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乐队五个人走了六年
我做的坚持最久的事情,也许就是弹贝斯了。2010开始接触贝斯,但决定以贝斯为生也只是五年前的事情。在这更早的时候,我糊里糊涂加入了一支乐队。
当年作为一个能用的贝斯手,我从不缺乐队。最多同时待在五六支乐队里面,有的只排练过一次,有的一年排练一次。对于组乐队这件事情,我来者不拒,加入与退出司空见惯。自己不是琴场老手,只是担心错过。
这是一支没有仪式感的乐队
已经忘了脚信号成员第一次排练的场景,跟其他四人是组了乐队以后才开始慢慢认识的。上个月的一次分享会,队长翻出我们早期排练的视频给观众看,我完全想不起有过这回事。他说那时我们还处在翻弹阶段,只是过渡得很快。
大家都忘记了乐队什么时候成立的,直到最近才把第一次演出定为乐队成立的时间——2017年4月9日。这样一回首,发现这支乐队已经走过了六年的时光。
六年很沉重,感觉一晃就会到十年。这种沉重感来自于多年的付出,得不到回响。
“脚信号”的名字可能也是在第一次演出之前定的。现在经常会碰到粉丝问这种问题:“为什么你们乐队叫脚信号,换个名字吧。”
其实最早我们对外都是叫The Leg Signals,可是键盘手屡次把我们乐队的名字打成The Leg Single(连s都没有),我们就只好改用中文名了。

那为什么不翻译成“腿信号”?因为粤语里面没有“腿”这个发音,“腿”叫“大俾”。
那为什么不是The Foot Signals......大哥,这个真不知道,当初可能就是随便想的名字,谁知道这乐队能走这么久。要是早知道,就叫五月入侵企划,香蕉天空,玉米草丛了。
我们真不熟
2018年误打误撞入围了腾讯音乐人大赛的全国十强,虽然事后发现这个东西对提升我们的知名度没有任何帮助,但确实是因为这个比赛,挽救了当时濒临解散的我们。也是这段时期在北京的相处,我们才算真正意义上一起吃了一顿饭。
I Focused On You音乐:The Leg Signals 脚信号 - 原力计划沉浸式音乐会
当时的解散也不需要什么形式,就是排练很难约齐人,一次一次的改期和取消把队长的耐心磨完。也不需要正式的说一声解散,反正大家都不熟,这支乐队也完全名不经传。连微信群都不用解散,里面没人说话,群就等于不存在了。
我们的关系难以拉近是可以理解的。组建脚信号的时候,大家都是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人,我在队里年纪排中间,可那时也都二十六岁了。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圈子,只有排练的时候大家会聚在一起,排完就散。
可是就这么几个人,为什么能一直走下去,中间不会因为理念不合吵架吗?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确实会有创作时的固执与相处中的冲突,但都不是那种一生气就退群拉黑的人了。我们有棱角,但是不多,生闷气,忍忍就过了,冲突大一点,其他人也会做和事佬。归根结底,是别无选择——在东莞这块贫瘠的文化土壤里,能够凑在一起玩这种类型的音乐,除了说是缘分,再也找不到其它解释。
我们排练很少讲闲话,开排前彼此甚至都不打招呼,各干各的(现在亦如此)。排练也没别人那么勤奋,一周一次,一次实际两个小时。不过排练效率非常高,很专注。是那种真正会用心打磨、彼此给意见的人。

不指望乐队挣钱
走到今天,就乐队每年接的那屈指可数的商演,与我们的时间、金钱投入是完全不正比例的。可为什么我们还要把乐队做下去?
以前看过一种说法,一家公司挺过了五年,后面就能活下来了。这个用在我们乐队身上也是合适的。
六年里面,我们创作了将近三十首歌,录制和发行了十五首歌,每一首歌对于每一个成员而言,都是自己的心血呀,是谁赶自己就肯走的吗?乌鸦嘴说一句:除非是今后乐队红了,出现严重的经济纠纷。这时键盘肯定会加一句:要是能走到这一步就好了(毕竟那时乐队一定挣钱了)。
更可贵的是在岁月里的共同经历与成长。我们儿时有玩伴一起成长,可是长大之后只有你见证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比较幸运,还有几个同龄人互相见证着彼此,还会一直走下去。

今年全国的独立乐队巡演票房都不景气,很多乐队都因此取消了票房不好城市的巡演,就在今早还在微博上看到类似的消息。不过因为票房不好取消巡演这种行为,我们乐队估计还不会做。到目前为止,脚信号的巡演都还是有盈余的,这不能说明我们乐队有多好,只能说明我们真的很努力为每一场演出做准备。我们不会佛系地把票房交给运气,最后票房不好都怪罪到“观众不懂欣赏”上面。
五个人会各自想办法尽力为乐队做宣传,这可能才是我们巡演能不亏的保证。
即将到来的是深圳站(6.16),还有月底的西南路线遵义站(6.30)、贵阳站(7.1)和柳州站(7.2),如果想来看我们乐队演出的朋友,现在可以下手买票了,一定会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