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明时期真有所谓的“海寇守国门”吗?

2023-09-22 00:03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流贼死社稷,海寇守国门”这次自然说的就是大明朝,第一句话当然说的是李定国、刘文秀、李来亨这些人,这些人要么来自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要么来自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流寇”,但是后面一句话就有问题了,“海寇守国门”这自然说的就是郑成功的明郑政权,但是如果把郑军定为“海贼”或者是“海寇反正”那就有些武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郑军内部的海贼成分其实相当低。郑成功军队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第一类就是郑成功成建制收编或者吞并的南明军队;第二类是明郑政权自己招募的人员;第三类是反正的清军;第四类才是各种乱七八糟的非正规武装。

今天有人把郑成功的军队归为“海贼”这应该是和他的父亲郑芝龙是有关系的。郑芝龙在早年确实干过海盗,或者说是武装海商但是到崇祯初年,郑芝龙和他的大部分手下都归降了明朝。到弘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多位郑家子弟已经在明朝军队之中活跃了很长时间,比如咱们之前说过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就控制着弘光政权的长江水师,郑芝龙的族弟郑彩也在弘光年间担任了总兵官,驻守在采石。所以可以这么说,到明朝北廷覆亡之后,郑氏已经和“海贼”“海盗”这样的词汇没有什么关系了。到郑成功兴起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几个叔叔都已经在明朝的政府里当了十几年的官,怎么到他这儿就又变回来了“海贼”呢?

前文说,明郑军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郑成功自己吞并其他南明将领的部队。最大的两股人马就是叔叔郑鸿逵和郑彩的人马。郑成功吞并郑彩的部队,杨英是这么记载的“(永历八年八月)十五日,藩驾回至中左,欲与建国公郑彩等会师,适建国先数日前出师北上,会其弟定远侯郑联。藩劝令改兵柄,合师共济,联亦听从,令其辖将陈俸、蓝衍、黄屿、吴豪等归附。本藩令陈俸为戎旗镇前协、蓝衍为后协、吴豪为副将、黄屿为中冲镇管兵中军。以四镇郑芝莞管理中左地方事,忠靖伯陈辉为水师一镇”这里其实对“藩主”是有所粉饰的,因为为郑彩留守厦门的郑联是被郑成功捕杀的,其部下也全部被吞并,郑彩得知厦门被侄子拿下之后,自己的人马又遭到了鲁监国旧部的夹击,所以只能灰溜溜地跑回厦门,向侄子交出了全部的兵权,自己在当地隐居,数年之后去世。

那郑成功又是怎么得到二叔郑鸿逵的兵权呢?这就更简单了,夺取厦门不久之后,马得功部清军偷袭厦门,将存放在厦门郑氏财产洗劫一空,岂能料到郑鸿逵水师迅速赶来将马得功包围,马得功突围不成,于是派人投递信件给郑鸿逵,先以故同僚之情叙旧,然后以身在北京的郑芝龙的性命威胁郑鸿逵,郑鸿逵不得不解除对于马得功的包围,让其携带大量掳掠而来的金银财宝成功逃出厦门。

郑成功回师之后听说此事,大怒“藩闻之,不胜发指,引刀自断其发,誓必杀虏。又传令不许芝莞及定国与诸亲相见,曰:渡虏来者澄济叔,渡虏去者定国叔,弃城与虏者芝莞,功叔,家门为难,与虏何干!定国公致书,差人请藩入城,不从,且谕差员曰:定国公与虏通好,请我似无好意;回报定国,谓不杀虏无相见期也。定国亦知渡虏之失,藩意难合,即移屯白沙,因再与一书曰:马虏之归,盖以吾兄在于清,重以母命故耳;不然,我亦何意何心也。侄有疑吾之言,不亦错乎?是日往白沙”郑鸿逵自知理亏,于是避往白沙,自此之后就逐渐失去了兵权。

