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受与表达:酷玩、莫奈与海

2022-08-28 11:28 作者:_Kussen_  | 我要投稿

在我之前接受的美术教育中,技法的重要性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一幅画作或者雕像时,主要是去看它在哪方面是“美”的,或者是哪一种美术风格的体现。我们会注意到断臂维纳斯精雕细琢的衣褶、完美的身材比例,会注意到梵高极具张力和想象力的笔触,会注意到莫奈用看似模糊的画法画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光影效果。我之前在欣赏音乐时,也是更多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比较表面的要素:让人记得住的旋律、具有动感的节奏和鼓等等,甚至甚少去关注歌词写了些什么。不过我最近却转变了欣赏艺术品的角度,更关注一个作品的内核,也就是那些与其说是在美术与音乐课上接触的、倒不如说是在语文课上接触到的角度:作者为何要创作?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人们(我)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尤其在我成为一名(我自以为的)音乐创作者以后,这些问题在我审视(自己的,亦或是他人的)作品时变得更加重要。

 

有的人说,音乐人创作音乐拿来卖钱实际上是在贩卖情感。我原来并不相信,但现在越来越信了。当人们感受到创作的欲望并开始创作时,通常要走两个流程:一个是感受到某种情感,一个是试图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正所谓“诗言志”。而真正理解一个艺术作品则无外乎需要理解这个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事实上,我在以上的三个方面都比一个正常人要愚钝很多。我很少体验到包括兴奋、悲伤、焦虑、愤怒在内的各种情感,日子过得平淡如水。至于情感的表达,受限于逐渐退化的语言能力,我完全不能将我的各种情感传递给他人。三四年前,如果我和朋友出去玩了几天,感到十分高兴,我还能写个打油诗来记录下来;现在我绞尽脑汁,除了“我很高兴”,“我很好”之外大脑就一片空白。读者看见这样一些幼儿园水平的词汇和语法组合而成的句子时,能感受到你有多高兴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人们也很难从我的文字或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很强烈的情感,就算我真的想去表达一点什么情感的话。这两条就注定了我可能并不适合当一个创作者。我唯一稍微正常点的就是共情能力,但受限于我出生以来小布尔乔亚的平稳的生活环境以及我自己愚钝的感受情感能力,我的共情能力肯定也不如大多数人。我极少看到、听到真正能打动我的画作和音乐。或许我应该多看书:我认为文字传递情感的能力强于美术和音乐作品。

 

Coldplay的音乐可能是我为数不多既喜欢旋律与风格,又从中能感受到一点东西的。我最喜欢他们的两首歌:其一是Yellow,其二是the Scientist。这两首歌都通过演奏重复的和弦(吉他扫弦/钢琴柱式)表达强烈的情感。7月19日,我去巴黎看了他们的演唱会。演唱会的气氛,和坐在床上戴着耳机静静地听音乐是截然不同的:高分贝的鼓点和贝斯,通过扩音器震动这每一个人的胸膛。主唱笑着,哭着,唱着,跳着,现场的每一个人也笑着、哭着、唱着、跳着。佩戴着发光手链的人们簇拥着舞台,舞台的光在歌曲即将进入高潮时忽地聚成太阳,太阳燃烧着,洒满一地星光。等到太阳即将燃尽,歌曲将要结束,鼓点变得愈发急促起来,星光便频繁地交替闪烁,正如人们等待乐队那迟迟不弹出的最后一个音的急切心情。终于,在这最后一个音弹出来的瞬间新星爆发,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燃尽的太阳发出最后一道最耀眼的光芒,而后彻底碎成星光,很久很久才逐渐暗淡。想想吧,你就是这七万颗星之一!演唱会的特别之处在于,乐队可以与数万人进行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乐队想要表达出的情感通过乐器与歌唱所发出的巨大声音,通过舞台灯光与观众席上灯光的互动,无阻碍地冲进七万人的胸膛,又经由合唱在观众之间游离回荡。主唱Chris Martin语音哽咽地难以唱完the Scientist时,全场为他鼓掌加油,他最终又唱了一遍这首歌的后半部分。最后乐队谢场时有一瞬间他呆呆地停在台上,似乎情绪无法自已,这一刻甚至连情绪木讷的我都眼含热泪。我想,他一定是这个体育场里最幸福的人:自己的情绪能传达到七万人心中,他们陪着自己哭笑,齐唱着自己创造的音乐,该有多么幸福!总的来说,摇滚乐本就适合抒发强烈的情感,而演唱会又能够帮助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感。这些要素注定了这场演唱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体验。

 

Coldplay有一张名为Viva la Vida or Death and All His Friends的专辑,专辑的封面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是卢浮宫最著名的藏品之一。我并非第一次去卢浮宫,之前去的时候只记得这是一幅很有名的画,而这次去却一下就被这幅画所吸引,进而仔细观察它的各种细节并了解德拉克罗瓦其人。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在这幅画里用狂野、不拘一格的笔触记录下了1830年法国二月革命:在弥漫的硝烟中,胜利女神举着三色旗,与一名学生、一名无套裤汉(代表工人、无产者)和一名穿着得体的枪手(代表身处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共和主义者)越过成堆的尸体向前冲锋。这幅画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极具张力:画作的线条并不追求规矩整齐,但却生动至极,看到它的一瞬间便能知道是在描绘着一场激烈的战斗;进而人们会注意到,颜色昏暗的背景与女神的身体和明亮的三色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狂野的笔触(尤其是衣服的处理)显示出画中人物的革命热情与魅力,进而能够让人感受到德拉克罗瓦本人想要传达的法国人民对共和的向往。显然,德拉克罗瓦看到了这场革命,他为人民的革命热情所感动,泼墨创造出了这首赞歌,使人(至少使我)(成功地)感受到革命者的光荣与伟岸。当了解了历史上那些浴血而战的革命者的故事之后,我想我越来越能欣赏这种作品了。

