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的特徵,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內含的社會主義因素】(「新貧富問題」)

(節錄自王世宗教授《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第七章〈工業革命: 資本主義與社會關係的變化〉)
資本主義精神是重視自由甚於安全,強調消費甚於儲蓄。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人們對財富的爭取比對財產的平均更為看重,政府與產業界對經濟成長的追求,也勝過於對經濟穩定與民生安全的注意,這種態度顯然與社會主義強調均產與安定不同。資本主義社會可說是一種「消費社會」(consumer society) ,它不以知足常樂為貴,而以滿足需求為高。前文已提到,資本主義的生產觀念不是依據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設定生產目標,而是刺激人們的需求慾望,以提高產量與產值,從而創造繁榮不斷的景氣。易言之,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是現代工業生產型態,鼓勵消費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策略,而這個情形尤以二次大戰後為然。因此,流行風潮是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特徵;人們購買新衣新鞋或汽車家電等用品,常不是因為手中已有的物品壞損不堪使用,而是為了追求時髦,「趕上時代」,不落人後。在此同時,廠商產品型式的多樣化、商品推銷人力的加強、以及廣告支出的大增等,也一併出現;因此原料在商品成本或售價中的比重下降,資本家的「剝削性」也更為消費者——尤其是傳統的農民與工匠——所詬病。近年來個人電腦與行動電話的推陳出新,與消費者頻頻更換機種的現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些新產品固然有更好的設備與更多功能,但消費者常不是因為其舊有的電腦或電話功能不敷使用而換新(事實上這類產品各類功能閒置不用的情形極為普遍),跟不上時代腳步,才是大家共有的危機感。顯然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消費社會中,「未來衝擊」(future shock)的震撼甚大於「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在科技教育的推廣及產品商業化的驅動下,科技發明的實用,愈來愈受到重視。在消費社會中,科技新產品的研發從構想的出現到製造成商品問世,前後所花費的時間遠較傳統時代短。例如十八世紀蒸氣機成為實用的器具被製造之前,曾經歷長達一世紀的研發;而二十世紀核能發電,從理論的提出到實際的營運,前後不過三十年光景。另外,既然一切都講求「新」,廠商訴求的對象也越來越重視年輕的消費群,因此,消費社會中消費者年齡層的下降,也是一大特色,這個情況在流行音樂市場中尤其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所以能這樣激情地「瞎拼」(shopping一詞翻譯的諧音),表示社會相當程度的富裕,與個人經濟能力的提升,或至少說明一般人基本生計問題已獲得解決,而這常是拜政府推動經濟建設與社會福利措施之賜。政府的計畫經濟能振興產業和市場,而社會福利政策則使人們不必再煩惱失業、年老或生病時,失去謀生能力的經濟困境,所以大眾敢於及時行樂,盡情消費,不像古人那樣重視儲蓄節約。政府的計畫經濟與社會福利政策,皆屬社會主義的構想,因此可說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其實內含著社會主義的因素。
消費社會中,促進人們購買力與市場活絡的另一個原因,乃是消費與借貸方式的革新,這就是分期付款和信用卡的付費辦法。在傳統時代,農民可能因為農作歉收,陷入生活困境,而須變賣財產或舉債度日,其悲慘處境常令人覺得地主貴族與錢莊資本家是「吸血鬼」。二十世紀分期付款和信用制度等「先享受後付款」的消費方法(無利息或低利息),舒緩了許多人的經濟窘境,具體改善其生活條件。這樣的付款方式無疑地對人們的購買力與購買慾,造成極大的刺激 ,但「呆帳」(irrecoverable loans and credits)的出現以及因此而轉嫁於誠實消費者的成本,也造成新的社會不正義問題。
由於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水準,擁有生活必需品,因此現代的階級仇恨與對立,不如二十世紀之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情形嚴重。例如在二十世紀初,擁有汽車者與一般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差甚大,又因道路建設與汽車品質不佳,車輛行進時常對步行者與駕馬車者,造成威脅和侵擾,引發民怨;而二十世紀末時,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是「有車階級」,而且在一般道路擁擠而有速度限制的情形下,各式汽車所能發揮的性能和所需設備相差不遠,豪華車與國民車的差別不像有車與無車的差別之大,可知傳統社會裡上下階級生活條件懸殊的情況,如今已經大為減少。傳統貧富差距所涉及的生死交關問題不再,新的貧富問題是「人比人氣死人」的心理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