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代快餐食品的发展:用料大胆,烹调技术花样百出

2023-06-19 09:32 作者:高音镜面  | 我要投稿



谨由我与大家一起来剖析一下这篇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有所相关联的资料并看看其中所藏有着的知识点以及亮点在哪里,接下来的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如下:

宋代,众所周知,是一个娱乐行业迅速发展,人民业余时间十分充实的朝代。御街十里繁华,往来间人声喧闹,举目四望,店铺摩肩擦踵,鳞次栉比。东京城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饮食歌舞一应俱全,快递外卖一个不落。

当然,对于吃货来说,最不可或缺的还是各色吃食,宋代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快餐,甚至演变为丰富多彩的快餐文化。

一、宋代快餐的发展

1.快餐的“基建”

宋代的快餐,多半是城市里的稀罕物。要有快餐,从源头上就不能缺少店家。宋代君臣喜欢标榜与民同乐,但终究不同。宋代的店铺有高耸的酒楼,也有临街的苍蝇小馆。前文说宋代已有外卖,也就是说有了堂食和外带的分别。




这是不容易的,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供需双方比较平衡,店家不仅需要气派的酒楼或者至少让人放心的店面,还得养活一大批外卖小哥,而买家也习惯了外卖服务。同时,隐形的第三方最为重要。要想一个外卖员走街串巷而不受到坊市的限制,这不就要归功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吗?

当然,宏观上,朝廷不可能忽视商业的巨大利润,宋代虽然名义上仍然坚持重农抑商,但政策上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不少便利,餐饮行业也是如此。




2.饮食风气

这里离不开的一句话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原文是苏大厨的《食猪肉》,说“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大抵意思是猪肉随处可见,便宜而难吃,肉食者不肯下箸,而贫者家中不宽裕,虽然吃了猪肉,也无暇顾及美味,不懂得猪肉的烹调之道。

以猪肉管窥,宋代上层人士的饮食重精致,城市中的快餐也迅速发展,与乡村截然不同。

宋代宫廷饮食非常奢华, 官家燕游之际, “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因为饮食文化的迅速发展,除了《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这样的民俗笔记之外,还流传下众多如《山家清供》、《吴氏中馈录》一般的专门菜谱。其中多记载繁复的饮食菜品,描写宫廷饮食之奢华毫不惜墨。




宋代市民阶层迅速发展,他们的需求,大到经济文化,小到饮食游玩,都得到相应的重视。还以猪肉为例,我们知道猪肉在苏东坡改良之前,有难免的腥臊,民间不解煮,但因便宜而不肯轻弃。

如此,百姓就发挥其智慧,将猪肉做得花样众多,而且自东坡肉风行以后,猪肉就更为市井百姓所喜爱了。

以猪肉为原料的菜肴有烧肉、煎肉、煎肝、冻肉、杂熬蹄爪、红白熬肉等数十种,内脏也被充分利用,仅猪腰子一项就有焙腰子、盐酒腰子、脂蒸腰子、酿腰子、荔枝腰子、腰子假炒肺等许多品目。




当然,即使东坡先生已经攻克了猪肉难吃这一世纪难题,上等人多半不肯自降身价,猪肉不成为他们的主食。这样的区别也构成了宋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饮食风气的多样性。

另外,除了宫廷与民间的不同,宋代节日、宴会上的饮食也与平日不同,十分丰富。

二、宋代快餐迅速发展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一个大命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向的不仅是社会财富的积累,还有分配,进一步分析,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动。

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使人们有余力建设饮食的周边设施,发展丰富多彩的快餐文化,而且有足够的市场消化生产出的产品,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也就是说,快餐食品受到了目标人群的喜爱,大家一起为舌尖上的中国添砖加瓦,共建和谐社会。


而财富的分配在宋代,则是两个阶级的兴起。一个是庶族地主——俗称文人,雅称白衣卿相——他们取代了魏晋隋唐时的门阀地主,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一个是市民阶级,他们中的大部分由失地的农民演变而来,受到土地兼并的影响,广泛参与到宋代的城市生活之中,发光发热。那么,此两者与快餐有什么关系呢?

答曰:口腹之欲,人所共之。他们都是快餐文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小市民既可以开店,也可以品尝,成为城市中生产和消费快餐的主力。

而文人士大夫在那样重文轻武的朝代,堪称潮流的风向标,他们也钟爱快餐,参与快餐的消费甚至菜品的制作(详参苏仙),他们的爱好与市民相比往往别有风味,这是为快餐风格的多样性添砖加瓦。

2.食品技术的发展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食品本身。宋代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将食物之美推陈出新,可谓做到了时代允许的极致。宋代快餐用料大胆,烹调技术花样百出,使快餐文化的根基越发雄厚。




宋代的烹饪技法有:煎、烤、炙、炸、煮、蒸、炒、煨、熬、烧、熝、焐、熏、焙、燠、汆;宋代的调料有盐、酒、酱、醋、糖、酱油。其中不少,是宋代首创。——这有力地说明了,饭菜好吃是饮食发展的源头活水!

以炒菜为例,这样一种烹饪方式,在宋代以后才成为主流,宋代的快餐店也卖家常小炒,炒菜之所以能够风行,而且成为宋代快餐的一份子,还要归功于宋代铁锅的大力推广。

宋代之前的“炒”需要在铜铛里倒入麻油,宋代以后,食用油的种类多了,铜铛也成为了过去时。铜铛又贵、又重,既要费钱又要费力气,是实实在在“贵重”的厨具。

而冶铁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福音,铁锅走入寻常百姓家,解放了厨子的手臂和主人家的钱袋,解锁了炒菜的更多技能。


另外,调味料和香料的广泛应用应当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馈赠,宋代人民与异域商人贸易往来,得到了更多香料,也应用到快餐饮食中去,极大地增加了食物的吸引力。

三、小结

俗话说“食色,性也。”宋代人之所以喜欢吃快餐食品也是理所当然。究其原因,通俗地讲,一来是有钱吃,二来是有东西吃。综上所述, 宋代快餐是餐饮业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了物质、技术的“场外支援”而产生的结晶。

宋代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统治者为顺应民意, 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乐于在政治之外的经济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与民同乐”,共同构建一个宽松的餐饮商业环境。




社会结构上,白衣卿相和市井之臣的崛起、互动,为快餐带来了新气象,使隋唐以来森严的用餐制度发生了改变,贵族的奢华分餐之外,贫苦百姓有了自己的餐饮风尚。经济上,餐饮、快餐的发展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缩影。

这样,虽然社会上仍然是泾渭分明,“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然而快餐终究有所突破,不管是在菜式上、食用上还是更深层的对阶层的模糊上,都可谓一大飞跃。日后更为自由的用餐环境、更为美味的餐饮菜式、更为顺畅的阶层流动,都俨然可期。


宋代快餐食品的发展:用料大胆,烹调技术花样百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