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过敏让你没少受罪?有人比你还要倒霉千百倍

2023-07-10 12:26 作者:蒙佩尔兰知识官  | 我要投稿

“长夏繁绿浓荫蔽,楼台倒影倩人心。”这句话描绘了古代诗人在凉爽的楼台中度过炎热夏日的惬意情境。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楼台可能是唯一能拯救他们免受阳光伤害的救命稻草,因为他们患有阳光过敏症,这是一种罕见的光敏性皮肤病[1]。实际上,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正常无害物质的不适当反应。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鼻塞、打喷嚏和瘙痒等,有些症状还可能会危及生命。常见的过敏源包括花粉、家居尘螨、食物、动物毛发、昆虫叮咬以及某些药物。

每年的7月8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携手各国变态反应机构,共同确定为国际过敏性疾病日。值此特别日子,我们可以借机了解一些罕见的过敏症,而不仅仅是那些常见的症状。

再也不能享受阳光带来的美妙感受了。

AliceSanders曾经是一个喜欢户外跑步的年轻女孩。阳光、微风和运动对于缓解焦虑、调节情绪都有很大帮助。然而,7年前,她突然发现每次跑步后,双手、手臂、肩膀和双腿都会出现大面积的皮疹,但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消失。当时她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皮肤接触到路上的花粉引起的小疹子。直到有一天,她去露天游泳池游泳,感觉全身又热又痒,稍后洗澡时发现泳衣包裹的皮肤正常,而露出来的皮肤却变得红肿。与此同时,她开始感到头晕,差点晕倒在地。她的朋友和游泳池的工作人员立即过来帮助,幸好情况并不严重。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Sanders成功穿上衣服,但这一幕让她感到非常尴尬。

这篇文章是由詹姆斯·海尔曼医生撰写的,取材于维基百科,主题是手臂上的荨麻疹病变。

事情发生后,桑德斯前往医院治疗,医生诊断她患有日光性荨麻疹(Solarurticaria,简称SU),也就是对阳光过敏。每当她告诉别人自己不能晒太阳时,常常会遭遇对方的嘲笑。但是,对于桑德斯来说,这绝不是一个玩笑,因为她的皮肤真的会被阳光严重“灼伤”,而且症状无法预测,有时只是一小块红疹,而有时则是全身起疹。此外,她并非非要在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才会过敏,只要紫外线指数较高,她出门就无法避免过敏的困扰。这种情况好比一个定时炸弹,对她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开始害怕外出,阳光明媚的程度越高,她越感到沮丧,甚至有时看到泳池、沙滩、椰树的照片,她都会感觉皮肤开始发痒,产生灼烧感。

很遗憾,日光性荨麻疹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对发色团敏感的皮肤反应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目前尚无关于发病率的确切数据,但根据临床报告的统计数据,日光性荨麻疹患者在整个临床患者群中的比例大约为2.3%到17.8%[3,4]。此外,新加坡在2004年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10年间21974例荨麻疹患者中仅有0.08%的患者患有日光性荨麻疹[5]。大多数患者在20至40岁之间首次发病,但也有报道称新生儿、婴幼儿以及老年人也有相关的病例。

虽然日光性荨麻疹发病率很低,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904年,法国医生P.Merklen在他的四卷本《皮肤病学实践:论应用皮肤病学》中首次描述了日光性荨麻疹症状。1924年,美国医生W.W.Duke在JAMA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UrticariaSolaris”这个词,用于描述阳光引起的皮疹。1928年,德国医生Wucherpfennig首次在实验条件下通过一系列不同波长的光照试验诱发了皮疹反应。五六十年代,各国皮肤科专家开始进行不同的研究,以探究日光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并试图对其进行分类。80年代,随着作用光谱检测技术的进步,伦敦皮肤科研究所的ColinA.Ramsay医生根据主要作用光谱的不同将日光性荨麻疹分为了UVB型(290—320nm)、UVA型(320-400nm)和广谱型(290-700nm)三种类型。Sanders在患病后进行了光谱检测,希望确定对他产生过敏和不过敏反应的光谱范围。

