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推荐04】黄灯:沉默的中坚——关于二本学生的观察与思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三炮叁
本篇推荐的讲座是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灯教授主讲的《沉默的中坚——关于二本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总时长半个小时,来源于B站,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观看。

(黄灯,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现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代表作《我的二本学生》。注:文末附电子版获取方式)
二本学生——中国高等教育最庞大的学生群体,一个处在不上不下的中坚部分。
包括我在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是普通学生最真实的写照。
不禁思考:二本学生到底是什么样?二本学生和重点大学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差异?

我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农村,上学的时候少有条件报补习班,择校的时候也没有人提供指导,毕业的时候家里更没有可靠的社会资源,更多的是靠自己,在摸爬中成长,在滚打中长大。
但恰恰是这样,让我们养成了唯唯诺诺的性格,做事总会瞻前顾后,有些人虽有想法,却不敢放手一搏。
作为众多二本学生中的一员,我觉得自己的青春少了一份张扬和放肆,却多了一份规训后的沉默与乖巧。
好友X时常和我谈起,他说我们这一批处在中间的人最为难受,高不成低不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拼了命的想往上爬,却发现上升之路上人潮汹涌。往下走又不肯脱去“长衫”,担心自己会跌落社会的底层。
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有的人担心试错成本很大,便心生怯懦。
有的人甚至试错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虽心有不甘,但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热爱的方向,还用得着去试错吗?
正因为我们当中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所以才会选择去尝试。
还有人提出,既然二本学生都这么难,那些专科生、中职生、初高中毕业生,甚至早早辍学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在我们的社会中,大家崇尚精英,仰慕强者。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为人中龙凤是每个父母最质朴的情感寄托。
在学生时代,那些上榜的学习标兵是我们每个人眼中仰慕的典范,给了我们希望和动力,激励着我们向他们所在的位置发起追赶的脚步。
直到长大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竞争是残酷的,升学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得把对手踩在脚下,才能迈过独木桥,在人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方能占据一块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的二本学生》一经出版,便在当时就引起不小的轰动,社会各界开始对二本学生这个群体进行广泛地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在反思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与其说是黄灯老师从教十几年以来的一本教学札记,不如说是她作为一位一线教师的长期观察总结。
在大部分父母朴素的价值观念中,你之所以只能考上一所二本大学,一定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和勤奋,有时候我们也会这么认为。
真的是不够努力、不够勤奋吗?
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人生能否奔向坦途,不仅仅只靠努力,还包括原生家庭、教学环境、学习氛围、运气机遇等多种因素。
视频中提到了很多真实事例,其中有位来自甘肃偏远山村的刘婉丽,这位女孩的经历让人听了唏嘘不已。
她从初中开始,每天都要坚持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到了高中阶段更是夜以继日,哪怕身体出现了问题,也会咬紧牙关,死磕到底。
只有这样,他才得以考上黄灯老师所任教的这所学校。

有时候,我们努力的结果可能才刚刚达到别人的起点。
正如那些用来打鸡血的标语所言“既然拼不了爹,那就选择拼命”,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就算考上二本这样的大学,背后的家庭可能已经拼尽了全力。
今年(2023年)大约有1291万人走进高考考场,比去年增加98万,创历史新高。
以2021年为例,985、211名校的录取人数只有60多万人,各省的录取率在10%至25%区间。
这一场全国性的升学盛宴,它不仅寄托着广大父母望子成龙的热切希望,更承载着广大普通人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期盼。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入985、211重点院校的学生从来只是少数,大部分人注定要流向普通院校。
这几天(6月7日至10日)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在网上刷到不少相关新闻。
其中有一条引人注目,在高考考场外,某复读学校竟然拉起了条幅打广告,现场有家长被激怒,一气之下就把条幅撕掉。

