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为蓝本的原创偶像剧

2020-03-10 22:11 作者:韩子丞  | 我要投稿


严格来说的话,就像我之前分析的那样。这版的红楼 其实应该来说,有别于现行的红楼梦正剧的形式。而是当下的古装偶像剧的模式。换句明白点的话,类似于正版的笑傲江湖。以当下的偶像剧审美,来诠释这部偶像版红楼。再说的白一点,我不做艺术品,那就做工艺品。

天真派的桃花诗社。我其实可以把这部剧归纳为:红楼梦同人剧。红楼的影视描绘,大多是以比较生活化的形式展现的。而这部作品,从我个人来说,应该算是一部用红楼为蓝本的偶像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人物叙事走向,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叙事审美,而非生活化。换句话理解就是,你看过当下的一些清宫偶像剧吗?就是那种风格~

红楼梦的改编是需要很严谨的,在这点上,之前小戏骨版做了非常好的示范。但这部作品来说,其实是做了相当大幅度的改编,在严谨程度上其实相对宽松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剧在艺术高度上,一定是不可能达到原小戏骨版的水准的。理由有几个;小戏骨版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版本是一个段落。我们看一个故事,一定是从了解看到结果,中间过渡着经历。但我们从单一故事选段上,很难会产生较大的情感共鸣。红楼梦更是如此,前面越欢喜,后面越悲惨。你不经历前面的欢喜,后面的悲惨,你的感受肯定是不足的。那我感觉这部戏的主要卖点不在剧本上,而是在于人。也就是红楼梦同人剧或者说红楼梦蓝本的偶像剧。这是个我能做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

从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设定上来说,这版的红楼桃花诗社,没有完全按照红楼梦来设计,而是加入了原创设计的风格。我们比如说,黛玉头上非常重要的白色簪子~而这个簪子却没有了。但服装上,却还沿用了原有的设计理念。

化妆上看得出,吸取了大量的87版的元素。但是不甘心,弄了许多的原创风格进行混合。看得出也是花了点本的~

先说说我认为比较好的地方,也就是这部作品有哪些可取之处。

首先,画面质量没的说,高质量的拍摄。这部作品采用的大量的镜头,我个人非常的喜欢。在景观制作和人物造型的基础上,这些镜头捕捉的画面之唯美,让我觉得无可挑剔。尤其是对镜头和采光方面的结合,以及后期的制作上,那种诗意般的唯美感,跃然于目。比如:晴雯撕扇  芦雪庵赏梅作诗 以及在一些景致画面上都是非常不错的。还有就是选址不错,相关的景致我还是很喜欢的。看戏还是实景最自然。可以说,拍摄效果真是不错~

其次,因为一些的小演员,算是第二次演绎相同的角色,像宝儿、飞歌、 雯雯啊都算是驾轻就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物的个性形象刻画得更加精细和丰满。与剧中的人物不断的趋近。可以说这部戏在一些演艺经验丰富的小演员的帮助下,扛起了这部剧许多的亮点。尽管他们因为不是主线人物,镜头是比较少的。


特效的构思上,比我想象的有想法。可以说太虚幻境和芦雪庵这两个场景,看得出是剧组花了比较大的功夫的。


(说真的,要不是红楼。改拍仙侠剧,这个特效和造型是很够用的)

剧组沿用了87版红楼的部分音乐,这这曲子是艺术大作,本就是最合适红楼的。但还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

看得出,剧组在选择上,更多的重用了青少年而非少儿。可以降低社会对未成年人演大戏的负面性。这也让剧组在社会宽度上,其实是更近了一步。

俗话说,褒贬才是买卖。再说一些比较大的毛病。

首先,化妆造型方面,我觉得有瑕疵。和灯光的配合上不足,导致人物在近景上,面部显得较暗,而且化妆的痕迹在灯光的照下,显得尤为明显。我们在视觉上,因为现在流行的画面比例是16:9.。我们虽然看的很舒服,但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失真。16:9的画面,会将人物的面部拉宽。这就因为化妆造型的原因,显得部分演员的面部较宽。恕我直言,这不算是最漂亮的妆容,可为了整体统一,只能牺牲部分的个体特性。毕竟还是有很多有合适的。