尽管对于日光性荨麻疹已有许多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有专家假设,当真皮中某些前体分子吸收光线后被激活时,会形成免疫活性光过敏源,导致特异性IgE抗体产生,从而导致抗原-抗体反应。此后,受到过敏源刺激的肥大细胞会释放出预先形成的颗粒,促使化学介质释放并对真皮血管产生作用,引起红斑、风团和瘙痒[10]。此外,一些专家通过血清转移试验认为,循环血清因子会引起患者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最终导致皮疹。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对于皮肤肥大细胞分子动力学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入,也许日光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很快就会被明确。

日光性荨麻疹的病程较长,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终生持续,无法根治。因此,通常只能通过物理方法和药物来控制症状。例如,穿长袖长裤、打伞、戴宽檐帽和涂抹防晒剂。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抗组胺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和调节药物,使用抗IgE生物制剂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此外,还可以进行紫外线光疗,逐渐增加光照剂量,提高身体对光照的耐受性,以达到脱敏效果。对于严重情况,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血浆置换疗法。成功后,患者的光敏感度会降低,并可以继续进行减敏治疗。然而,该疗法风险较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被他人血液感染,威胁生命安全。

一辈子都不能吃红色肉类,如猪肉、牛肉和羊肉。

1987年,一位访客让澳大利亚医生SherylvanNunen必须夜以继日地工作。作为澳大利亚著名过敏专家,VanNunen见过形形色色的神秘过敏反应。然而,这位访客不同于一般过敏患者。通常情况下,在接触过敏原后不久,大多数过敏反应就会发生,而不是在深夜睡眠时间内。VanNunen检查了访客接触了明显的刺激物,但结果没有发现。然后,她详细了解了访客的病史,询问了访客在睡觉前几小时所吃的和接触的物品,并进行了皮肤测试。让她大为吃惊的是,唯一呈阳性反应的潜在过敏源竟然是晚餐吃的红肉。

VanNunen首次遇到了一个因食用红肉而引发过敏症状的患者。到了90年代,她陆续接诊了其他六位有相同过敏问题的患者;直到2003年,她总共诊断了至少70例红肉过敏症的患者,她将这种疾病称为“哺乳动物肉类过敏症”(在营养学中,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这种红色来自哺乳动物肉中的肌红蛋白)。然而,她对症状产生的具体原因一无所知。[13]

VanNunen与同事分享了他的发现。最初,同事们不相信人类会对类似哺乳动物的肉产生过敏反应。然而,作为好奇的科学家,他们随后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了2003年至2007年期间接受诊治的25名患者。所有这些患者在食用红肉(包括牛肉、羊肉和猪肉)后,都报告出现过敏反应。这些反应的临床症状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和昏厥等,其中17名患者的症状尤其严重。在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皮肤点刺试验和/或荧光酶免疫测定后,发现他们体内存在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这些人还有一个共性,他们都住在悉尼北部海滩地区。由于该地区蜱虫常活跃,而且人们受到咬伤的情况很普遍,正是此因素揭示了造成红肉过敏的原因。有24名受访者曾被蜱虫咬伤并出现了严重的局部反应。研究团队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蜱虫叮咬与红肉过敏症是相关联的。该研究发表于2009年的《澳大利亚医学期刊》,其文章首次让公众认识到世界上确实有人对红肉过敏。

那么,究竟是哪种蜱虫导致人类对红肉过敏呢?根据过敏症的地理分布模式,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过敏部门的ThomasPlatts-Mills教授团队找到了罪魁祸首:孤星蜱虫(Amblyommaamericanum)[15]。2006年,Platts-Mills团队在研究肠癌药物西妥昔单抗引发严重过敏现象时,发现了导致红肉过敏症状的关键分子——α-半乳糖。这种糖分子由许多哺乳动物产生,但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则不具备。孤星蜱虫的唾液中也含有α-半乳糖分子。当人体被孤星蜱虫叮咬后,一旦体内出现α-半乳糖分子,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入侵者,从而发动免疫攻击,导致免疫反应。Platts-Mills团队在《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所有患有红肉过敏的患者体内都发现了α-半乳糖特异性IgE抗体。从此,红肉过敏症得到了一个正式的名称:α-半乳糖综合征。自2010年至2018年,美国已有超过34000例报告的α-半乳糖综合征患者。