从评论区的留言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复读学校的做法不妥,人家满怀信心地在参加高考,你们却让别人复读,这不让人觉得晦气吗?
复读学校拉条幅做错了吗?家长撕条幅做错了吗?都没有错。
须知这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竞争,有人上岸势必就有人落榜,闯过这条通道的人固然有限,有人考中就会有人复读。
可是有的家长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不愿相信那个落榜的人可能是自己的孩子,复读学校只不过及早地扯下了这层美丽的遮羞布罢了。
这和考公考编很像,每次参加完招聘考试刚走出考点,各大机构的宣传人员便围了上来,让你扫码进群领取学习资料,希望进面的时候能够报它们的培训班。
难道每个人都能上岸吗?当然不是。
事实却是考公考编的竞争比升学(高考、考研)更加激烈,往往一个岗位只招一个人,而报名的人数却有上百人,多的甚至好几百乃至上千人。
以今年(2023年)湖南公务员考试长沙市的拟录用名单为例分析,本科录用人数304人,硕士152人,大专7人。

录取人数最多的前六名大学分别为湖南师范大学23人,湘潭大学22人,长沙理工大学20人,湖南农业大学19人,湖南大学16人,中南大学12人,甚至惊现北大3人。

从数据情况来看,985、211、双一流名校的录取的占比很大,以后留给双非普通院校的比例可能会越来越小,像二本、大专学校就更小了。
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洗礼后,我们习惯了题海战术,在千百次的考试”打磨“中逐渐被规训,变得麻木与沉默,对生活的理解也如考试那般,希望能够给出一套“标准答案”。
生活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即使你不愿意接受事实,但生活中要吃的苦一个也少不了,不同的是有的人激烈一点,而有的人温和一点。
处在应试教育和网络讯息的双重夹击中,我们的精神正在被一点点地损耗,逐渐变得浮躁、冷漠和无所谓,缺乏耐心和好奇心,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又无力改变,陷入到了一种迷茫无助的困境,最终滑入虚无主义的轨道。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黄灯老师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
她通过自己的教学课堂,改变和学生们的交流方式,将写作嵌入任何课堂,鼓励学生抛弃学生腔的套路,从身边的世界寻找素材。
通过书写梳理个人的成长经历,回望生养自己的村庄,或者重新理解身边的亲人。
黄灯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败与不堪,比如贫穷、留守、缺爱和自卑等所带来的伤害。

有的人总是沉浸在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或停留在过去遭受的挫折之中不能自拔,把那些曾经的骄傲和不甘,延续到当下乃至未来的生活,让自己陷入到精神内耗之中。
我们应该尽早地意识到,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很早之前在B站看到一则关于设计专业转行的视频,视频中的小姐姐八年城规本硕,毕业后毅然转到了某大厂市场销售岗位,成为了一名客户经理,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
看完后我的感受很深,转行的一个最重要前提,那就是学会放过自己,或者说学会与自己和解,不要自己PUA自己,毕竟心态决定一切。
如果觉得自己在这个赛道跑不下去的时候,那就调整好心态,不如换个赛道试试呗。
趁着年轻,多尝试一下怎么了?谁规定就一定得在这条道上一直走到底?
错的不是我们,难的也不只有我们,是目前整个大环境就是如此。
当个体生存遭遇窘境的时候,个人的努力与坚持在环境的大背景下就会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有点可笑,及时调转方向不失为破局的方法。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不会这么做,想着我都读了五年、八年了,就这么转行岂不是划不来?都出来工作好几年了就这么转行岂不是太可惜了?等等此类的想法会让我们变得犹豫不决,包括我在内也是如此。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并轨前的大中专学生被当做为祖国或社会培养和储备的人才。
在人事制度上被定位为国家干部,学校的教育会更强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长远的发展潜能,会更加注重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就像《沧浪之水》中主角池大为一样,他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被分配到了省卫生厅之初,立刻就受到了马厅长的重视,想把他作为接班人来培养。
池大为专业素质也非常过硬,一开始被派到乡下搞血吸虫研究调查,回来后很快就写成了调查报告。
虽然后面种种原因使他被边缘化,但是人家在冷落期间也不忘钻研业务,在行业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重要的论文,这为他后面申请并完成国家课题打下了基础。
(详细请阅读:《<沧浪之水>深度解读合集》)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大部分的大专院校进行合并调整,大学开始扩招,学生毕业后也不再包分配,大部分的二本院校由当初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成。
后来的大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就业的主体,沦为市场化改革浪潮下鲜活的劳动力,把自己当做商品卖给资本。
每年毕业的学生,无形当中就变为了统计学意义上一个个冰冷的数据,他们被定位为就业主体后,直接和学校的就业率挂钩。
大部分二本院校,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变成了一个简单迎合就业岗位的过程。
而不少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巴不得新招来的毕业生立马就能为己所用,直接给公司带来效益。
私营企业大多没有培养机制,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国营企业倒是在继续培养人才上发挥了不小作用,比如中字头国企搞的“师徒制”,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更好的适应岗位。