造型上有个细节,我个人比较介意。黛玉头上有个白色的簪子,大家可以重点看一下。这个簪子是当时87版的其中一个点睛之笔。这个簪子从黛玉进荣国府到她去世,来来去去只有这一根白色簪子陪伴了黛玉一生~ 但这个天真派版本,小苏的黛玉装扮上看得出沿用了原来的设计理念,但是那根重要的簪子却没了~~ 这个不应该啊,这根簪子太重要的~

其次,黛玉香消玉殒之时,她的造型依旧沿用了87版的造型设计。但是87版的造型设计,并不只限于两个垂鬓,也代表了人物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后期,黛玉和其他人物的造型中,垂鬓的造型都没有了,都挽起来了,代表着她们已经成年了。而在这里,忽略了这个因素

其次,台词发挥和表现上的瑕疵

现在还是一个演员的老毛病,就是行的就真行,不行的就真不行。他们依旧没能将小演员的功力,收拢到一个范围之内。有些小演员他是真扛不住,哪怕让他演一个配角,不论是台词还是表现上。给他们磨练的时间太短了。这东西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谁也不是下生就会演戏。未成年人由于理解能力的原因,他们的表演在艺术性上其实还未形成。为什么经历过以前模式的小孩子能够那么稳当,其实就是在磨炼上这是要下功夫的。

再有,剧本编排逻辑混乱

因为大量删减的缘故。看了预告和正片作对比也确实是如此,里面的很多剧情删减的特别多,剧情无法形成连贯性。导致我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很多时候我脑袋都是问号???。你没法让剧情给我做出合理的回答。如果说这是因为过审或者剪辑的锅,那我也就忍了~ 但是有几个毛病确实是剧本不用心造成的。

举最直白两个例子:晴雯撕扇   晴雯跟宝玉因扇子吵嘴  袭人来劝架。经典的台词: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     而到了后来晴雯躺在塌上,袭人来找她(原著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麝月)。袭人说:好姐姐 我劝你也动一动        ????为什么????

香菱在剧中与黛玉第一次相见。紫娟说:菱姑娘来了       香菱跟她都是丫鬟啊!!??人物关系一下子全乱了~!



这几点上是整个剧来说最大的逻辑硬伤之一。它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看剧的观感。我们这些老人来说,看剧是一个大的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喜欢看那些我们熟悉的小演员。所以我们多多少少可以忍受这种剧集在逻辑上的不足。但是,作品无法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没能对剧本做最好的艺术处理,拘泥于对剧本的大幅度改编,来减少现实阻力所带来的影响。从而牺牲了剧本的逻辑性,以至于剧本丧失了基本的逻辑自洽原则。

其三,小演员对人物理解严重不足 。这是我认为目前最为可惜的地方。人物与演员之间,无法作出同步,观众一眼就能挑出来。 原有的演自己角色的也不用多说,宝儿还是她的薛宝钗,飞歌还是她的王熙凤 冰蓝还是她的贾母,无须作出改动,按照原来的感觉演就是了。但是初次饰演该角色的小演员许多都存在这种现象。

袭人~她的人物改动太大,情感逻辑混乱。她的喜怒和悲伤都来得毫无逻辑可言。改编可以改编,但我们要了解这个人物的背景,因为这个背景是这个人物存在的逻辑依据。袭人是贾宝玉身边的大丫鬟,晴雯已经做出了解释:自古以来,就只有你一个人会服侍爷。这表示她是一根很精明能干的人,同时又能跟王夫人说得上话,这样的人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个性。而我们这里看到,这部作品中的袭人,其实更像一个唯唯诺诺的“小丫鬟”。

王夫人~ 王夫人我们清楚,佛口蛇心是这个人物的代表词汇。但我们看到,她的喜怒皆形于色,溢于表,非常的直接。而非我们对人物的正常理解,永远用一种慈悲伪善的面貌示人的王夫人。但由于这位小演员的经验不足,使她的表演状态显得灵巧不足,非常的生硬。这是我认为不足的地方。

薛姨妈~  薛姨妈是一个典型的慈母多败儿,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大家族的女性。但在这里,她却是一个严格的母亲形象出现的。她的严厉形外于表,也是非常的直接。最重要的一点,她显得特别的干练。这与她的无能为力形成了逻辑反差,其实反倒更像一个老年的甄嬛。我对这位小演员不熟悉,但看得出她绝对是有一定经验的,台词很流畅。希望她未来能够吸取更多的经验。

