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头昏脑涨”还是“头昏脑胀”?
◎姚博士
问:词典有“头昏脑涨”,也有“头昏脑胀”,究竟该用哪一种写法?它们能否通用?
——江苏连云港 张骏鹏
答:“头昏脑涨”与“头昏脑胀”是一组异形词,我们推荐使用“头昏脑胀”。
涨,《广韵·漾韵》:“涨,大水。”本义为水位升高。读为zhǎnɡ时,表示(水位、物价等)上涨。读为zhànɡ时,大致有以下几个义项:表示(固体)吸收水分后体积增大,如木耳泡涨了;表示充满,特指(头部)充血,如脸上涨得通红;表示超出(原来的数目),如钱花涨了。“头昏脑涨”的“涨”取“充满,特指(头部)充血”之义,音zhànɡ;“头昏脑涨”即头部昏晕,头部充血。
胀,读为zhànɡ,《广韵·漾韵》:“胀,胀满。”指身体器官内壁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不适之感,如肚子胀。引申表示物体体积变大,如膨胀。“头昏脑胀”即头部昏晕,头部有膨胀不适之感。
“头昏脑zhàng”一般可用在以下两种语境:
一是表达生理上感到头晕、头部不适。例如:“最可怕的是,美国中情局特工几乎每天都向我牢房里吹几种气体。有一种气体使我呼吸困难⋯⋯有一种气体使我手脚麻木,头昏脑涨。”(新华社2004年7月20日报道)“一个叫刘伯林的农民,平日身体挺壮实,一天,吃过晚饭,突然感到头昏脑胀,肚子疼得厉害,接着手足痉挛,呕吐不停,发起了高烧,不一会儿,就气绝身亡。”(《人民日报》1997年1月5日报道)
另一种是表达心理上的,工作或其他事务头绪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导致精神上的疲乏。例如:“这番话如果是说在会议的开头,肯定会引起纷争。现在的时机正好,大家争得头昏脑涨,谁也拿不出可能通过的具体方案。”(陆文夫《围墙》)“尤其是古代汉语,听得我头昏脑胀,理不清头绪。” (《读者200期合订本》)
可见,“头昏脑涨”与“头昏脑胀”表义基本一致,读音相同,使用语境相同,可视作一组异形词。作为异形词,我们认为使用“头昏脑胀”更好。主要有以下理由。
分析“头昏脑zhàng”出现语境不难发现,这个词主要表示因为“头昏”而引起的生理上的不适或心理上的不爽,“胀”比“涨”更能表达这一意思。“胀”常与表示身体不适之感的语词共现,如《百喻经》:“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醒世姻缘传》:“直到那掌灯的时节,渐渐的省来,浑身就如捆绑了一月,打了几千的一般痛楚,那脸上胀痛得难受。”这两句中的“欲死”和“痛得难受”,都是人的不适感的体现,说明“胀”也带有“不适”之义。而这种含义“涨”是不具备的。
我们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国家语委语料库中使用“头昏脑涨”的仅有1条,而“头昏脑胀”则有8条;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头昏脑涨”为41条,而“头昏脑胀”为113条。从语料库数据可以看出,“头昏脑胀”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头昏脑涨”。所以从使用习惯的角度来说,也是写成“头昏脑胀”更合适。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8年第7期《热线电话》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