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的“弑父”
最近暑假热映的电影封神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弑父。这个被一些人认为是在模仿西方的情节,对此我想在这探讨一下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弑父。 中国无疑是一个受儒家君臣父子、血缘伦理、忠义廉孝等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深远的国家。但也恰恰因为中国的思想文明是大家长式的,是父权掌握一切,所以才会在其不断强化的发展中,民间不断涌现“自我觉醒,反抗君父”的思想。 古代中国弑父可谓是比比皆是,尤其是乱世,如魏晋南北朝,北齐那段历史时期都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这都是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何来模仿西方之说? 弑父可以说是反叛精神的代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反叛精神,历史有名的唐宗宋祖,一个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囚父,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还只是些著名的事件,而各朝各代出现的农民起义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无疑证明了中国人的反叛精神,所以模仿西方之说简直无稽之谈。 必须得承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弑父”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正如西方神话和神话类小说中永恒存在一个世界终极控制者一样,这个控制者其实就是上帝的化身,那么“弑父”就成为西方代际更替的重要方式。比如在《俄狄浦斯王》中,描述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然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他虽然终生小心,极力避免,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 当然这也只能说明东方和西方文化有相似的地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权犹如一座大山压迫在东西方人的心里,要想变革创新,只有推翻这座大山才能做到,东西方人民都选择了斗争,殊途同归。 但其中也有不同的地方,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古希腊悲剧,表现英雄的意志与天命的矛盾冲突主题,象征王权同神权的斗争反抗,反映了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特征。 而中国的弑父悲剧,描绘在人性人情与封建传统伦理道德之间选择的主题,反映了在愤懑与渴望相交织的时代情绪中。首先,两部悲剧深受当时创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影响。两国对于维护父权义所面临的挑战也各异。 古希腊讲求公民个体自由独立性, 而非以宗法为纽带的国家政治伦理。一方面古希腊民众十分敬奉崇拜神祇,另一方面他有着非凡的勇气与自我冒险精神,所以人类追求王权至上的过程中,可能无意中会冲撞或是招来神嫉妒,而神权也会对冒犯其权威的人类,通过超自然力量做出荣誉复仇。 在个人荣誉与捍卫荣誉之间, 在众人认可的荣誉与对自己负责的观念之间,在众神的法律和国家的法律之间,分歧矛盾逐渐形成。 以极为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对人类的局限性与神权命运的不可抗性所进行的某种思考。 中国是从东方儒家哲学角度,指向以王权为高权威的政治体制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宗法的家长制已然成为中国古代稳固的社会等级关系。 剧中角色受当时社会理学思想的影响, 他们抗争从不为牟取自身利益而去残害他人,而是在个体的正当利益与国家宗法、家庭血缘关系受到侵害时有自觉意识地主动做出的拼搏拯救行动。俄狄浦斯身上的厄运是神的安排——来自神权对人的荣誉复仇,暗含“原罪”观念,不与他人的阴谋联系。 角色自我认知中的必然性,即践行儒家自我实现的道路,主角有选择的权力避免厄运,但他们为成全大义、坚守道德品质、遵循社会伦理而自觉赴难,或接受精神冲击。 总而言之,中国的弑父是在反对强权对人的压迫,西方的弑父是在象征着王权同神权的斗争反抗。两种弑父都是有着地区浓厚特色的,并无高下之分。 而封神讲述的是哪种故事大家一目了然的。只能说西方文化太流行了,其潜移默化的渗透能力太强,已经篡改了很多中国人对于“弑父”一词的理解和记忆。可悲的是,那么多人对着一个中国思想内核的故事说,这太西式了,我想要中式的。好像大家已经遗忘了什么才是“中国的故事”,却还本能的想去寻找一个“中国的故事”。也许我们已经在对西方的学习和追赶之中不可避免地忘记了“我是谁”,而越来越多诸如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的优秀作品的出现,就是在对大家内心中那一声声“我是谁”的叩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