再有,演员的搭配不够合理。

演员之间的审美搭配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画面感的和谐,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感官程度。但我们不得不说,在一些标准的演员搭配上,其实配比的并不合理。

两个例子:

袭人的出现,在作品中使整个镜头的美感以及和谐度,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作用。其原因在于,她的形貌以及表演方式与整个画面其实是不匹配的。

晴雯和宝玉吵嘴。袭人来劝说,袭人是贾宝玉贴身的“大丫鬟”又是大丫鬟中较为年长的。晴雯说:“姐姐既然知道,就该早来~”可我们看到,作为宝玉和晴雯的扮演者,两个人的年纪,从外貌上来看是相仿的青少年。但是袭人的扮演者,从外貌上看则还是一个女童。我们通过一个演员的言行举止和服装造型,即使不通过剧情,我们也可以对人物的刻画有个大致的判断。而我们看到,宝玉,晴雯,袭人,当他们三个人站在一起时,谁会相信这个小女孩儿会比旁边的晴雯还有宝玉更年长呢?

其次,晴雯撕扇那段,整段是非常的绮美的画面,尤其是晴雯躺在塌上,背光这么一打~这段拍摄画面之美我可以说是相当的满意,真是美则美矣~ 但是结束时,这位袭人出现了~由于上面所述,这种视觉上的混乱所形成的反差。将那幅美好的画面瞬间打破。观众出戏了~

所以说,在袭人扮演者的选择上,请恕我直言,在整个剧情人物画面搭配的合理性上,我认为选择的不是很恰当~ 她也许可以演其他的人物,但从画面的协调上来说,她不该是袭人。

另一个就是  三春的搭配。

这里面有我认识的几个小演员,她们骨圈熟悉的人很多,认可的也很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错误的搭配导致的不协调,是非常严重的视觉硬伤。尤其是迎春和惜春她们的人物选择上,基本可以说是胡来。没有根据人物需要来进行选择搭配。其实可欣和念莹两个孩子调换一下,感觉上就更好了。

迎春(左)探春(中)惜春(右)

嗯~~~说一下 贾宝玉吧~

小段~~我看微博,翻了几十行,对小段的赞美都类似是 糖长老 要么就是 真好看。但基本很少看到,有人提到他是贾宝玉怎么样~~单看他神态举止的表现。其实,他还是像金蝉子多一些。没能让观众从金蝉子这个角色上脱离出来。看到他的状态,依然是段智文&金蝉子而非 段智文&贾宝玉。小段在这段的表现上来说,他的主要瑕疵在于,对人物的理解,极其的不明确。他其实没能对贾宝玉做个性化的理解。小段的贾宝玉“太乖了~!” 老实巴交,特听话。 而非一个大家族出身的“公子哥儿”不是因为他是贾宝玉,而是他是一个“公子哥儿”他有自己特有的,符合自己身份的教养。整体的感情,非常的平淡。他很多事件发生的理由,是需要一定的情感作为依据的。如果你的感情过于平淡,则很难给事件的决定,足够的情感依据。

但小段的贾宝玉也是有他的可取之处的。在作品后期的感情处理上,我认为小段是做的不错的。这部作品令人动容的地方不多。但当晴雯被撵,贾宝玉独自的感情宣泄,我认为是令我动容的,他的泪,令人心碎。

再说一下,苏魏舞饰演的林黛玉

苏魏舞同学。她这回算是挑大梁,演林黛玉。

先说优势,这女孩子长得真漂亮~!这点算是废话了~我曾经对她有过一个外貌上的评价(详见天真派西游记剧评):这孩子非常的漂亮 一笑起来弯弯的眼眸,甜的不得了。就像个小菩萨~令人如沐春风。