迫于就业的压力,大部分二本学生为了提高就业的筹码,在大学阶段,就不得不陷入各种考级、考证、双学位、实习、兼职、考研、考公以及出国留学等过程中。
在这种盲目的充实中,我们变得不知所措,很难有时间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兴趣,更难有从容的心态,去享受大学时光的美好。
这种忙碌的生活似乎成为了我们的常态,并将一直延续到未来的工作中,再到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甚至贯穿整个人生。
对于二本学生而言,对于大学的身份认同差异越发的明显。
比如我们走在路上,假如被别人问到是在哪所大学读书,可能不会大方地说出自己学校的名称。
这种明显的身份认同差异,来源于大学并轨前后学生身份的变化。
在学历贬值的背景下,我们越发地对学校的排名感到焦虑,试图通过考研来提升自身的学历,以求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和别人拉开差距。
于是就出现了每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的局面,一场学历泛滥的竞赛正在蔓延。
在黄灯老师第二次当班主任时,她带的学生正好2019年毕业,让她感到诧异的是,班上有多达1/3的学生选择考研,没有一个孩子理直气壮的认为,凭自己的文凭可以在广州立足。
2020年我刚毕业的时候,我们班上选择考研和就业的人数刚好对半开,考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不料三年疫情过后,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与历届学弟学妹的聊天交谈中得知,他们所在的班级选择直接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考研考公的人越来越多。
当年考上研的同学中,在今年毕业的时候,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考公考编或选调,没有一人想进入市场就业。
对于考研,即使通过了笔试,但在面试的时候,仍然要面临所谓的高校鄙视链。
因为第一学历非985、非211、非双一流而惨遭淘汰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学历歧视便成为了我们进一步深造的现实障碍。
在名校研究生推免比例越来越高、考研队伍不断扩大的现实背景下,我们上岸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本学生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来自于“同类”,还有985、211、双一流等名校的学生,这让我们上升的渠道变得愈发的拥挤。
二本学生,难道不配吗?
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大学,但却无法通过像样的大学教育,突围自身的困境,反而沦为高校扩招的炮灰,承受着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的恶果,也成为教育无序市场化后的后果。
这种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的情况,会从学校一直延续到工作中,在设计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加了这么多班,熬了这么多夜,甚至还通宵达旦地赶项目,到头来获得的薪酬却很惨淡。
(详细请阅读:《24岁,设计院裸辞(合集)》)

(详细请阅读:《别了,那位26岁女设计师》)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字【26岁】)
在黄灯老师那个年代,从升学到考研、就业,再到买房、结婚、生娃等,这些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对她来说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情况却发生了改变,逐渐被第一学历的限制、飙升的房价、结婚的难度所替代,我们需要承受来自方面的压力。
作为社会中不起眼的个体,个人的命运往往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记起《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中长者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注:获取此书电子版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求书】)
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升学也好,就业也罢,我们都应该以一种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
记得在知乎上关注了一个“二本城乡规划的出路在哪里?”的提问,其中就有一位高校任教老师的回答让人不忍卒读。

这位老师的经历比较丰富,先后经历了住建局、设计院、地产,再到最后高校多个单位,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去知乎关注一下这个问题。
诚然,社会对二本或其它普通大学存在成见和漠视,已经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我们这些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年轻人和中国大地紧密联系,庞大的数量让我们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中坚,市场就业形势的好坏是我们流动的内因。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毛主席曾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应该从容面对。
同志们,共勉之!
(注:获取文中提到的书籍在【微信公众号:三炮叁】后台回复【求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