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补档]-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上)

2023-01-22 23:20 作者:齐杭快四八  | 我要投稿


网页快照

        我在的资料鸣谢中发现了这个打不开的网页。

正文:

         

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上)

2017/07/17 责任值销:高娃 来源:中国球网

林区开发建设,道路要先行。过去,在林区采伐的木材,都靠河水流送把它运下山来。流送木材,成本高,耗损多,还不能实行常年作业。林区原有土路十分简随目坑洼不平,经常陷车误车,交通非常艰难,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都特别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区开始修建森林铁路。

一、森林铁路的特点

        森林铁路简称森铁,俗称窄轨铁路。在上世纪,是东北、内蒙古林区很重要的运材方式。森铁属于铁路运输体系,又有别于标准铁路运输,在木材运输生产中独具优势:一是机车牵引量大,运输载重高;二是消耗能源以煤炭为主,成本较低:三是适用于经营面积大,平均运轴距离长的林业局,可大幅度降低木材生产成本。

       森铁运输的第一阶段为马拉平车阶段。1935年,日本侵略者在阿尔山的五岔沟修建了森铁平车干线31.4公里,支岔线9.2公里。这是林区建国前最早的一条森铁线路。远材果取人力放平车的方法,即上坡用马拉,下车用人放,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不能运10立方米以上的长材,且很不安全。此方法一直沿用到1951年。1954年,库都尔局在岭南车间修筑一条森铁平车线。1960军库都尔岛又在格林达林场修筑一条平车线。两条线营运到1968年结束,这也是林区马拉平车运材历史的结束。

        森铁运输的第二阶段为机车牵引阶段。1951年,阿尔山局将日伪时期留下的五岔沟平车线进行改造,由机车牵引,面貌大为改迎。从1953年开始,林区陆续修建了阿尔山森工局伊大线、好里堡森工品好冷线、根河林业局根萨线、甘河林业局甘河--甘源线、阿里河林业局阿伊线等5条森林铁路。由于东北林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是由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分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采伐的,其设备供应各异,造成了五花八门的局面,我们建国后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状态,林业生产大部分设备是继承下来的俄、日设备。当时机械设备有波兰产的28吨外燃机、18吨外燃机、16吨外燃机、7.5吨内燃机,有轻型台车(运铺原木木材用),其中有普式。德式台车,还有板车、斗车(运验煤炭砂石用),守车(供车长和工作人员乘坐),各种加工设备。

        1954年前,林区对森铁传路、桥梁等强度要求不高,没有严格统一的修体和养护标准,所修转路,曲径半得小,桥通为临时木结构短跨距,钢就采用旧式轻轨。轨软采用1200X120x100毫米素材木枕,每公里散设1500根。道碴材料为一般的河流沙。因此事故较多,转路基础差,病害多而严重,1956-1965年,林业部先后领布了《森铁线路桥梁设计技术规范》(整体工程范》。从此,林区的森铁设计、工程施工、维修养护从理论到实际,逐步走向了标准化正规化道路。干支线采用原木加工的1500x180 x140毫米标准枕木,每公里数设饮木1750-2000根。钢轨采用15公斤新型钢轨。道碴摩度为20~25厘米,道确为河卵石或碎石。最小曲线半径为80-100米。进入80年代,森铁线路逐步向永久化、路基石砖化。轨枕水泥化方向发展,1985年,林区森铁大桥全部建成永久性水泥桥,干线全部为水泥轨枕。

森铁建成之初,机车包乘组由司机、副司机和司炉(又称小烧)组成,司炉每隔四、五分钟要用铁锹向锅炉加一次煤。由于这些机车重心高,路基窄,有时线路保养跟不上,所以行车速度不快快。技术速度是22公里/小时,计划速度20公里/小时,最高速度25公里/小时。由司机自己把握,直道快点儿,22公里/小时时,上坡、曲道慢点儿,20公里/小时。

森铁通信设施是正常安全运营的保障,森铁通信线路一般沿线路的走向架设。1953年,随着阿尔山伊大森铁线路的建设,架设单线通信线路62公里,装有几部日伪时期留下的电话机,仅有一一辆四轮马车作为通信交通工具。19565年,伊大线正式运营后,正规通信线路总长81公里,由4对线组成,电话机增至17部,森铁调度采用用一线多机的磁石电话调度总机,各主要车站分别配备老式会议机1台,通信工具有两台人力有轨轧车,1960年后,森铁通信全部安上磁石电话,当年共有交换机、电话机229部,通信线路432公里。80年代初,开始使用供电电话,并有少量的自动电话。90年代,磁石电话和供电电话被淘汰,自动电话普及。

森铁车站一般设有配车线,办理接发、会让、编解、调车、越行及客货等运输业务。

森铁工作纪律性较强,人们称之为“铁的纪律”、“半军事化管理”,人员除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外,主要是从林场抽调那些政治可靠,身强力壮的年轻工人进行培调后上岗。当时,人们都愿意到森铁工作,因为森铁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待遇比较高,以最辛苦的机务人员为例,工资比林业行政工人要高出近20%,如5级工,行政工人是人民币52.85元,机务工人是61.83元,当时机务人员劳保是每月一条毛币(扎在脖子上,防止火星烫伤)、夏季发白手套、劳动服,冬拳发棉手套、标胶鞋、皮大衣(三年一套以旧换新),这些劳保发的都非常及时。但他们的工作确实辛苦,俗语说他们是“吃阳间饭,干阴间活”,因为都是夜间行车,白天林场工人要装车,装完车回来,贮木场白天卸车,卸完车晚上再上去。还有人说“远看要饭的,近看烧炭的,跟前一看是机务段的。”当时机务人员也很争气,虽然不讲成本核算,但大家以岗为家,对防止“跑冒滴漏”都非常认真:领导讲不准用机车带样子,人们就一块儿都不带,下班回家后自己用小手推车上山拣枝丫。(王宇新相据史料整理)

下篇:




-[补档]-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