多年的童星生涯,让她对镜头毫不陌生。表情相对丰富多变,且经验丰富,性格冷静有独立的个性。非常典型的一个“星”形象。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小姑娘,一笑起来太甜了~!我完全无法抗拒。 说两个,我认为小苏她的不足之处: 首先,小苏因为长期当童模或者拍摄一些广告之类的,让她在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但同时,也让她养成了一个职业病。使她的影视化的表演,有时候特别像是在拍广告。我们可以通过她的抖音,和发布的一些视频或图片就能看得出来。举手投足时而会出现程式化的广告风,她已然形成了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可以有效的帮她控制自己,达到最标准的模式要求。但同样她的优点也同样成为了一个缺点,就是影视剧的表演上,可能会造成与角色不同步或者表现不够生活化的现象。 其次,“背台”现象严重。这点上我一直都有点诧异。得出这个原因是因为在之前西游记的时候,所做出的参考。按理来说,小苏的台词要比许多人好才是。但是她的台词,从现在整个骨圈,已经崭露头角的小演员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按过去的标准来说,她排不到前20名。 我们从西游记的时候可以看得出,小苏的台词其实是不够好的,也就是俗称的“背台”。台词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你的台词无论多小的声音,你都要让人听得清清楚楚,这个是大忌!没得商量。这点上,我认为除了小戏骨的老演员外,这部作品中的紫鹃、夏金桂等等都做的不错,台词我听着很舒服。其次,你的台词要自然,要与演绎的人物同步。假如说你演的是一个魁梧的大汉,而你却用书生的语气去说话,本身就会很违和。如果这是个刻画的喜剧人物,当然没问题。可如果不是呢?所以小苏在这点上,令我很担忧~因为她这两点都占了。她的台词怎么说,都听起来就特别像一个“现代人”~ 我们拿一个人做比方吧。邓琳漾 她们俩都是小戏骨圈的新秀,也都是演过西游记的,也同样都是在台词上有一些的瑕疵。 小邓其实她的台词没有什么问题,情绪和台词结合的也很合理。她的台词之所以受影响,其实是因为她的口音,导致她的普通话有些吃字儿。但是这次的作品令我看到了小邓的进步,她的台词已经没有了吃字儿的现象,非常的好。 小苏就如我前面说的,就不再多叙述。她今年15了,可能我们看到她在骨圈的作品,未来也许不会太多了。我不知道她还有没有改善的必要。但目前来说。她的争议性是比较大的,毕竟这是个大角色。我认为小苏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神态举止和气质上,小苏看得出已经很尽力的在往林黛玉的形象上靠拢。化妆上,淡淡的病容,轻敷在她如月白一般的脸上。在一些近景的状态上,还是有一定的美感的。

嗯~~~~~最后说一下,我认为这部戏中,除了宝黛  还有原有的老戏骨们,冰蓝,飞歌,雯雯,宝儿,怡麟之外。有哪些小演员,是我认为不错的呢?

首先头一个,不用猜那一定是舒宜。因为她在这部戏中有大段的戏码。由过去的元春演到了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晴雯。舒宜的表现是非常的扛戏啊~不愧是小戏骨时期练出来的,在二代当中脱颖而出。这次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她完成的不错,我不清楚舒宜是否对晴雯这个人物有多少的理解。但是丰富的经验磨砺和外在形象外貌,让我对这部作品中的晴雯,还是比较满意的。尽管看得出,因为大量的删减,导致了所有人物的剧情都有着一定的不完整,但舒宜无疑是完成的,还是很不错的。

生活照

再一个就是,香菱的扮演者 邓琳漾

邓琳漾的表现,给了我非常大的惊喜。她扮演的香菱,无疑是这部作品里,最被大家认可的角色之一。在神态上确实是那个意思~真挺不错。不怪乎,包括我在内,大家都这么的喜欢这位新秀~她确实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而且由于这次算是她挑大梁,由香菱引发的一个主线,小荣枯嘛~  可以说她的表现和情感表达,让我对她真的非常的欣赏。我之前还跟别人说,我说这姑娘不知道为什么,总能让我想起闽南一带的客家女性,后来有人告诉我她是闽西的。因我是北方人,对福建的地理不是很了解。在我的印象中,闽一带的客家女性,大方温柔而又坚韧刚强。小邓确实是一位落落大方的好姑娘~我认可了她的表现。

生活照

饰演紫鹃的付雯迪  这个小姑娘令我意外的觉得好。  整个的台词上和感觉上非常的流畅,而且四平八稳。我对她的了解基本为0 。她的状态真的很不错~尤其是在台词的稳健上,和举止动作的协调上。确实令我着实觉得很吃惊。

作品中,她成为了林黛玉最后的呐喊者。当她绝望地从厅堂回到潇湘馆,滂沱的大雨打湿了她的衣衫。整个大观园仿佛只有潇湘馆中,这间屋子里还留有一处阑珊的灯火。曾经富丽堂皇的大观园,如今只剩下这间寒舍孤灯。

