观体征,⾏为活动 E.⾎液学检查

1.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属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指标是( )。

【答案】 B

2.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属于实验室检查的指标有( )。

【答案】 E

【解析】 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试验中检测指标有:⼀般性指标(外观体征、⾏为活动,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其中后者主 要计算⾷物利⽤率)、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检查和⾎液⽣化指标测定)、系统⼫解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包括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病理学检查)和其他指标的检查。

15. (共⽤备选答案) A.以DNA为靶的诱变B.不以DNA为靶的诱变 C.DNA链受损 D.DNA加合物 E.DNA损伤

1. 化学毒物诱发基因突变和染⾊体畸变的机制是( )。

【答案】 A

2. 化学毒物诱发染⾊体数⽬改变的机制是( )

【答案】 B

【解析】 化学毒物致突变的作⽤机制中,诱发基因突变和染⾊体畸变是以DNA为靶,⽽染⾊体分离异常则不以DNA为靶。

16. (共⽤备选答案)

A.确证的⼈类致癌物B.动物致癌物C.肯定致癌物 D.可疑致癌物 E.⾮致癌物

1. 按照国际癌症研究中⼼对致癌物的分类,1类物质是( )。

【答案】 A

2. 按照国际癌症研究中⼼对致癌物的分类,4类物质是( )。

【答案】 E

【解析】 致癌物是指能引起动物和⼈类肿瘤的物质。国际癌症研究中⼼根据化学物致癌证据的强度将致癌物分为以下四 类:1类:确证的⼈类致癌物;2类:动物致癌物(动物试验结果证明,但⼈类流⾏病学调查结果证据不充分的致 癌物);3类:可疑致癌物(动物试验有⼀定结果,但证据不充分的致癌物);4类:⾮致癌物(就⽬前的研究结 果,未见有致癌作⽤的物质)。

17. (共⽤备选答案) A.直接致癌物B.促癌剂 C.间接致癌物 D.前致癌物 E.近致癌物

1. 不经过体内代谢活化就具有致癌作⽤的物质,称为( )。

【答案】 A

2. 必须经过体内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的物质,称为( )。

【答案】 C

3. 本⾝不致癌,但对致癌物有促进作⽤的物质,称为( )。

【答案】 B

18. (共⽤备选答案) A.染⾊单体型畸变B.染⾊体型畸变 C.基因突变 D.染⾊体畸变 E.染⾊体数⽬改变

1. 畸变涉及复制染⾊体中两条染⾊单体中的⼀条,称为( )。

【答案】 A

【解析】 染⾊体畸变只涉及复制染⾊体中两条染⾊单体中的⼀条的畸变称为染⾊单体型畸变;⽽涉及两条染⾊单体的,称 为染⾊体型畸变。

2.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需结合⽣长发育、⽣化和形态等表型改变来判断的是 ( )。 【答案】 C

【解析】 染⾊体畸变可⽤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基因突变通过光学显微镜是观察不到的,须结合⽣长发育、⽣化、形态等 表型改变来判断。

19. (共⽤备选答案) A.着床前期 B.器官形成期C.胎⼉期 D.围⽣期 E.出⽣后发育期

1. 在发育的阶段中,从受精卵着床到硬腭闭合,这个时期称为( )。

【答案】 B

2. 在发育的阶段中,从硬腭闭合直到分娩,这个时期称为( )。

【答案】 C

 20. (共⽤备选答案)

A.喂饲B.灌胃 C.肌⾁注射 D.腹腔注射 E.静脉注射

 1. 慢性经口毒性试验染毒途径常采⽤( )。

 【答案】 A

2. 急性经⼜毒性试验染毒途径常采⽤( )。

【答案】 B

 21. (共⽤备选答案) A.6~15天 B.15~18天 C.12~13天 D.3~8周 E.9~12周

1. ⼈类的器官形成期是在妊娠的( )。

【答案】 D

【解析】 ⼈类的器官形成期是在妊娠的3~8周。

2. ⼤⿏的器官形成期是在妊娠的( )。

【答案】 A

【解析】 ⼤⿏的器官形成期在母⿏受孕后的6~15天。

22. (共⽤备选答案) A.危险度 B.安全性C.实际安全剂量 D.可接受的危险度 E.不确定系数

1. 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伴随的危险度很低或其危险度⽔平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 内的是( )。

【答案】 B

【解析】 安全性是⼀种相对的、实⽤意义上的安全概念,指在⼀定接触⽔平下,伴随的危险度很低或其危险度⽔平在社会 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相对安全概念。

 2. 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平化学毒物⽽造成机体损害作⽤预期概率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平化学毒物⽽造成机体损害作⽤预期概率。 3. 指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实际安全剂量是指与可接受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毒物的接触剂量。

23. (共⽤备选答案) A.RfDB.BMDC.VSDD.UFs E.EFD

1. 表⽰实际安全剂量的是( )。

【答案】 C

2. 表⽰参考剂量的是( )。

【答案】 A

 3. 表⽰基准剂量的是( )。

【答案】 B

【解析】 A项,RfD表⽰参考剂量。B项,BMD表⽰基准剂量。C项,VSD表⽰实际安全剂量。D项,UFs表⽰不确定系数。 E项,EED表⽰⾼危⼈群总接触量估计值。

24. (共⽤备选答案)

A.繁殖毒性试验B.亚慢性毒性试验 C.30天喂养试验 D.致畸试验 E.染⾊体畸变分析

 1. 评价⽣殖毒性的动物试验主要有( )。

 【答案】 A

 2. 评价发育毒性的动物试验主要有( )。

【答案】 D

 25. (共⽤备选答案)

A.引发阶段 B.促长阶段 C.助长阶段 D.发展阶段 E.进展阶段

1. 在化学致癌过程中,具有可逆性的过程是( )。

【答案】 B

【解析】 促长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的第⼆阶段,该阶段有如下特点:①引发物作⽤之后,促癌物要经过长期、慢性的作 ⽤,才能引起肿瘤;②引发物单独作⽤⼀般不会引起肿瘤;③只有促癌物的慢性作⽤⽽没有引发物的作⽤也不会 引起肿瘤;④引发物与促癌物的作⽤先后次序⼗分重要,即引发必须发⽣在促长之前;⑤引发产⽣的作⽤是不可 逆改变,促长在早期阶段的改变是可逆的。

2. 在化学致癌过程中,是化学致癌作⽤的第⼀步,发⽣相对⽐较迅速,并具有不可逆性的 过程是( )。

【答案】 A

【解析】 引发阶段是化学致癌过程的第⼀步,发⽣相对迅速,具有不可逆性。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6章 卫⽣毒理学概述 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