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已有认知和资源,往往是前进的阻碍

2023-06-15 09:05 作者:虚空济国学  | 我要投稿


人往往败在哪里呢?就是自己过去的认知和已有的资源,做生意如果只靠熟人,尤其是你现在做的事情和以前已经不同了,甚至是毫不相关的领域,你却固化在原有的认知和资源里,是很难成功的。

 

曾有人问我虚空济新道场是买的还是租的,没必要买,因为以后可能要换更大的地方,买了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烦恼往往来源于“有”,买了这个房子,该换更大的地方时就会不舍得,还不一定能卖掉,反而会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

 

《论语》讲,“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土可延伸为一切身外之物。一个人之所以发展不好,恰恰是因为有了一些认知、有了一些资源。当这些无法破除时,就会反过来阻碍自己。

 

学习也一样,我们共同学习一年,以前没接触过传统文化的同学,反而吸收的更快,因为没有旧知识的束缚。而有的人学了一年圣贤文化,有了修身的知识和思维,就想用来要求他人,别人不改变,就觉得痛苦。所以,要破掉这个“知”,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所以,我们要不停地有,还要不停地回归无,就好比杯子倒上茶,就不能装其他东西,反而限制了它的用途,要想发挥更多的作用,就要倒掉已有的茶,用《论语》的话讲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所以,不能执着于有,也不能执着空,要非空非有。执着于空,会变得消极;执着于有,会变得执着。所以,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不固定,要看怎么用。而我们往往执着于有,有了普洱茶好喝的认知,就不喜欢接触别的茶。接触了,也会觉得还是普洱好喝,就不会认真研究其他的茶。

 

和自己孩子沟通,如果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会听他把话讲完,你不用说了,有什么可说的,这点事情我还不知道吗?我吃过的饭比你吃过的盐都多,不停地打击他,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没主见。对待员工时如果总用“有”的东西去阻碍他,他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

 

不停用自己的“有”去衡量或对比人或事物,就会产生烦恼,这样思维会让自己在对事物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下结论,《论语》讲“多闻阙疑”, 阙是空着,有疑虑时要空着,要多闻多问,要多去了解,不要看一眼就马上下结论。为什么很多人走不进圣贤文化?因为认为那是繁文缛节、之乎者也,是这样的吗?了解过吗?孔孟之道在讲什么,不知道,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如此认为的。

 

所以,困住我们的往往是已有的东西,《道德经》讲:“常无欲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但凡“有”,就有边界,就不妙,常无,没有边界,就妙。所以,要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不停地突破,我们就升级了,就成长了。

 

那么还要不要有?不懂的东西还要不要学?要。但要随时归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切都是工具,都是拿来用的。已有的知识、已有的资源、学过的方法、自己的情绪、房子车子皆如此。万物皆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懂得用物但不被其所缚。何须执着呢?不执着才能用得更好。


已有认知和资源,往往是前进的阻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