 

另一位法国画家也令我思考颇多。巴黎的橘园美术馆陈列着莫奈的八幅关于睡莲的巨型画作,这些画每一面都极长,有些甚至有十多米长,一起占满了两个屋子的八面墙。莫奈很喜欢画睡莲,他自己的花园是他晚年绝大多数作品的取景地。虽然都是睡莲,但这八张巨幅画作描绘的池塘位置和角度不同,描绘的时间与天气也不同。莫奈不愧是画光与影的大师,他近看十分模糊的笔触若是离远了看,便能看出美妙逼真的光影搭配,树的倒影、阳光在水中泛起的涟漪,均是令人拍案叫绝。不过看了一会,我又在问自己那些问题了:我想要理解莫奈的创作动机,他是否在表达什么,以及我是否能够从这幅画中感受到什么。

 

7月9日到7月12日,我一直呆在南法地中海畔的小城尼斯。尼斯市中心有一个“天使湾”,这里海水澄澈洁净,是看海的最好地方。蔚蓝海岸的海水美得要命,在浪花卷起海水即将拍下鹅卵石滩的那一刻,它就像碧绿的翡翠。不过我没怎么见过翡翠,所以在我的认知中海水更像碧绿色的果冻。大海让人感到宁静。我静静地看着太阳映照着下午的海滩,海水上跳跃着捉摸不定的金色光斑: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是在出现的下一个毫秒就活泼地跳走了,被新的金色光斑所取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晚些时候,等马上要日落的时候,天空渐渐被抹上了一笔橘黄色,过了一会又加上一抹粉色。这些颜色也被揉进了海里,近处还是碧绿色的海,远处忽然就成了淡粉色的水晶一般。天使湾的西侧尽头就是尼斯机场,我看着一架架飞机从深粉色的东方来,轻轻擦过这块大水晶,降落在仍留有些橘黄色的天空面前。渐渐地,飞机就不是从深粉色的天空来,而是从黯淡的蓝灰色、深蓝色的天空来了;它们掠过刚刚升起的月亮,像伊卡洛斯那样去追寻天空中仅剩的两抹橘黄色、一抹橙红色的太阳光。更晚一些,太阳已经完全落了,月亮升得越来越高,在已经变成蓝黑色的海上映出一开始是一小片、后来是一条洁白如玉、同样稍纵即逝地跳跃着的光带。这光带里面的光斑与太阳照出的金色光斑又有所不同,如果开启几秒钟延时摄影的话能够看到它们反复跳跃的轨迹,这些轨迹很多是圆形的,而更多的则像是分子布朗运动的轨迹。再晚一些,月亮已经升上高空,光带已经变成了一大片浮动的白色涟漪;而白色涟漪之外的海基本上黑得看不见了,只能听见海水不断冲刷鹅卵石滩的声音。这一次次的冲刷已经持续了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以水如此轻柔的力量却把岩石磨成了鹅卵石,又把鹅卵石磨成细沙。在大海面前你我是多么渺小,而你我心中所想的那些琐事与大海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这些琐事在看到大海的那一刻就不自觉地被大海无形的力量冲刷走,留下安静、放空的大脑,去仔细听这有千百万年历史的声音,一遍又一遍。

 

我以为,我在大海前的经历能够提供一些对莫奈创作动机的解释。莫奈是一个观察细致入微的人,他感受到他的池塘的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美,而是动态的美:中午与下午,这个角度与那个角度,春天与秋天,都不尽相同。他看着这个颜色的池塘和莲花,没过一会变成了那个颜色,水上的涟漪从这个方向变成了那个方向,这就好像我感受到不同时候、不同地方的大海都美得要命。如果我有莫奈的画技,我一定会去画尼斯的海岸;但我没有,所以我只能拿手机拍了些拙劣的照片。无论如何,莫奈感受到美,我也是。而另外同样重要的是:他感受到宁静,我也是。当人感受到宁静,大脑被放空,创作欲就滚滚而来。这种创作不一定非要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只是想要表达而已;创作也不一定非要令人耳目一新,可能只是(以自己的方式)记录而已。莫奈在画睡莲时,想必确实感到十分宁静:这几乎是他画的池塘给人的第一印象。至于我,除了上面说的在尼斯的经历外,我4月22号写的那篇《春雨》也是这么回事。我到森林里走,下雨了,四周只有我一个人,除了雨声外什么都听不见。那时候,我就想要写点什么来记下这一天。我想要表达什么感受么?没有,我心情平淡如水,森林的景色并不好看,而我写的流水账也谈不上是任何意义上的创作。它只是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灵魂深处的表达欲绕过你心里所想的其他事情,向你招了招手。

 

依照莫奈的愿望,上文提到的这两个放巨幅睡莲的屋子门口都写着“请安静地欣赏这些画作”。遗憾的是,橘园美术馆里人很多,很嘈杂,一点也不安静。我现在大概能够天真地认为,我对于莫奈的理解比这屋子里面大多数毫无顾忌地说话的人要深刻了。

(按照原本的计划,这个是去法国游记的第一部分。不过我马上就要忙起来了,不知道还有没有精力/动力去写完其他的几部分。)

感受与表达:酷玩、莫奈与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