遗憾的是,如果被孤星蜱虫叮咬后,人终身都将不能食用哺乳动物制品,如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和兔肉,因为这些食品会引起α-半乳糖综合征患者不适。此外,一些对α-半乳糖分子过于敏感的人甚至可能会对乳制品过敏。对于少数超级敏感的人来说,避免接触α-半乳糖需要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找隐藏的哺乳动物副产品,例如药物胶囊和糖果(可能含有明胶)、面霜(含有胶原蛋白)和润唇膏(含有羊毛脂)。此外,穿羊毛衫也可能导致荨麻疹。

目前为止,主要针对α-半乳糖综合征的措施是预防。如果需要去疫区,建议穿长袖衣服、长裤、长袜和长靴,并且要确保衣物的所有开口都绑紧,还要戴上防护帽。如果发现被可疑的蜱虫咬伤,请避免食用红肉。如果不幸出现红肉过敏的急性症状,请立即就医。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口服抗组胺药、口服或注射激素以及静脉输液。

那么,α-半乳糖综合征的悲惨患者们一辈子都要与红肉彻底割离吗?其实情况并不绝对。2022年,《大西洋》杂志报道了美国异种器官移植公司Revivicor培育出了一种不含α-半乳糖的猪。他们低调地向α-半乳糖综合征患者发送冷冻包装的无α-半乳糖培根、火腿、猪肉糜、排骨和猪肩肉,而且是免费的。202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Revivicor的半乳糖安全品系猪。尽管现在这些产品只供应给少数α-半乳糖综合征患者,还没有实现商业化,但未来有可能成为更安全的替代性肉类产品,让更多红肉过敏症患者能够再次尽情享受美味的肉食。


所有人都对芒果过敏吗?

芒果是一种口感美妙的水果,是热带地区的特产,几乎可以全年享用。它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例如丰富的维生素C、A和纤维素,被誉为“水果之王”。然而,有人在网上传播言论称"所有人都对芒果过敏",我们要对这个说法进行真实性的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芒果过敏并不是一种常见疾病。一项2021年发表在《医学》杂志上的研究,使用了“芒果”、“过敏反应”、“接触性皮炎”、“交叉反应性”、“荨麻疹”等关键词,在PubMed、Embase以及其他科研论文数据库中搜索与芒果过敏相关的所有文章,最终找到了16篇报道37名芒果过敏患者的文章。最早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939年,在《JAMA》上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芒果过敏的论文,报告了一名29岁女性,在食用芒果24小时后出现急性疱疹性皮炎,主要表现在口唇和口周区域。

根据多个学术报告的调查,有人在接触芒果皮后出现皮疹,但在食用芒果时并没有过敏反应,能够安全食用;另一方面,有人对任何与芒果接触的物质都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肿胀,甚至更严重的全身反应,有时会威胁到生命安全[21]。

根据不同的症状,芒果引发的过敏反应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慢性过敏反应,通常在与芒果接触后几天(大约48至72小时)内出现。症状表现为口腔和周围皮肤出现红疹,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芒果接触性皮炎,俗称为“芒果口”。第二种是急性过敏反应,发生在食用芒果后的24小时内。症状包括轻微的皮疹、口部瘙痒以及可能危及生命的症状,如呼吸困难。一项波兰研究团队在2018年报道了一例罕见的芒果严重过敏反应:一名30岁的女性患者在食用芒果数分钟后出现全身荨麻疹,随后脸部肿胀,并且伴有剧痛和腹泻。

虽然荨麻疹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严重的荨麻疹症状还是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预防荨麻疹,补充益生菌可能有帮助。


益生菌是一种能够存活在肠道中的有益细菌,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消化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功能。一些研究表明,补充蒙佩尔兰利敏舒可以缓解过敏反应,包括对荨麻疹的缓解。


益生菌可通过多种方式对过敏反应进行调节。首先,它们可以增加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防止过敏原从肠道进入血液循环中。其次,益生菌可以刺激特定类型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减少对过敏原的敏感性。此外,益生菌还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增强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除了补充蒙佩尔兰·利敏舒·益生菌,还有其他几个预防荨麻疹的方法。首先,避免接触过敏原,如食物、药物和环境因素等。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和免疫力。此外,还可以食用一些具有抗过敏作用的食物,如鲑鱼、芦笋、葵花籽、杏仁等。


总之,过敏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的症状还是会对生活造成不便。补充益生菌可能是一种预防过敏的有效方式,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益生菌种类和剂量。此外,还需要注意其他预防过敏的方法。希望本文可以为过敏患者和关注健康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过敏让你没少受罪?有人比你还要倒霉千百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