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学园 | 精神不振?——少阴麻附辛汤治法
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文章来源:甘草学园
原文链接:https://www.igancao.com/aq
作者:于长振
【疗效反馈】
1.从风论治咳案——患者服药后,咳嗽即见缓解。证实前思路有效,而效之不效,似乎仅在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等祛风解痉药而已。实际观察病例虽少,但正因在一个病人身上看到显效,所以才更有信心进行下次处方,是为经验之积累。
2.中枢神经感染致截瘫、腹胀、便秘案——29日下午服药一次,30日服药2次,当日白天未诉腹胀,晚八九点钟先于值班房找我诉腹胀,本欲要求灌肠,然十几分钟后查看病房,患者已自行解出大便,量颇多,黄色稀烂软便。可视为有效,但不敢贪功于中医,后期观察大便情况再看。
具体情形于前文下查看作者评论即可。目前平台HIV标签文章较少,均本人所作,可点击标签(HIV、)进入查询。
汗证一例
汗证,常有自汗、盗汗之别,有全身汗出与个别部位汗出之别。内科责之气虚、阴虚者多,伤寒家视为营卫不和者有;温病家常有湿热蕴蒸之语。今日所诊患者,主诉头部、左侧上半身出汗,其余部位无汗,出汗常在运动、活动后,然部位局限,不似常人运动后全身汗出,平素食纳俱佳,无夜间盗汗,亦无怕风怕冷,已有数年之久。自HIV确诊之时,此汗出之症常年存在,而西医治疗,往往不关注于此。汗出之症,西医常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用维生素之类效果往往不佳,亦无特效疗法,患者化验指标正常,对于症状则忽略不计。今经门诊医生介绍,可试诊于中医。观其体格尚属健壮,脉象无殊,舌质红而苔少,有阴虚之象。但阴虚盗汗者多,全身出汗者多,局部出汗,且是半身出汗,更疑营卫之周流不通。选桂枝汤加减。常年见汗,气津有伤,故见舌红阴虚之像,用黄芪、浮小麦补气敛汗,生地、墨旱莲、女贞子滋阴养液。
效与不效,容后反馈。此例则提示我等中医在西医治疗之外,尚有多种切入点可言。前面风咳患者,见服中药有效,因苦服吡嗪酰胺后觉胃部不适,泛酸,恶心,转问能否中医治疗肺结核。则暂时不敢应允,医疗安全,中西有别。
【附:中医临证备要】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一书,有半身寒冷和半身汗出之症,实与此例有相似之处。中医认识人体,营卫居表,尤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即是有调节汗出之功能;伤寒论用桂枝汤治“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亦是调节营卫功能来达到调节汗出之目的。此则遵其义,选桂枝汤。秦老所选右归饮、十全大补汤为代表,亦是充气血而后营卫充,毕竟营卫出于脾胃,再赘述起来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10.半侧寒冷
本证较为少见,患者自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右归饮
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萸 山药 杜仲 杞子 炙草
17.半身汗出
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气血不周,不是止汗所能收效,用十全大补汤加减,益气养营,助阳固卫。凡半侧汗出后,皮肤空疏,最易感受风邪,形成半身不遂,《内经》所谓“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应早为防止。
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病情逐渐好转,汗亦逐渐及下。尚因外感发汗,也不能全身得汗,不可强劫。
十全大补汤
黄芪 肉桂 党参 白术 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 茯苓 甘草
————————————————————————————————————————————————————
精神萎靡不振一例
一住院病人,前期病情危重,通知病危,经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好转,改为病重,照主管医师的说法,即是人各项指标暂时无危险,但精神萎靡,对治疗无信心,对生活无乐趣之类。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说法,讲中医治神,西医治病。中医有的看不好,有的看的好,与病人信不信有很大关系。我觉得扯淡,治不好主要还是药没到位,与病人心情有关,却不绝对。但中医治神的说法可从。西药对于精神的调治,确属欠缺,抗感染、补蛋白不能振奋精神。但中医可以尝试。故于查房间隙,问及病人是否愿意一试中药。得应允后,为调处方。患者确属精神欠佳,诉乏力,昏昏欲睡,每进病房则见其躺在病床上阖目而眠,问及夜间睡眠情况,诉夜间亦是正常入睡,而白天不得精神。第一印象即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之“但欲寐”。从病情来看,也确是大病之后,心肾阳虚之病理基础是存在的。但西医查不出心肾阳虚的指标,自然无从应对。然诊脉,非是“脉微细”,而是“左脉浮滑大,按之无力,右脉略紧束”,脉象不同,脉义则通。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虚之正,脉浮大则是气血外散不收之象,也是左脉主血不足之象,总是虚证可言。故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启少阴阳气。兼顾补血气,四物汤合黄芪人参。处方大抵如下,因虑病体虚弱,麻黄未敢轻用10g以上,附片亦未用至30g以上,细辛据说为启手足少阴之要药,体会不深,暂用10g。
麻黄 5g 附子15g 细辛10g 炙甘草15g 当归15g 熟地10g 川芎6g 白芍15g
黄芪30g 人参10g
疗效后续反馈。
麻附辛汤开展起来,又是一篇长篇大论。李可老中医及卢氏扶阳论坛用法可参考。其应用之广,远超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条。附子为振奋全身机能之要药,用量应可继续加量,不过看后期反馈,逐渐加量。因病势不急,反倒不至于起手60g。
I 原创声明
本文为甘草学园论坛医生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
I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