郑鸿逵、郑彩这两位原先都是弘光政权的将领,其赖以称雄的部众自然也是原弘光政权的军队。除了这些之外还有鲁监国政权的部众,比如张名振部,这些人在浙江战败之后,南下投奔了郑军,鲁监国朱以海本人自此也栖身在郑氏军队之中,一直到1661年去世。

驻守沿海的部分清军要么迫于郑氏军事压力,要么是心怀故国之思,也纷纷反正来归。比如咱们曾经提到的王启俸、姚国泰、赫文兴、马信、刘国轩、把成功等人,除以上这些人之外还有原属郑芝龙的施琅兄弟、隆武朝廷都督黄廷等人。

郑成功自己招募的人马在明郑军队之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闽海纪要》中记录“初,芝龙既归诚,以书谕成功速降;赐姓泣曰:父教子忠,不闻以贰!遂逸去。及芝龙北上,乃与所厚数十人举义,收兵南澳。时年二十四,文移称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比闻永历即位,遣人间道上表,尊奉正朔”郑成功最早的班底就是自己所招募的这几十个人,其中就有日后郑军的头号猛将,海澄人甘辉。即使是在郑军强大起来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明郑政权招募军队的记录。还有被迫加入郑军“藩移师到揭。定国公言新墟寨负顽已久,不服输将,每与郝家合 兵为梗。二十五日,藩随与定国公合兵攻之,犹恃险未服。我兵攻打。定国公用龙熕击平其城。随赴藩乞降,许之。抽其寨中之壮勇者四百人充兵,令施显管辖。”

剩下的便是一些比较杂乱的地方武装“抵黄岗时,潮属不清不明,土豪拥据,自相残并,粮课多不入官。黄岗则有挂征南印黄海如,南洋有许隆,澄海有杨广,海山有朱尧,潮阳有张礼;藩次第收平之”其中黄海如、朱尧、杨广不久就来投靠郑成功,许龙自始至终都效忠清朝。

清廷有关郑军的战报之中还有一些很明显只是受到明郑影响的地方的“义军”,这些人装备非常差“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本职承贵道方略前往小箸、双髻等处,搜剿贼首王爱仔等。督兵行至马蹄岭,与双髻仙对冲,山势险峻,雾气迷天,果有贼众数百屯住山窝。忽见官兵突至,恃山依险堵住路口,石虎乱下,打伤我兵张奇、辛得功二名。职督把总张良臣、谢辉等各官兵鼓勇冲杀,直涌而上,杀死贼寇百余,坠涧死者无数。生擒贼首吴一,乃王爱仔部下伪副先锋,并贼众五名,难妇五名,旗二面,枪五杆,斩马刀一把,竹枪五十三根,木棍四十余条,众贼四散奔逃,我兵赶至太平桥下营”杀死百余人,所缴获的武器居然只有长枪五杆,竹枪五十三杆,斩马刀一把,木棍四十多条。使用这样这样粗劣的武器显然不可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郑氏军队,只能是受到厦门方面影响的当地“义军”。

“该本道汇看得,何富、王爱仔、刘广、王裔行、包九、谢义老、李凤、陈八、林长一、洪五等贼首共计十营头,约有五千余贼,或三营一伙,或两营一伙,或一营一伙,劫掳淫掠,勒饷抽丁,于古、候、闽清三县地方盖有日矣。前虽屡次发兵扑剿,河路不严,兵 至贼渡,是以官兵徒劳往返,百姓日受骚扰,贼势日益猖狂,有由来耳”可见这伙“义军”是长期盘踞于福州一带。

所以总的来说,郑成功的部队主力一直都是受过训练的明朝正规军人,要么是降清之后反正回来,要么是被郑成功自己吞并,除这些之外就是郑成功自己招募的人员,他手下的将领的成分也是如此,大多数的人从前都有武官职位,而并不是活跃于海面上的海寇。再加上郑成功早在1655年接受了延平王的封号,可见明郑政权说不上是什么“海寇守国门”,郑成功和他的手下完全可以说就是一股明朝官方色彩相当重的反清势力。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南明时期真有所谓的“海寇守国门”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