伞下这个绝望的小丫鬟。她踟蹰在门口,收敛着悲伤。她不敢把那残酷的无奈,诉与这间屋子的主人。面对已经奄奄一息的黛玉的时候,她的笑容是温柔和善良的,而她心中的伤泪是苦涩的~~黛玉颤抖着握住了紫鹃的手时,紫鹃撒了一个谎言。这个谎言是她对黛玉,最为赤诚的爱。当屋外那雨打寒窗袭来的时候,这个大观园,仿佛只有她还在守护着黛玉,那随时会芳华散落的生命。剧情给了她最为动情的一段描写  如果说这部作品,择一能让人觉得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这段的剧情是我认为整个作品中,最为令人动容的一段。这姑娘演真的不错~

(对不起,我实在是找不到生活照)

刘乐乐饰演的夏金桂

刘乐乐也真的算一个惊喜。其实之前我对她的了解,就是一个唱歌很棒的女童星。个子高高的,活灵活现。这次片段上演的这么好,是超乎我的想象的。她的戏路不算宽,能给她的条件其实是有限的,但她确实把握住了,确实不错~我很欣赏她

而且这里面有个特有意思的地方,因为刘乐乐的个子特别的高大,她跟别人搭戏的时候要么是坐着,要么不跟别人站一块儿。也就是挺有意思的。其实坏人不好演,尤其是小女生,谁不希望自己演个如花似月人人爱的啊~

刘乐乐

嗯~~~~最后我认为这部剧的缺点很多,尤其是剧情删减的太厉害,导致特别的碎片化。但我认为最可取的一个段落,就是紫鹃回到潇湘馆的那段戏,我认为是所有段落中,拍得最好的一段。

最后,感谢孩子们的专注辛勤的努力和学业百忙之中的付出,希望剧组今后能够更多汲取经验,感谢~

(本文首发于豆瓣影评)

—————————————————————————————————————————后记~

这篇影评最早我发表于豆瓣,是当时这部剧播出后,我用下午的时间写完的。我追这个小众的圈子,其实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从默默无闻的一个电视台的栏目,后来成了几家(小戏骨、天真派、宝贝游戏)到目前形成的小众圈子。我认识了一票优秀的孩子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长大和变化。我也认识了一些优秀的家长,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了很多,我过去所不了解的事情。我也认识了不少的朋友们和奇葩们。他们各行各业,有学生,有工人,有老板,也有白领等等~我很庆幸认识了这样的一群朋友。也从一些奇葩们身上,让我学会了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

自从小戏骨圈分成几家后,剧集的质量其实是不如过去了。虽然投资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成熟。但是在原创这条道路上,其实还是举步维艰。过去一直是学经典爱经典,而当脱离经典的时候,其实我们看到了能力上的不足。也让很多关注小戏骨圈的朋友,感到很担忧。

有很多朋友私信我,问我为什么很少说剧组的不是~

其实我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小戏骨圈不能用寻常影视圈来看待。因为它很脆弱,孩子们的辛苦,很有可能因为舆论而风雨飘摇。尤其是政策上的规范对于这样的类型,其实限制是很多的。但我个人认同这样的限制,因为它是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是赞同的。而小戏骨圈的几家应该跟随政策,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努力的发展下去。

第二点就是,我期望这个圈子能够活下去。就如一棵树,长歪了不要紧,通过修剪,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总可以得到修正。可是如果这颗树死了,那就是死了~这是我个人,所不乐意看到的。

单说说这部作品吧,其实我觉得很可惜。

180分钟的时长,被删剩下80分钟左右。100分钟是多么大的故事量啊~我看不到黛玉的葬花,看不到晴雯补裘,我看不到香菱学诗~再加上创作能力的不足,这部作品的确令人遗憾。但对于我更遗憾的是,一些孩子们,他们参演了这部作品,站上了这个小小的舞台。但在播出的时候,他们没能出现在观众的眼中。有的小演员,我是第一次见到,我没能看到他们的表现。学业的压力,迫使着他们其中的大部分,演绎的寿命很短。这次错过了,不知是否还有下一回。我由衷期望他们未来都能够更好,有一个美满的人生。




红楼梦为蓝本的原创偶像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